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給8歲兒子的四個字,常見被掛在廳堂上,卻道出了職場真理

諸葛亮給8歲兒子的四個字,常見被掛在廳堂上,卻道出了職場真理

諸葛亮54歲時寫給8歲兒子諸葛瞻一份《誡子書》,其中有幾句話:“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寧靜致遠,從字面上看是指內心裡平靜就能到達更遠的地方,也就是要心無旁騖的專心去做一件事情,幹事情不能浮躁,要有耐力和耐心。

這幾個字作為勵志名言一直以來被大家所喜愛,人們一遍遍把它寫下來懸掛在廳堂之上作為座右銘,看見它一顆煩亂的心彷彿真的就能靜下來。

諸葛亮說“寧靜致遠”的這一年,他的生命其實已經走到了盡頭,他肯定也意識到了什麼,所以專門給年齡尚小的兒子留幾句話,因為是寫給兒子的私信,所以一定不是廢話、套話和假話,而是發自內心的真話、實話,是一生體驗的高度濃縮和總結。

諸葛亮的一生儘管也有不少爭論,但沒有人否認他幹出了輝煌的業績,成為那個時代讀書人的榜樣。諸葛亮年輕時眼界就很高,他自比管仲、樂毅,他評價朋友們說你們都可以當個刺史、太守,朋友們問他自己適合做什麼,諸葛亮笑而不答。

諸葛亮初見劉備,即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他對天下形勢分析得很透徹,就連實踐經驗豐富的劉備也佩服得要命。劉備不是一般的人,他雖然出身貧寒,但受過良好的教育,他本人既聰明又勤奮,更重要的是,他東奔西走,親歷了無數重大歷史事件,與當時天下許多重量級人物都打過交道,他本人不是最頂尖的人才,但他知道誰是。

諸葛亮大部分時間是在書齋裡度過,讀過不少書,但還未有行萬里路的經驗,可是他對天下形勢的分析和見解讓劉備眼前一亮,劉備認定諸葛亮是個罕見的戰略性人才。

諸葛亮給8歲兒子的四個字,常見被掛在廳堂上,卻道出了職場真理

劉備那時勉強有一處借來的地方棲身,雖然自己有個左將軍的名號,但想必朝廷早已不再認可,劉備馬上能兌現給諸葛亮的基本上什麼都沒有,只有對未來事業的美好憧景。

赤壁之戰前諸葛亮出使江東,史書上沒有記載他以什麼身份去的,可能直到此時他仍然沒有具體職務,派他出使江東只是看中他有個哥哥在孫權手下擔任要職。諸葛亮這趟出使乾得很出色,圓滿完成了任務,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赤壁之戰後,諸葛亮因功被授予軍師中郎將一職,這個職務不算低但也不算太高。劉備派他到江南的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也就是從事經濟方面的工作,但又不是郡太守,算是個臨時成立的財稅辦公室主任,辦公室地點在臨烝。

這項工作諸葛亮一干就是三四年,直到劉備入益州時才把他調回來,協助關羽守荊州。在此期間,圍繞著爭奪南郡的大小戰事諸葛亮都沒有參與。劉備很欣賞他的才幹,但他還沒有進入到劉備集團一線人物的行列。

在鎮守荊州期間,不是諸葛亮領導關羽,而是關羽領導諸葛亮。早在赤壁之戰後,關羽就被授予蕩寇將軍,比諸葛亮至少高兩級,劉備入益州後,又明確關羽“董督荊州事”,當時諸葛亮連一個郡太守都不是,地位還不如麋芳等人。

諸葛亮給8歲兒子的四個字,常見被掛在廳堂上,卻道出了職場真理

馬超歸降後被劉備授予很高的職務,關羽有些不高興,關羽給諸葛亮寫了封信,問馬超跟誰可比。

諸葛亮回信說:“馬超是個文武全才,雄烈過人,是一世之傑,屬於黥布、彭越那樣的人,可以與張飛將軍並驅爭先,但是比起美髯公您來說,還稍差一些。”

關羽有美髯,諸葛亮稱他為美髯公,關羽接到這封信後心情大好。諸葛亮做事比較周全,不過給關羽的這封信稍有奉承之嫌,那是因為關羽曾是他的上司。

劉備平定益州期間身邊的主要謀士是龐統和法正,他們受重用的程度超過諸葛亮。劉備定成都後,諸葛亮的職務才是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不過,局事平定下來後,諸葛亮的作用開始漸漸發揮,劉備外出作戰,諸葛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

回顧這些歷程,是想說諸葛亮並非一夜功成名就,而是一步一個腳印基層幹上來的。在他決定投身劉備陣營之前他有許多選擇,他也知道跟隨劉備風險最大,而且不會得到太高的職務,但諸葛亮看好劉備的未來,在以後的日子裡他沒有因為長期得不到重用而急躁,而是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耕耘,一點一點展露自己的才幹。

寧靜致遠,這正是諸葛亮對自己人生經驗的概括,諸葛亮的一生是這幾個字最好的註腳。瞭解諸葛亮的奮鬥歷程,能這幾個的內涵就會有更深刻的認知。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還叮囑自己的兒子:“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也就是說,成就大事不僅要有大志,刻苦勤學,而且不能“險躁”。

諸葛亮給8歲兒子的四個字,常見被掛在廳堂上,卻道出了職場真理

年輕人希望一入職場就有一個好位子,有人在跳槽的時候非有好位子不去。但現實往往比理想嚴峻,有好位子競爭也激烈,勉強坐上好位子一不小心就會被擠下來。

好位子只能靠自己幹出來,一點一點的努力,一滴一滴的汗水,換來他人的認可、領導的賞識、自己的信心。一步一個臺階,不追求“大起”,因而也不懼“大落”,時機成熟時一切水到渠成,應該得到的自然會得到。

從這個意義上說,起點在哪裡不重要,重要的是方向和態度。方向是正確還是南轅北轍,是上升還是下降,這些遠比現在的座標重要得多。而態度也很重要,把握住正確的方向,在前進的路上堅持不懈地向前走,慢一點也沒有關係,重要的是堅持,這樣目標遲早會觸手可及。

這大概才是“寧靜致遠”的內涵,是諸葛亮最想給年幼兒子說的心裡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