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貧寒卻能功成名就,還能財色兼收、高壽而善終,也只有他了

出身貧寒卻能功成名就,還能財色兼收、高壽而善終,也只有他了

范蠡,春秋末期楚宛三戶(今河南省南陽市內鄉縣)人,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是中國道商之鼻祖。後人尊稱:商聖、文財神。史學家司馬遷稱:范蠡三遷,皆有榮名。史書中有語概括其平生:與時逐而不責於人。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出身貧寒卻能功成名就,還能財色兼收、高壽而善終,也只有他了

歷盡千辛萬苦輔佐越王勾踐滅吳國

范蠡出身雖貧賤,但天資聰穎,師從計然得授七計。其為人率直,舉止放蕩不羈,頗有道家的風範,有著治國平天下的抱負。但在權貴橫行的楚國有志難舒,遂與好友文種一起投奔越國,輔佐越王勾踐,範用其五而滅吳。范蠡獻計勾踐臥薪嚐膽,韜光養晦,積聚實力,等待時機,見機而作。同時得知吳王淫而好色的弱點後,利用美人西施使夫差荒湎政務而被滅國。

出身貧寒卻能功成名就,還能財色兼收、高壽而善終,也只有他了

功成名就抱得美人歸 攜西施隱居太湖

范蠡不但有才還情商極高,他深知越王為人勾踐只可同患難,不可共富貴。他不管勾踐說什麼花言巧語,許諾什麼君臣共治之願,怎麼懇求,怎麼挽留,都毫不動搖,只認準一條選擇,那就是見好就收,及時抽身。不貪戀權力,這是他能夠一生平安的法寶。

就這樣,范蠡在事業最輝煌的巔峰,在仕途最順暢的時候,寵辱皆忘、毅然激流勇退義無反顧棄官而去,化名姓為鴟夷子皮,攜帶著紅顏知音、絕代美女西施,泛一葉扁舟於五湖之中,浪跡天涯,同時也躲避了越王的追殺。

值得一提的是范蠡逃離時寫了一封信給身為越國宰相的好友文種,勸其趕快逃走。信上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嘴,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而文仲自恃功高不聽范蠡勸告,不久果然被勾踐不容,受賜劍自刎而死。

出身貧寒卻能功成名就,還能財色兼收、高壽而善終,也只有他了

三聚三散千金成就一代商聖

范蠡幫勾踐報仇復國後被封為上將軍,嘉賞了眾多財寶,地位顯赫。但甚有遠見的范蠡卻瀟灑辭官,將所得財寶分給友人等,自己攜帶少量錢財而走,不再回來,這是范蠡的一聚一散。

這二聚二散說的是范蠡離越到齊後,更名為“鴟夷子皮”,文獻記載范蠡:耕於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產,居無幾何,致產數十萬。遂被推崇為齊相。但范蠡深知朝政艱險,宰相田常送來相印只是逢場作戲爾,遂拒之。而後將自己財產分予鄉鄰,遷至定陶。

為安全計,一身布衣的范蠡第三次遷徙至陶(今山東定陶西北),在這個居於“天下之中”(陶地東鄰齊、魯;西接秦、鄭;北通晉、燕;南連楚、越。)的最佳經商之地,操計然之術(根據時節、氣候、民情、風俗等,人棄我取、人取我與,順其自然、待機而動。)繼續經商治產,十九年中三致千金,經商積資又成鉅富,遂自號陶朱公。後家中次子在楚地犯了殺人罪,便讓家中兒子帶著一車黃金前去探望搭救,本該小兒子去辦此事,但無奈大兒子堅持要去,之後只帶著次子屍體而歸。范蠡早知會有此結果,因大兒子深知錢財不易得,而小兒子勝在家庭富裕時,不知如此,本來范蠡派小兒子去是因其能捨錢財。這便是范蠡的三聚三散。

  范蠡因商人的頭腦加善德為百姓稱讚,民眾皆尊陶朱公為文財神,乃中國道商之鼻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