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千年的中華文化核心十六字心法,有多少人還記得

中華核心文化,十六字心法

初夏時節,說起中國核心文化,繞不過“夏”字。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夏天是最為繁盛的一個季節,夏天是讓你看到了一個全面的繁盛的圖景。到了夏天,一切的生命都變得生機勃勃,故而夏這個名詞就開始給人一種繁盛的感覺。了季節以外,“夏”也泛指中國,華夏。古中國第一個朝代,就以夏為名。

提到中華文化,繞不過去的是帝王和聖賢。帝王,堯舜禹湯是我國華夏族的古代四位最英明的帝王,分別是指唐堯、虞舜、夏禹、商湯。在《尚書》和《史記》都有關於堯舜禹湯的記載。堯傳給舜,舜傳給禹,把國家交下來,這是公天下。大禹死前也想推位讓國,可是找不到合適的人。大禹死了以後,全國人民把他的兒子啟推舉出來,大禹以後從此變為家天下,一代一代傳下來。所以我們中國文化推崇的,是三代以上主張的公天下。聖賢呢,中國傳統三代關於靜定的修養。你看孔子、孟子,儒家、道家,隨便哪一家,都是推崇公天下的。

堯、舜、禹三代除了傳承國家政權以外,也傳心法,這個心法就是我們說的修養,怎麼樣修心養性,也就是靜定的道理,不要看到靜定就認為是學佛修道,在中國文化中,修心養性的方法簡稱叫心法,由夏堯傳給大舜,大舜傳給大禹。他們傳位的心法只有十六個字: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傳承千年的中華文化核心十六字心法,有多少人還記得

要站在統治者的立場才能理解這十六個字,也就是要依據統治者的價值觀和方法論。但是,也不能將其片面地理解為防民之術。中國近代思想家梁啟超對於近代的思想變革有著較大的影響,他曾說,“我國萬事不進步,而獨防民之術突於先進國."

單純從字面上理解這十六個字不僅沒有什麼意義,而且會產生歧義。這是因為古代智者思維高深,但用詞卻十分簡潔惜墨,體現了較高的文字修養,同時古代的語法與今天有所不同,許多的表達方式從今天看來是從“反論”的方法來敘述事情的。而且最要命的是,我們已經失去了當時的語境,因此用任何現代語言解釋只會掛一漏萬。

而從平民百姓的立場而言,由於整體生存環境中所存在的種種危機,不僅使百姓經常處於朝不保夕的恐懼或不安之中,也使人心產生了扭曲。例如,就連《禮記·檀弓下》也不迴避“苛政猛於虎”的現實問題。《老子·五十八章》也說,“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