杜甫《登兗州城樓中》東郡趨庭日,應該怎麼翻譯?

FollowingJesus


“東郡趨庭日”中“趨庭”引用《論語·季氏》孔丘的兒子“鯉趨而過庭”的故事:

(孔子)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

有一天,孔子站在庭院裡,他的兒子孔鯉“趨而過庭”,什麼叫“趨”呢,“趨”就是小步快走,是表示恭敬的動作,在上級面前、在長輩面前你走路要“趨”,低著頭,很快很快地這樣走過去,這叫“趨”。那麼孔鯉看見父親孔子站在庭院裡面,於是低著頭“趨”,孔子說:“站住,學詩了嗎?”“沒有”。“不學詩何以言(你不學詩你怎麼會說話)?”“是”,“退而學詩。”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裡,孔鯉又“趨而過庭”,孔子說:“站住,學禮了嗎?”“還沒有”。“不學禮何以立,不學禮你怎麼做人?”“是”,“退而學禮。”

《登兗州城樓》這首詩和《望嶽》同是詩人第一次遊齊趙時所作。詩人當時到兗州省視父親而登詠兗州南樓。兗州:唐代州名,在今山東省。杜甫父親杜閒任兗州司馬。

登兗州城樓——杜甫
東郡趨庭日,南樓縱目初。
浮雲連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魯殿餘。
從來多古意,臨眺獨躊躇。

我在來到兗州看望我父親的日子裡,初次登上城樓放眼遠眺,飄浮的白雲連接著東海和泰山,一馬平川的原野直入青州和徐州。秦始皇的石碑像一座高高的山峰屹立在這裡,魯恭王修的靈光殿只剩下一片荒蕪的城池。我從來就有懷古傷感之情,在城樓上遠眺,獨自徘徊,心中十分感慨。

這首詩和《望嶽》同是詩人第一次遊齊趙時所作。詩人當時到兗州省視父親而登詠兗州南樓。兗州:唐代州名,在今山東省。杜甫父親杜閒任兗州司馬。

首聯點出登樓的緣由和時間。“東郡”,在漢代是兗州所轄九郡之一。“趨庭”用《論語·季氏》孔丘的兒子“鯉趨而過庭”的故事,指明是因探親來到兗州,藉此機會登城樓“縱目”觀賞。“初”字確指這是首次登樓。

頷聯寫“縱目”所見形勢。“海”指渤海,“岱”指泰山,都在青州境。兗、青、徐等州均在山東、江蘇一帶。“浮雲”、“平野”四字,用烘托法表現兗與鄰州都位於遼闊平野之中,浮雲籠罩,難以分辨。“連”“入”二字從地理角度加以定向,兗州往東與海“連”接,往西伸“入”楚地。不但壯觀,且傳神。

頸聯寫縱目所見勝蹟,並引起懷古之情。“孤嶂”指今山東鄒縣東南的嶧山。“秦碑”,指秦始皇登嶧山時臣下“頌”德的石刻。“在”指尚在。“荒城”指曲阜。“魯殿”,指縣東二里的漢景帝子魯恭王所建魯靈光殿,“餘”指殘存。

“在”、“餘”二字從歷史角度進行選點,秦碑、魯殿在“孤嶂”、“荒城”中經受歷史長河之沖刷,一存一殘,箇中原因是很能引起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反思的。

尾聯是全詩的總結。“從來”意為向來如此。“古意”承頸聯“秦碑”來。“多”說明深廣。它包含兩層意思。其一詩人自指,意為詩人向來懷古情深,其一指兗州,是說早在東漢開始兗州建置前,它就以古蹟眾多聞名。這就是杜甫登樓遠眺,會生起懷古情思的原因。“臨眺”與頷聯“縱目”相照應。“躊躇”,徘徊。“獨”字很能表現杜甫不忍離去時的“獨”特感受。前人解釋:“曰‘從來’則平昔懷抱可知;曰‘獨’則登樓者未必皆知”。很能道出尾聯的深沉含意。

此詩是杜甫二十九歲時作,是杜甫現存最早的一首五律詩。此詩已初次顯露出他的藝術才華。明代李夢陽把“迭景者意必二”作為“律詩三昧”之一。

此詩雖屬旅遊題材,但詩人從縱橫兩方面,即地理和歷史的角度,分別進行觀覽與思考,從而表達出登樓臨眺時觸動的個人感受,是頗具特色的。詩人一方面廣覽祖國的山海壯觀,一方面回顧前朝的歷史勝蹟,而更多的是由臨眺而勾引起的懷“古”意識。在藝術上此詩一、二、三聯均運用了工整的對句。通過對仗,將海岱連接,平野延伸,秦碑雖存,魯殿已殘等自然景觀與歷史勝蹟,在動態中分別表現出來。尾聯“多”、“獨”二字尤能傳達作者深沉歷史反思與個人獨特感受。無怪乎有人評論說:“詩人以一字為工”,“惟老杜變化開闔,出奇無窮”。

萃辰天心書院,讓國學智慧走入千家萬戶!

萃辰天心書院【開心學國學之“天心365”】詩歌賞讀欄目每日一首詩詞賞讀,您可以關注萃辰天心書院官方訂閱號“萃辰天心國學傳播”(cctxgxcb),收聽完整圖文、音頻版哦~


萃辰天心書院


東郡趨庭日,南樓縱目初。

浮雲連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魯殿餘。

從來多古意,臨眺獨躊躇。

直譯就是,我在兗州看望(伺奉)父親(的那些天裡)

東郡,行政地方名稱,即魯郡,在唐朝時屬於河南道,隋朝時為魯郡,唐朝時改為兗州,天寶元年又改回為魯郡。這個東郡準確的地點,據清代學者仇兆鰲判斷,此為瑕丘縣,也就是現在的嵫陽縣內,地處兗州老城區東北部。此詩據考證,做於開元二十五年,即公元737年。杜公25歲

趨庭就是照顧、伺奉父親的含義。趨庭一詞,源於《論語註疏·季氏》,(孔子)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大意為孔鯉(孔子的兒子),看到孔子站在院子裡,於是小步快走問候父親。孔子擺出嚴父的架式,問他,你今天讀詩經了麼?沒有!你沒讀詩經,就不會正確地表達啊!於是孔鯉轉身去讀詩經了!這個”趨“指的是很恭敬的小步快走,”庭“就是庭院。後來”趨庭“便引伸為接受父親的教誨。比如孫萬壽詩:“趨庭尊教義”。王勃《滕王閣序》:“他日趨庭,叨陪鯉對;今茲捧袂,喜託龍門。”比如孟浩然“詩禮襲遺訓,趨庭沾末躬。” 比如李白“高堂倚門望伯魚,魯中正是趨庭處。”這些都是恭敬之辭。

當時杜公之父任兗州司馬,所以杜公那時正好和父親生活在一起。杜公深受儒家思想的薰陶,所以此處用“趨庭”再合適不過了。其實,真正的含義可能就是“和父親生活在一起”

所以,這一句的翻譯就出來了。

在東郡接受父親教侮的那些天。(我曾經登過南樓.......)

按胡應麟的評論,這一句話有感慨之意,甚少是帶有感慨的情緒。這也合了李夢陽的說法,因為後面有“孤嶂秦碑在,荒城魯殿餘。”之句,這一聯說的就是以景寓懷。楊士弘非常欣常這個首聯,他認為寫律詩破題“或對景興起,或比物起,或引事起,或就題起,要突兀高遠,如狂風捲浪,勢欲滔天“,這個首聯是兼而有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