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檢測低風險仍生下缺陷兒?產前診斷這樣做才靠譜

基因检测低风险仍生下缺陷儿?产前诊断这样做才靠谱

有約君說

基因检测低风险仍生下缺陷儿?产前诊断这样做才靠谱

上週末,一篇網絡熱文引起眾多準媽媽們的注意。文章指出,湖南長沙一名產婦在無創產前篩查結果顯示“低風險”的情況下,誕了一名“13號染色體長臂缺失綜合症”的孩子,同時伴有“腦發育不良”、“虹膜缺損”等一系列缺陷。作者認為,華大基因的無創產前篩查業務出現漏檢,誇大宣傳導致相關醫生對“低危”結果過於依賴、給出了不需進行產前診斷的意見,從而導致悲劇發生。

基因检测低风险仍生下缺陷儿?产前诊断这样做才靠谱

對此,華大基因回應,多個大規模臨床樣本驗證研究證明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具有高靈敏性、高特異性等特點;無創產前篩查針對的是三種染色體的數目增加,“13染色體的長臂片段缺失”不在篩查範圍之內。並且指出,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如果結果為高風險,或者結果雖為低風險但檢測後出現產前診斷指徵,還需要後續的產前診斷。

近幾年,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因簡便、安全、準確性高,成為不少孕婦尤其是高齡孕婦的選擇。受到的熱捧也讓不少孕婦忽視了與產前篩查相關的關鍵信息。

其實,無論哪一種篩查,都會有漏檢和假陽性的幾率。一項運用幾十年的產前檢查技術,可以築起另一道防線,把漏檢的異常攔住。

產前篩查:只能無限接近“真相”

唐氏綜合徵是產前遺傳病診斷中最常見的疾病,是新生兒中最常見的染色體異常和單個病因引起的智力低下,本文就以唐氏綜合徵產前篩查為例。

首先需要明確,產前篩查和產前診斷是不同的。

基因检测低风险仍生下缺陷儿?产前诊断这样做才靠谱

篩查,可以想象成是用篩子從沙子裡面篩豆子:有的沙子會被錯當成豆子留下,有的豆子信會被誤當做沙子被篩走,也就是有一定的假陽性率(正常卻被誤判)和假陰性率(漏檢)。篩查出來的結果,無論是陰性還是陽性,都不是定數。產前檢查時做的早期唐篩、中期唐篩以及本次處於輿論漩渦中的“無創”,一律都只是篩查,只是各自的準確率不同。

孕早期唐篩

在孕11周~13周+6天之間就可以進行早期唐篩,目前最常用的是“一站式”產前篩查:血清學+B超聯合篩查,即抽血加NT檢查,後者指利用B超看早期胎兒的頸項透明層,超過3.0毫米就認為是增厚,提示有唐氏綜合徵風險。兩者配合可以檢出87%~92%的唐氏寶寶,同時還可以查出其他染色體異常,如18號染色體三體等。

基因检测低风险仍生下缺陷儿?产前诊断这样做才靠谱

“一站式”產前篩查假陽性率在2%左右,如果孕早期只做血清學篩查,假陽性率在4%~6%之間。

注意,由於孕14周後,胎兒的頸項透明層就會消失,無法檢測NT,因此最好在發現懷孕後就計劃好篩查時間。

同時,給醫生提供準確的個人信息也非常重要,包括年齡、月經週期和末次月經時間、唐氏綜合徵家族史等。因為唐氏篩查出的風險,是根據篩查標記物和上述信息,套入算式中計算出來,假如信息有誤,有可能出現截然相反的結果。

孕中期唐篩

孕中期唐篩在懷孕15周~20周+6天時進行,屬於血清學篩查。此時,不同的血清標誌物聯合篩查,能篩查出70%~80%左右的唐氏寶寶。不僅檢出率不及早孕期“一站式”篩查,孕中期唐篩的假陽性率也會升高到6%左右。

為什麼在提到唐篩時要關注“假陽性率”?因為這意味著寶寶在篩查時被誤判為唐氏高風險,而經過產前診斷髮現是正常。產前診斷是介入性的操作,通過抽羊水(孕16周~24周)或臍帶血(孕20周~32周),能夠準確查出胎兒染色體是否有異常、有什麼異常。

在篩查時被誤判的孕婦,相當於要肚皮白白“挨一針”,得到一個正常的結果,除此之外,還徒增了流產風險和心理負擔。

無創基因檢測

無創產前篩查是通過採集孕婦外周血提取遊離DNA,採用新一代高通量測序技術並結合生物信息分析,得出胎兒發生21、18、13染色體非整倍體的風險率,主要用於檢測唐氏綜合徵(T21)、愛德華綜合徵(T18)、帕套綜合徵(T13)三大染色體疾病。簡單來說,只需要抽取孕婦的5毫升血,就能檢測到遊離在孕婦血液中的胎兒DNA有無異常。

基因检测低风险仍生下缺陷儿?产前诊断这样做才靠谱

據稱,無創產前篩查的準確率高達99.9%(近日也有臨床醫生對媒體表示,臨床發現無創準確率為95%),而且假陽性率比此前的方案都要低。

不用承擔介入性產前診斷的風險,就能得到一個接近“100%”的結果,需要肚皮“白挨針”的風險也更低,不難理解為何無創在近兩年收到熱捧。尤其是全面兩孩政策實行後,高齡孕婦增加,而高齡就是懷上唐氏綜合徵寶寶的高危因素。

無創基因檢測不能代替超聲篩查

看起來無創基因檢測“完勝”早期唐篩、中期唐篩,那麼,能否直接用無創篩查代替現行的唐氏篩查呢?

美國醫學遺傳學和基因組學委員會的意見指出,無創性產前篩查主要用於胎兒非整倍性(13、18和21三種染色體)檢查,如果測序技術僅用於檢查這幾條染色體,其他大約50%的染色體異常將不能通過該方法檢測;它也不能替代早孕期的超聲篩查,因為抽血檢測的只是裡面基因的序列,不能確定孕周,判斷胎盤有無問題、是否雙胎、有無較大結構畸形、有無胎盤的畸形等。加拿大婦產科協會則指出,在沒有進行確診檢查的前提下,無創檢測的陽性結果不能作為終止妊娠的依據。

儘管目前無創性產前篩查費用比剛面世時有所下降,但至少仍然需要1000多元,而早孕期“一站式”唐篩費用在400元左右。對於普羅大眾來說,可以首選早期“一站式”唐篩,如果結果出現陽性,有經濟條件的患者可以進一步選擇無創性產前檢查。

B超檢查築起另一條防線

2016年,國家原衛計委發佈《衛計委關於規範有序開展孕婦外周血胎兒遊離DNA產前篩查與診斷工作的通知》中,對於常規染色體非整倍體的檢出率做了以下要求:21三體、18三體、13三體的檢出率分別不低於95%、85%和70%,而不是100%。

無論是哪種篩查方法,準確率都無法達到100%.就算準確率高達99.99%,但那0.01%落到誰家的頭上,對個體來說都是100%。

這麼說,得到了陰性或低危的篩查結果,也不能放心嗎?

其實,除了唐氏篩查以外,日常產檢中仍然有防線幫助醫生們篩選胎兒的染色體異常。

看起來很常規的B超檢查,就是其中一種。儘管有約君媽媽輩生孩子時B超技術已經用於產檢,但幾十年來技術已經有了長足發展。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產檢B超大部分只是用於評價胎兒大小等宮內發育情況。而如今,影像診斷技術進步,B超可以及早發現胎兒在宮內的異常,進而一步步地對染色體、基因進行排查。

據瞭解,染色體病常見的胎兒畸形包括中樞神經系統、心血管畸形、消化道畸形、泌尿系統畸形,還可能有面部嚴重畸形、頸部水囊瘤、膈疝、臍膨出、馬蹄內翻足、手足異常等,其中不少通過B超檢查是可以發現的。

有資深產前診斷醫學博士介紹,實際工作中,即使唐篩是“低危”的結果,但經過年齡、家族史、彩超檢查等因素分析,有可能會反過來提醒醫生是不是出現染色體異常,會推翻“低危”的結論。

產前診斷:一錘定音,直達“真相”

無論用哪種篩查方法,都不能代替作為確診手段的產前診斷技術。華大基因在針對本次輿論熱點的回應時表示:無創產前基因檢測一直被明確定位為胎兒染色體異常產前篩查技術,適用人群僅限於適合做唐氏篩查的人群,如果檢測結果為高風險,或者檢測結果雖為低風險但檢測後出現產前診斷指徵還需要後續的產前診斷。而絨毛取材術、羊膜腔穿刺術(羊水穿刺)、經皮臍血管穿刺術結合染色體核型分析均屬於產前診斷技術,是對於有產前診斷指徵的人群進行的有創的侵入性檢測,產前診斷仍是染色體異常確診的依據。

而且,無創基因檢測目前只針對13、18、21三種染色體的數目異常,它們的質量異常、其餘染色體的異常都不是篩查範圍。而產前診斷可以找出更多問題。根據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提供的數據,2013年2月1日~2015年2月1日兩年內,該中心共進行了7448例抽取羊水或抽取臍帶血檢查,其中6045例是檢查胎兒染色體問題。結果發現152例唐氏綜合徵、16例13三體、103例性染色體異常,還有115例其他染色體異常。

羊水穿刺安全性已今非昔比

為什麼有人認為無創篩查可以取代產前診斷?除了沒有分清楚產前篩查和產前診斷之外,對產前診斷風險的擔憂也是一個出發點。“羊水穿刺有1/200的流產率”的說法讓不少產婦在產前診斷前卻步,但是,這已是上世紀70年代的數據。

2006年一項在美國進行的統計顯示,沒做羊水穿刺的孕婦組,24周以前自然流產率是0.94%,而做了羊穿的孕婦組自然流產率是1%。這樣比較,因為做了羊穿而增加的流產率為0.06%。

有約君瞭解到,現在的羊水穿刺、臍帶血取樣都是在B超引導下進行,醫生可以看見針頭位置,避免碰到寶寶。只要孕婦做產前診斷時沒有肚子痛、出血等先兆流產症狀,風險還是非常小的。

所以有約君的建議是,根據醫生建議按部就班進行產檢非常重要。無論是哪種篩查,如果得到了陽性的篩查結果,需要進行產前診斷才能得到確切的結果;如果得到了陰性的篩查結果,也不能忽略常規產檢中的B超等檢查,這是產前篩查的另一道防線。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伍仞

圖@視覺中國

廣州日報健康有約工作室出品

有約君猜

你可能還想看以下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