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賦詩諷刺老子,被懟: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爲道

白居易賦詩諷刺老子,被懟: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為道

白居易有首詩叫做《讀老子》:

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語吾聞於老君。

若道老君是知者,緣何自著五千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是大哲學家老子在其大作《道德經》五十六章提出的一句著名論斷。

此詩意在諷刺老子自著五千言,破壞了“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道義,是在用自己的手打自己的嘴巴。那麼,是白居易誤讀了老子,還是老子誤導了後人?

被稱為玄學的《道德經》,以其高深莫測的的思辨,致使無數的文人墨客對此2000多年來一直大惑不解。即使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亦未能免。設若沒有這五千言,後人如何領會老子精神的玄妙之處?

對白居易的問題,老子自是無言,他座下的青牛不能言。實際上是白居易根本沒看懂也看不懂老子的“道”的緣故: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為道。

白居易賦詩諷刺老子,被懟: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為道

老子是誰?道家鼻祖,《道德經》的著述者。做過周代守藏室之史的老子讀典甚多,自是知識淵博。

為了躲避周王室變亂。老子西出函谷關(今河南靈寶縣境內)。秦國關令尹喜盛情挽留。老子本不願滯留,但苦於沒有關牒,只得答應關令尹喜,暫留函谷關,並寫下五千言,作為換取出關的條件。這五千言,又名《老子》,也就是後人所稱的《道德經》。《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載老子出關,關令尹喜在三請求,老子才留下的五千言。作為智者的老子,可能真的不想留下任何文字的東西,那不是道本身。但是,在特殊的情況下,他是迫不得已留下了五千言。

白詩涉及了一個古老的哲學論題言意之辯。言意之辨分為------“言不盡意”、“得意忘言”和“言盡意”。言意關係的探討,在先秦時期即已有之。《易傳繫辭上》說: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文字不能完全代表語言,語言不能完全表達思想(意義),於是聖人就用卦象的符號把自己的思想表達出來。

白居易賦詩諷刺老子,被懟: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為道

深究老子這 “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之所以長久被誤解,皆因應讀作“知”,而一直誤讀為“智”。

道理何在?大而言之老子所論及的“知者”,是指知曉遵天道運行的君主;而其所以“不言”,亦即其前文所稱的“行不言之教”。鑑於此,老子這句話可說一目瞭然:知曉遵循天道運行的君主,不須發表過多的言論;而發表過多言論的君主,是根本不知曉遵循天道運行的。換言之,即懂得治國之道的統治者,不會許下過多承諾而忽悠百姓;許下過多承諾而忽悠百姓的統治者,則是不懂治國之道的。

小而言之知者不言,意思並非知者不說話,不然老子豈不是痛苦的要做啞巴了!是說有才能的人不到處顯擺。言者不知是說這人有點智慧到處顯擺,其實真懂的道理很少。

由上可見,並非老子誤導的後人,而是後人誤解了老子。為此,白居易他老人家的可解千年之惑亦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