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吃的腸粉是這樣的!

往年進出香港,最惦記的,除了粥品就是腸粉。無論裡面包裹什麼料,牛肉、蝦仁、叉燒或絞肉甚至什麼也沒有,直接沾滾花生粉與油膏,腸粉夠好,你不會計較,若腸粉不夠好,怎麼都不對。說也奇怪,臺灣進駐港式點心多年,腸粉始終就是不夠鮮美,咬起來未若香港在地那樣讓人心曠神怡。

聽聞廣州市場路邊攤上的腸粉,較之香港的,更香嫩滑口。好不容易在廣州逮到機會,讓朋友帶去菜市場吃早餐,他們表示:“只要你不怕髒就行。”我雖有潔癖,遇上好吃的,好奇心大於一切,什麼都顧不上。

最好吃的腸粉是這樣的!

到處問人腸粉面糊水怎麼做才地道,來自廣東的張勁松表示:“我做腸粉,只用黏米一味就夠,訣竅在新米現磨瀝乾後,用熱水打散揉成米團,關鍵是要當季新米,米團放涼後,再加冷水調開便能直接用,像路邊攤那樣,用長長的銅盤現蒸現拉出來,非常Q彈潤舌。”

是的,朋友帶路,我在廣州菜市場入口處,找到一家腸粉攤,就是大火蒸鍋架著長長的鋁製大盤,旁邊放置一大鍋腸粉面糊水,隨點隨做,一勺麵糊一張皮,推拉之間便熟透,撒上客人要的蔥花、絞肉或豬肝或牛肉,或將雞蛋打在麵糊上用筷子任意滑開,隨手胡亂拉起包裹,直接盛盤,淋下獨門蠔油醬汁,便能上桌大啖大嚼。這跟我想象中的港式卷裹長條腸粉不同,卻很直接鮮美,腸粉皮果然嫩得爽口,但內餡滋味相當普通,還不如就點最簡單的蔥花雞蛋,容易直接得心滿意足。

第一次在貴陽聖豐酒店吃到炸兩,用腸粉卷裹油條,再淋上豉油與蔥花,就著皮蛋瘦肉粥,是非常合拍的早午茶點。上海人早餐吃炸兩,油條要炸兩次,咬起來響脆油大滾燙;而廣式炸兩裡的油條,卻是炸一次而非兩次的柔軟溫和,口感大不同。至於醬汁,除豉油外,也有白芝麻糊與花生粉,任君選用。

跟聖豐大廚們有了交情之後,厚著臉皮直接討要配方,原來大家身上都帶著小抄,略有小差異。上面寫著黏米粉1斤、芡粉(土豆粉)8兩、馬蹄粉2兩、玉米粉3兩、油適量、水3斤。老實說,一般人看見這樣的記錄,恐怕照樣不得其門而入,我見識過他們調製麵糊水,雖說有固定分量配方,仍然是邊調邊加水與油,像拉茶那樣不斷地勺起,檢視麵糊水的濃度,隨意添加再檢視。按照這邏輯,純屬經驗,根本是無法直接照抄要來的“葵花寶典”。

我吃過最念想的腸粉,就像張勁松說的,越簡單越好味。直接蒸熟後,趁熱捲起成大腸的樣子,名副其實的腸粉,然後切斷盛盤,就著桌上各種醬汁醬料,鹹甜隨意,高興怎麼吃都行。這是廣東人最家常的早點,怎麼方便怎麼吃,而越簡易的做法,其實味道最純粹而深植人心,回味無窮。

最好吃的腸粉是這樣的!

聖豐點心師傅告訴我,一般腸粉攤位會把雞蛋直接打在腸粉面糊上散開一起蒸熟,口感略粗,最好的辦法是直接攪拌進麵糊,然後上蒸籠,這樣的雞蛋腸粉潤滑柔軟,比沒有雞蛋的腸粉口感還嫩許多。但我換個人問,又持不同觀點,想必是各自童年養成的口感慣性,各有所好。

至於炸兩裡面的油條,我要來聖豐寶典:中筋麵粉1公斤、低筋麵粉4兩、8只雞蛋、泡打粉5錢、鹽5錢、酵母1.5錢、臭粉2錢、生油3兩、雞粉5錢、水1.5斤,攪拌均勻後,放置3小時以上才能使用。通常大廚做好麵糰後,用保鮮膜包裹再冷藏,等麵糰醒透,數小時後或翌日使用時容易擀開。像做拉麵那樣,將麵糰越拉越長,一邊撒粉一邊擀平,拉得長長扁扁的,再用大刀切開,然後用一根筷子沾水在每長片面皮上壓出一條線,直接拿刀片起面片,整齊疊落在另一片上,然後用刀在中間劃開一條線,便能拉起下油鍋而立即呈現油條的細長四瓣狀了。

最好吃的腸粉是這樣的!

下油鍋後用長筷不斷翻滾,燒至蛋黃色起鍋放涼,上桌前再過一次熱油,便能產生鬆脆的效果。這麵糰的松化劑,其實來自臭不可聞的臭粉,否則無法有油炸後的酥鬆口感。

油條的別名叫油炸鬼,顧名思義就是讓日本人下油鍋。把發酵過的軟硬麵團放進鍋裡油炸,有非常多的口味,松、脆或軟而有彈性,鹹甜兼具,滋味各有不同。炸麻花就屬於硬脆,而油條略有張力而偏軟。藏族過年時的點心,便是把炸麻花更細緻化地編織各種吉祥圖騰,以討個年節吉利氣氛,這種習慣也帶到了隔壁的不丹王國。不丹朋友家有節慶祭祀時,一定會發動全家人一起動手,等女主人用酥油與麵粉調製出醒透的麵糰,便紛紛圍坐餐桌旁,各自編織自己想要的各種形狀,有動物、花卉或吉祥結,從油鍋裡撈出來放涼後裝箱收藏,可使用月餘不成問題,等祭祀或賓客上門,裝盤顯得特別喜慶。

當我描述聖豐油條入口鬆軟有彈性而不咋嘴,且回鍋後鬆脆而非硬脆,很容易在嘴裡化開,而不需要粗暴地拉扯割舌頭,朋友卻表示喜歡街邊早點攤上的硬實老油條,泡在豆漿裡再吃,剛剛好。小時候試過這樣的吃法,就是滿嘴油腥氣,我還是偏愛鬆鬆軟軟的口感。尤其是這油條麵糰成分裡只有鹽而沒有糖,吃起來卻甜滋滋的,想必是澱粉經過充分發酵分解後,自然產生的蜜糖香,咀嚼回甘,特別舒爽。

最好吃的腸粉是這樣的!

炸兩

廣州朋友告訴我,炸兩是在油條外面包覆一層腸粉皮,仍屬油品,而非腸粉。但一般餐館將炸兩歸類為腸粉,而且是腸粉多種填充物的一種,歸類為腸粉,有何不可?妙的是,多半賣腸粉的不賣炸兩,而賣炸兩的,的確是在有油條的早餐店才吃得著,就著粥品或豆漿一起食用。當然,較高檔的酒店,自然會在列入點心菜單時,歸類為腸粉,容易辨識而便於點單。

目前為止,我吃過最驚豔的腸粉,既非叉燒亦非蝦仁更不是炸兩,卻是聖豐獨家配置原味無內餡的腸粉,薄薄地捲起如小腸,然後淋上三種醬汁再灑些炒芝麻,讓人肚子再飽也忍不住一口接一口。這三醬腸粉,一層芝麻醬,一層甜麵醬,最後一層少許豉油,甜鹹交加,幸福感洋溢。

詢問一大圈之後,總算明白,自制腸粉的幾率非常小,主要是蒸鍋太佔空間,一般人無法在家裡張羅,只能祈禱現制腸粉的手藝人別斷絕才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