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人爲什麼不排外?

孟冬


關於這個問題,我說在其他城市遇到的一個反面例子。

我初中的時候,隨老爸去長三角地區某最大城市參加我姐姐的婚宴。我從小在南京長大,爸媽天天在南京上班比較忙,管的嚴可以說小時候的我和我爸媽除了南京和家鄉沒怎麼接觸過其他的城市,大家都知道,南京地鐵是硬幣狀,出閘機要像投幣一樣投入才會開門。(不過一般我們都刷金陵通)


然後那次,爸爸和我帶著一些行李形色匆匆的從那座城市火車站出來,在隨著人流找到地鐵站。我們不在這個城市居住自然要去買地鐵卡,排了半天隊買到了地鐵票,我愣住了。哎?居然不是硬幣狀?


對於那個時候還是初中生的我確實有點孤陋寡聞了,原來除了南京地鐵硬幣狀地鐵票還有長這樣的。這對當時沒去過幾個城市的小歐確實是非常新奇的體驗。

結果,下地鐵出站的時候,被人翻白眼了。南京地鐵出地鐵站投幣就行,然後我們準備出地鐵站的時候有點懵,拿著票不知所措,學著別人把票插入下面的設施,卻怎麼也插不進去,正著急呢,後面一提著菜籃子的大媽直接把我從旁邊擠了開來,刷卡,撇了我一眼,嘴裡還嘟囔著什麼。

旁邊的工作人員還一臉嫌棄的喊我們:“你們把票往裡插哎,插哎!”

當時我們提著行李的我們,真有那麼幾分尷尬,在人流中格格不入。

在南京坐地鐵又是什麼樣的體驗呢?有些時候,一些沒有南京公交卡的朋友,拿著地鐵幣想要入站,結果怎麼也入不了,過往的人都會很好心提醒他往後退一點,等一會刷。南京地鐵不能站在很靠閘機裡刷卡,要不然刷不開。



這種情況我遇到過很多次,包括我自己遇到這種情況我也會很熱心的幫他們一下。


就這麼一件小事,我想這就是什麼是排外和不排外的區別吧。

文【小歐說南京】

網圖侵刪,請勿搬運文章。


小歐說南京


作為一個在南京生活十多年的外地人,親身感受是南京人確實不排外。雖然,也有一些自詡為土著的裝逼人士,學人家將外地人叫外碼,結果卻發現原來自己祖上兩代也是外碼。



關於南京人的包容,網上很多人說這是因為當年南京大屠殺時本地人都被殺光,現在的南京人都是外來人口。這只是個段子而已,民國時期作為首都的南京擁有百萬人口,還有很多是倖免於難的。

但南京的包容,確實與歷史上一次次的大規模移民有關,歷史上南京在關鍵時刻多次接納外來人口,形成了這座城市的大氣包容不排外。說到這想起老婆的爺爺常說的一句話,“生就的南京,造就的北京”。


“衣冠南渡”算是南京歷史上第一次移民潮。司馬懿的不肖子孫丟了整個北方,琅琊王司馬睿在琅琊王氏安排下跑到南京,在南京登基建立東晉。隨他一起渡江而來的還有幾十萬北方人,大多數是舉族遷徙,這些人到南京後按照原來的籍貫聚居在一起,還用北方的地名,所以才有了南京的喬郡,例如琅琊、青州等。


幾百年後,相同的歷史再次上演,宋朝又丟了北方,趙構跑到南京。雖然趙構是偷偷摸摸南渡的,但此前和之後也有不少北方人南渡到了南京避難。

原南京市委宣傳部部長葉浩說,南京總是在華夏民族承受浩劫的危急關頭挺身而出,敞開胸懷挑起擔當。我贊成他的這個說法,正是一次次的擔當,造就了南京寬廣包容的胸懷。

南京人不排外,就跟南京人的大蘿蔔精神一樣名聲在外。在南京,你不用考慮如何融入這個城市,因為這跟不不是個問題。而且,這種包容的心態從民間到官方都存在。

你不用擔心語言問題,一口南京話的本地人發現面對的是一個外地人時,一般會自覺切換為普通話。官方制定的很多惠民政策,也是普適性的,有時甚至沒有戶口的限制。

這座城市從孫中山時期就提出了博愛的口號,如今博愛的精神依然在。雖然有人說他是徽京,有人說他這個江蘇省會不稱職。


凡塵往事


有一大半文字都在寫南京的作家葉兆言,看到了南京人的性格:南京大蘿蔔。他的《南京人》一書道出南京人的典型性格——包容。包容性是南京的城市精神之一,而這樣的城市精神也是南京人一一構築的。

此外,南京人本身性格里所帶有的那種包容與溝通的氣質能力,讓南京人在面對很多來自不同地方的朋友的時候,所想到的第一件事不是他如何如何或有可能侵犯到我的什麼利益,而是他來自的地方是哪裡呢,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呢,那裡的山水人文怎麼樣呢,好想和他聊一聊呢,甚至瞭解完之後還想去看看。這樣的南京人是比很多地方的人的精神生活都要愉悅的,南京人樂在其中。

不同的考慮問題的方式與開放豁達的心境,大約就是南京人不排外的原因吧。

今年,在市委市政府創新名城“一號文件”的指引下,市人社局推出了青年大學生“寧聚計劃”。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黨組書記、局長劉蒞說,“寧聚”是諧音,表示歡迎和集聚更多的青年人才大學生來到南京,安心在南京發展。這個“1”有三層意思,一個表示“寧聚計劃”是在市委“一號文件”指引下推出的;第二個是吸引一大批高技能優秀人才來到南京,匯聚在一起創業,來爭創一流,敢為人先的意思;第三個是代表南京人社和各相關部門,向來到南京的人才做出莊重的承諾,一定為大家提供好一流的服務。


龍虎網


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現在的南京人本來就是南北各省回遷之人的結合體!

一、明清更替之際,滿夷大舉南侵,在南京有屠殺行,之後;政局穩定,外地人大量入遷南京等地!

二、中國近代,小日本在南京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南京人口十不存一;國共交替之際又有大量南京人隨蔣公東渡臺灣!中共坐了江山之後,又有大量外地人遷人南京!

故而,現在的“南京人”本來就是大量外地人與少量本地人的結合體,其大部分祖籍都在外地,受中國傳統宗親地域觀念及各種地方文化交融的影響,其在現今並不太過排外!


博聞閣閣主


南京不排外的表現與南京的建都史、江蘇的文化多樣性、和南京獨特的地緣有關。

南京曾經多次成為首都,歷來是人口淨流入地,流入人口分為兩類:政治流入與經濟流入,前者構成上流社會,把控話語權。然而最近幾百年,南京一直是短命之都,上流社會更迭頻繁,很難形成強大的本土勢力。

南京是江蘇省會,主要外來人口首先是江蘇人。江蘇雖然面積小,卻分為四個明顯的方言區:吳語區、江淮官話區、中原官話區,加上南京獨有的寧普,構成了一個文化成分異常豐富多彩的東方大省,南京正是江蘇多元化一面的窗口。

南京是江蘇省會,但是南京的北、西、南三面實際上都是安徽城市,由於江蘇與安徽經濟實力的巨大落差,南京在很長一段時間起到了實際上的安徽經濟中心的作用,安徽人大量湧入,南京對此習以為常。

南京所在地區千年繁華,倉廩實而知禮節,是南直隸的文化中心,總的來說普遍素質是不錯的。排外行為一般是屌絲逆襲後,暴發戶心態的標誌。


尹瀟深


南京先後有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南唐,明朝(初年),太平天國,中華民國在此建都。講起來也是六朝,十代的古都!所以說南京人骨子裡還是很大氣的(雖然髒話比較多)歷史上南京人世面見的還是比較多的!無論王侯將相,販夫走卒,,,,,遠的不說就說近代,民國作為首都,什麼沒見過。說南京人大蘿蔔,其實是褒義的,南京人與世無爭,既沒有一線城市那麼燦爛奪目,也沒有很多二線城市那麼活躍露臉,但南京人文化底蘊還是比較深厚的!舉一個例子:早幾年兩個地方為曹操墓屬於那個地方,爭的不可開交!其實東吳大帝孫權的墓就在紫金山梅花山地下(這是確實可信的)你看南京人很少去宣傳!更別說,向大家耳熟能詳的明朝開國功臣,徐達,常遇春,祁陽王李文忠的墓,,,都在鎖金村一代,當然還有洪武大帝朱元璋的墓,,,,說了那麼多廢話,總結一下,就是南京人敦厚,包容,見過場面多!文化底蘊深厚,故而理所當然的不會排外!


解百納風情之大肉面


我在南京醫院工作過。在我心裡一直都感覺南京是我省外的第二故鄉。這裡人很好,很隨和,而且素質高,不排外。讓我在南京工作的這段時間裡,大家相處很融洽,醫院的大夫,老師對我都很好。讓我在南京工作的這段時間很輕鬆。

至於南京為什麼不排外。我也並沒有很深究,只知道這裡是一座很包容的城市。希望南京可以在城建上再多下功夫,道路擴寬一些。南京必將是中國的特大城市。


厚朴蓮心


我是土生土長純土著南京江寧人。我們是非常歡迎外地人來南京發展的!一是讓我們的房子好出租。二是帶動本地的各方面消費。三是員工好找生意好好(這第三點,目前是不行了,感覺外地人突然變少了)


東山文靖路電信營業廳


南京是一個移民城市,原住民不是很多,1937年4月南京做過一次人口普查,南京常住人口在93萬多。1937年下半年不少人西遷,又經過日軍南京大屠殺30萬,剩下來沒有多少人了。1945年抗戰勝利,不少外地人隨“返都”到南京,1948年淮海戰役後蘇北大量難民湧入南京,基本上住在下關一帶棚戶區,解放後一大批南下幹部進入南京,歷年來大專院校的畢業生在南京就業,幾十年退伍轉業幹部戰士的安置,真正的“老南京”沒有多少,大家都是外來戶,排什麼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