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兩筆「產業投資」,讓諸葛亮北伐功敗垂成

曹操的兩筆“產業投資”,讓諸葛亮北伐功敗垂成

三國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一段歷史了。在這個波瀾壯闊的時期,我們往往只記住了武將們的英勇無畏,和謀士們的神機妙算,卻不曾想一場戰爭的勝利,雖要依靠前線將士的浴血奮戰,但也離不開後方文臣的運籌帷幄。

曹劉兩家在漢中對峙時,如果沒有諸葛亮坐鎮川蜀,源源不斷的供應糧食和武器,赤手空拳、餓著肚子的蜀軍能攻下漢中?說到底,戰爭是綜合國力的較量。魏蜀吳三家誰的綜合國力強,誰就能在統一天下的道路上佔得先機。

深諳此道的曹操在創業過程中,進行了兩筆“產業投資”,大大加強了曹魏的實力,正是有這兩筆投資,魏國才能抵擋住諸葛亮的北伐,笑到了最後。

一、第一大投資:食鹽換牛

東漢時期,中原地區的農業生產中普遍使用了耕牛,這是我國農業技術的一大飛躍。耕牛的普及大大提高了耕種面積,糧食產量得以提高,足以養活更多的人口。

但古代農業生產極易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一旦遭遇長時間的、大範圍的災害,糧食產量連續銳減,養不活新增的人口,東漢政府又無力賑濟災民,

走投無路的農民只能拿起武器造反,去搶劫那些囤積糧食的地主,一場席捲全國的“黃巾之亂”爆發了。

曹操的兩筆“產業投資”,讓諸葛亮北伐功敗垂成

自然災害和“黃巾之亂”嚴重地破壞了農業經濟,導致人口銳減,甚至出現了“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慘況。為了將戰爭進行下去,如何快速恢復農業生產成了曹魏集團的頭等大事,只有農業生產穩定了,才能提供足夠的兵源和糧食。

曹操通過“屯田制”招募流民,授予他們土地,並且發放耕種的工具,鼓勵生產,緩解了當務之急。但依靠純人力的耕種效率太低,無法應對前方戰事的軍糧缺口,餓著肚子是無法打勝仗的。

看看官渡之戰中曹操與許攸的對話就知道了,當時曹軍所剩的軍糧只夠維持數日,如果找不到快速消滅袁軍的方法,曹操只能命令大軍撤退。而許攸給曹操帶來了極為關鍵的情報:袁軍的糧草都囤積在烏巢,只要一把火燒了烏巢,袁軍不戰自潰。後來的事實也印證了這一觀點,丟了軍糧的袁軍被殺的大敗而歸。

曹操的兩筆“產業投資”,讓諸葛亮北伐功敗垂成

可以說,官渡之戰的勝負手就在糧食,曹操和袁紹誰能先把對方“餓死”,誰就能獲勝。

險勝回朝的曹操認識到打勝仗的第一要務是籌集足夠的糧草,必須搞好農業生產。這時,一位名叫衛覬的大臣向曹操建言道:“如果能給農民提供耕牛勞動效率將大大提高,何愁沒有足夠的軍糧?”

曹操對此建議非常感興趣,追問道:“那耕牛從哪兒來呢?”

衛覬答道:“食鹽專賣是國家的一項重要收入,如果把賣食鹽的錢用於購買耕牛,再把耕牛租給農民用於生產,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202年,曹操下令正式推廣“食鹽換牛”,為農民免費配備耕牛。這樣一來,國家徵收的糧食多了,農民留下的口糧也多了,一舉兩得。

曹操的兩筆“產業投資”,讓諸葛亮北伐功敗垂成

據載,這筆投資成功後,當年逃到荊州避難的人紛紛遷回中原地區,曹魏實力因此大漲,從此北方再無可以與其抗爭的勢力。

二、第二大投資:推廣水排

想要在三國爭霸中佔據優勢,解決糧食問題只是第一步,要擴充軍隊和提高戰鬥力還需要足夠的武器。三國時期戰事不斷,武器消耗頗大,新補的兵員如果不能及時配備武器,在戰場上無疑是待宰的羔羊。這時,冶金技術的高低就決定了軍隊的實力。

三國時期的冶金過程通常是建一座高爐,然後點火熔鍊礦石,熔鍊速度的快慢取決於爐內的溫度,必須保持爐內有持續的高溫才能又快又好的完成冶金任務。要保持高溫就需外界不斷地向爐內吹風,這就要依靠馬力了,用馬拉動鼓風機給爐內送風。可當時能用的馬匹都被抽調到前線打戰了,哪還有足夠的馬匹投入生產?

曹操的兩筆“產業投資”,讓諸葛亮北伐功敗垂成

曹操為了解決馬匹數量不足的問題,招募了大量民夫參與冶煉,用人力鼓風,這樣做雖解決了燃眉之急,卻產生了新的問題:人力畢竟比不上馬力,一匹馬能幹好的活,放在人身上可能需要很多人才能辦到,無意間佔據了大量寶貴的農業人口,間接導致糧食產量下降。

轉機出現在曹操平定荊州之後,一位叫韓暨的人出現在曹操面前,說他發明了一種水排技術,完全可以取代馬力和人力為曹軍冶金。

什麼是水排呢?

簡單說就是在河流的湍急之處興建一個圓筒型水輪,再通過傳導裝置將水流推動產生的力量,連接到岸邊的風囊之中,利用水力源源不斷地向風囊提供動力,保持熔爐內的高溫。

這種水排技術不但解放了大量人力,其效率還遠超馬力,可以晝夜不停地熔鍊鐵礦,為部隊提供足夠的兵器,為農民提供足夠的農具。曹魏的冶煉速度一下子提高了三四倍,軍隊從硬實力上超越了劉孫兩家。

得知這一喜訊的曹操大喜過望,立刻下令在全國推廣,並讓獻帝下旨褒獎韓暨,任命為司金都尉,專門掌管全國的冶金工廠,地位之高僅次於九卿。都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此言不虛。

曹操的兩筆“產業投資”,讓諸葛亮北伐功敗垂成

糧食和武器是戰爭爆發時硬實力的體現,曹魏通過投資耕牛和水排解決了自己的後顧之憂,佔據了戰場的主動權。所以在諸葛亮六出祁山之時,司馬懿才敢毫無顧忌地採取防禦策略,不給蜀軍正面決戰的機會。高牆深塹易守難攻,縱使諸葛亮再怎麼神機妙算,也拿躲在城牆後的司馬懿毫無辦法。魏蜀兩軍陷入長時間的對峙,時間是站在糧食充裕的魏國這邊的,等到蜀軍的糧草耗盡,諸葛亮只能退回漢中,積攢糧草,等待下一次機會。

還有蜀軍引以為傲的“諸葛連弩”可謂是三國時期的機關槍,戰場上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有如此神兵利器為何蜀軍仍無法戰勝魏軍?主要原因還是弓箭的生產速度不夠。連弩的確威力巨大,箭矢如雨,可消耗也極大,這種戰場優勢完全建立在火力壓制的基礎之上。二戰時,唯一能玩火力壓制的就是美國,為什麼?美國生產力太驚人了。反觀貧弱的蜀國,人口不足百萬,冶金技術還不如曹魏先進,可能生產出足夠消耗的弓箭嗎?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曹操的兩筆“產業投資”,讓諸葛亮北伐功敗垂成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曹操生前進行的這兩筆投資奠定了魏國強大的基石,北方經過長時間的恢復與發展,實力漸漸凌駕於吳蜀之上。諸葛亮敏銳地察覺到了這一點,才會在《出師表》中寫到“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蜀國實力不夠,只能努力來湊,諸葛亮把自己熬得油盡燈枯,終究也不能取勝,在令人嘆息的同時,不得不佩服曹操的遠見卓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