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筆下可以統一中國的超級大國,爲何卻給秦國做嫁衣?

郭沫若筆下可以統一中國的超級大國,為何卻給秦國做嫁衣?

春秋時期,周王朝勢力衰落,諸侯群雄並起,眾多諸侯國在霸臺上此起彼伏。到了戰國時期,諸侯間的爭霸戰爭逐漸轉變為統一兼併戰爭,經過兩百多年的角逐,最終由秦國掃六合,一統天下。而在戰國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與秦國實力相抗衡的還有齊國與楚國,楚國曾經擁有當時最先進的青銅冶鑄技術,它的文學獨樹一幟,它開創的縣制引領了國家地方管理制度的大變革。郭沫若先生也曾說:“假使讓吳起在楚國多做得幾年,使他的政治得以固定下來,就像商鞅日後在秦的一樣,行了二十二年法,雖然死了,法卻沒有變動,那麼戰國時代的中國,恐怕不必等到秦國來統一了。”那麼,究竟是什麼使實力如此強勁的楚國最後一蹶不振,失去了與秦國爭奪天下的資本呢?

一、昔日的輝煌

楚人的祖先最早生活在中原地區,商朝時,商朝軍隊將其驅逐到荊山一帶,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篳路藍縷的奮進,楚人開始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安定下來。楚人進取與開拓的精神使楚國逐漸形成了一種兼容幷蓄又富有開創性的獨特文化。這種文化使楚國在春秋時期迅速崛起成為五霸之一。

郭沫若筆下可以統一中國的超級大國,為何卻給秦國做嫁衣?

楚莊王時楚國國力一度達到鼎盛時期,甚至向周朝使者詢問鼎之輕重,言下之意即意圖攫取天下霸權。但隨後通過政變上位的楚靈王窮奢極欲、昏暴無能,使楚國逐漸走向下坡路。加之平王時又有伍子胥聯吳滅楚,使得楚國幾亡。但楚國根基穩固,楚人骨子裡繼承的先輩們篳路藍縷的堅韌不屈使楚國經過昭王一代的休養生息後很快得以恢復乃至更甚於前。楚懷王執政前期,楚國通過不斷的吞噬和擴張使國土面積一度達到當時的世界第一。且通漢淮可北上中原,過湘江可至滇黔,沿江東下可通吳越,溯江而西可達巴蜀,地理交通條件可謂得天獨厚。加上吳起變法的興起,使楚國國力不斷攀升成為當時數一數二的大國。

二、鼎盛的衰弱

楚國的衰弱從吳起變法的失敗開始初現端倪。公元前386年,楚悼王任命吳起為令尹主持變法。變法在政治、法律、軍事等領域產生了一定的效果。公元前381年楚國聯合趙國大敗魏國強軍。收復陳蔡故地,勢力北擴至黃河區域,南平百越,疆域南延至江南地區。

是時,楚國“兵震天下,威服諸侯”。

郭沫若筆下可以統一中國的超級大國,為何卻給秦國做嫁衣?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病逝,楚國受到變法打壓的舊貴族包圍王宮,射殺吳起。吳起死後,楚國變法一度出現了停滯,貴族勢力重又佔據上風,把持政權。變法的失敗雖未帶給楚國太大的打擊,但此後,楚國開始在戰國改革變法的浪潮中處於下流,這也就奠定了楚國衰落的起因。

吳起與商鞅的命運何其相似,但商鞅死後,秦國的變法運動不僅沒有停滯而且更加蓬勃發展。與商鞅變法相比,吳起變法之所以失敗,首要緣於楚國舊貴族勢力的強大,變法急於求成,想要在短期內大力打擊舊貴族勢力,必會引起舊貴族的強力反抗。既不能從根本上壓制舊貴族又無法完全調動下層民眾的活力,終至只能於表面上作文章。而秦國遠處西陲,與戎狄雜居,鮮少受到中原宗族禮制的影響,貴族根基不深,而百姓驍勇善戰又能以利興焉,變法切合時弊,故能推行下去。吳起身為客卿,在楚國沒有形成自己的勢力,單靠一代君主的極力支持便只得推行一時。但不得不說,後世商鞅變法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亦借鑑了吳起變法的經驗。

三、君主的決策

楚國雖經歷變法失敗和政治上的一場腥風血雨,但其綜合國力並未受到太大影響。至楚懷王執政前的一段時期內,楚國大體上實行休養生息以退為進的策略,這使楚國在中原諸侯國混戰不休的情形下依然可以保持國力。至懷王執政前期,楚國國力一度達到鼎盛,但同樣是在這個時候,國力開始急轉而下。

此時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國力迅速上升,開始準備大肆東進。昭襄王認為齊楚聯盟是秦國東進路途中最大的阻礙,於是派遣張儀出使楚國意圖使楚國放棄與齊國的聯盟。懷王因貪戀秦國商於六百里地,而被張儀以詭詐之計用六里地騙得齊楚斷交。得知受騙後的懷王立即派兵攻打秦國卻反被秦國鉗制,使得本國領土喪失。此後楚國在與秦國的交戰中一直處於不利之地。

郭沫若筆下可以統一中國的超級大國,為何卻給秦國做嫁衣?

公元前299年,秦國連續攻佔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邀約懷王在武關會面。當時國內以屈原為首的大臣極力反對懷王應邀,但此時楚國國力衰弱無法與秦抗衡,懷王最終決定前往武關。秦昭襄王順勢扣留了懷王,並要挾懷王割地議和。歷史上的楚懷王並不是一個昏庸無為的君主,相反他性格敦厚講信義,但這樣的性格在唯利是圖的戰國時期,是如此的不合時宜,故而懷王最終無法躲避命運的安排。心懷家國的責任感使楚懷王寧死不願割地,終於在被秦人囚禁三年後鬱鬱而終。

懷王被囚後,楚國開始一蹶不振,外要應對各國的攻勢,內要承受政治內亂和國君被囚的恥辱。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領兵南下,攻破楚國都城。同年,屈原投江殉國。此後的楚國只能偏居一隅,直至公元前223年,楚國覆亡。

郭沫若筆下可以統一中國的超級大國,為何卻給秦國做嫁衣?

四、陳年的痼疾

縱觀楚國八百年的歷程,造成楚國隕落的還有一些由來已久的原因。早在春秋楚莊王之後,楚國就面臨著人才大量流失的問題。楚國在經歷宮廷政變後,即位的楚靈王昏庸奢靡,王室貴族又大力排除異己,致使本國人才紛紛去往他國尋求發展機遇。雖是“惟楚有才”,卻是“楚才晉用”。人才是國家發展之本,國家國力的較量必也是人才才力的較量。國有人才,君用其才,才能使一個國家擁有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相反秦國國君卻十分重視人才,孝公時一篇真誠懇切的《求賢令》為秦國招攬了大量治世之才,而這其中就有商鞅。

一直以來,楚國的權利鬥爭較為激烈,通過政變上臺的君主屢見不鮮,權利的鬥爭帶來了政局的動盪。楚國不乏雄才大略的君王,但也有不少昏庸無能的君主,但反觀秦國幾乎很少出現庸君,秦國曆代君王都勤勉幹練,這就使國家的持續強大成為可能。

楚國常年據有長江作為屏障,易守難攻,這使得楚國常常能偏安一隅休養生息,較少受到中原戰事的侵襲。

但依靠長江據守江南地區又使得楚國難以向中原地區擴展疆域。地理的優勢在一定程度上對楚國來說,也成其劣勢。而秦國地處關中四塞之地,具有天然屏障,進可攻退可守,戰略地理位置可謂得天獨厚。

郭沫若筆下可以統一中國的超級大國,為何卻給秦國做嫁衣?

雖然楚國最終未能統一天下,但楚人祖祖輩輩以武力與懷柔開疆拓土、建邦立國,終至傲視群雄。另一方面,楚文化所凝成的兼容幷蓄與開拓創新的精神也一直在華夏大地上生生不息。

參考資料:《史記》《戰國策》《青銅時代》《楚國八百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