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溺愛,越愛越心寒

中國式溺愛,越愛越心寒

法國教育家盧梭曾說:“你知道運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人人都想孩子生活幸福,無憂無慮,然而過度的愛變成溺愛,很可能會“坑”孩子一生。

1.特殊待遇

所謂的特殊待遇,是指孩子在家中地位高人一等,家裡有什麼好的東西都先盡他一個人享用,處處受到特殊照顧。

特殊待遇享受多了,他就只在乎自己想要的,覺得什麼都是父母應該做的,是欠他的,自私冷漠不自知。

過年拜訪朋友,一進門就看見朋友讀初中的孩子玩遊戲,到了飯點,爺爺奶奶喊孩子吃飯,無論怎麼催,孩子頭也不回:"不餓,不吃!”

晚飯過後沒多久,孩子又從房間裡出來喊餓,老人家彷彿習以為常,一邊說“這會終於知道餓了”,一邊又進了廚房給孩子開起了小灶。

然而老人這麼疼孩子,孩子並不領情。

當奶奶將做好的飯菜捧到孩子面前,孩子一臉不高興:“我都說了,我不喜歡吃蔥,你們偏放這麼多!“

特殊待遇的孩子,從來不懂事情的難得。

中國式溺愛,越愛越心寒

2.當面袒護

曾經有人總結出中國人著名的四大寬容定律:“人都死了”、“來都來了”、“大過年的”,第四個就是不少人反感的“孩子還小”。

很多父母喜歡用這句話縱容孩子的所作所為,推脫對孩子的管教無方。

前段時間去看電影時,看到幾個孩子不停踢椅子搖座位,甚至跑來跑去,忍不住輕聲提醒旁邊的媽媽,結果得到的回答卻是:“他還小,不懂事,別和孩子計較。”

熊孩子雖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袒護熊孩子的父母。

父母不讓別人指責孩子做錯了,自己也不告訴孩子哪裡錯了,孩子就無法分辨是非。

犯了錯,意識不到,也不用付出代價,對孩子來說,這是多麼可怕的認知。

“他還是孩子”,不是孩子逃避錯誤和責任的藉口,反而,正是因為他還是個孩子,具有極強的可塑性,父母的默許和不以為然,很可能成了變相的鼓勵。

3.輕易滿足

中國的父母總想把最好的東西都給孩子,對於孩子的要求,只要是家庭條件允許的幾乎都是有求必應,有些家庭即便條件不允許,也不惜一切要給孩子辦到。

中國的小孩也很懂父母,每次想要什麼,他們都能想到辦法得到。有的孩子發脾氣、有的孩子哭鬧、有的孩子談條件,反正有的是方法讓父母妥協。

“讓我再玩一個小時手機吧!”

“我就是要買這個玩具!”

“為什麼這個月零花錢這麼少!”

滿足孩子要有度。新聞裡經常出現一些為了買手機、買電腦和父母大打出手的孩子,就是最好的警示。

父母對於孩子的要求要有選擇性地去滿足,那些不切實際、無理的要求,必須堅決而明確地加以拒絕。

中國有句古話叫“慣子如殺子”,父母越輕易滿足孩子,孩子越容易沒出息。

中國式溺愛,越愛越心寒

4.過度包辦

很多父母替孩子做得太多。

我們總是能在放學路上,看到不少孩子書包都是大人幫著背,孩子心安理得空著手走,在家裡衣食住行,都由媽媽一個人承包,從來不用孩子插手,怕孩子累、怕孩子做不好。

很多十多歲的孩子不會收拾屋子,不會整理床鋪。我認識一些孩子,寄宿在學校,不會洗衣服,襪子都是備著六、七雙,週末就把髒衣服打包帶回家。

父母事無鉅細的包辦,最後養成了孩子的惰性和依賴性。

孩子每長大一點,做父母的就應該放手一點。

中國式溺愛,越愛越心寒

越溺愛,越心寒

過度溺愛的結果就是,孩子既依賴又怨恨父母。

在家中,習慣了別人替他做事情,但出了家門,很少有人會願意接受他的頤指氣使,挫敗感就產生了。

所以很多孩子怨恨父母的溺愛包辦,想要獨立,但卻又無法脫離父母獨自生活。

教育專家馬卡連柯說:“一切都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

現代生活很複雜,從不會對哪個孩子心慈手軟。

即使父母有知識、有遠見、有策略,也無法保證可以溺愛、袒護孩子一輩子。給孩子獨立的意志和自主能力,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否則,溺愛孩子,只會越愛越心寒,越愛越成了傷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