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待优生“退出”

待优生一直以来是我们关注的对象,尽管我们积极乐观地对待他们,不吝啬自己的爱来温暖他们,耐心静等花开,可是总感觉没有多大效果,课堂上他们的沉默让我很是苦恼。幸运的是,莱莫夫的《战无不胜》这本书,让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

别让待优生“退出”

书中提到,教学离不开技巧。其中,“杜绝退出”技巧让我眼前一亮,这完全就是为待优生量身定做的呀!“杜绝退出”目标就是要把“我不知道”这句话驱逐出课堂,让每个孩子始终保持注意力,无法逃避提问。

这一技巧非常简单,就是从学生不能回答的问题开始,直到他能给出正确答案或能重复正确答案为止。如果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说“我不知道”或者不说话,老师会提问别的学生,但在他人给出正确答案之后,老师一定要让这个学生再次回答该问题,必要时还会给出引申的问题要求他继续回答。当学生发现自己身处必须能够正确回答问题的课堂文化场中时,他就会对自己的行为动机进行评估,并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

说干就干,课堂上我开始使用这一技巧。在讲到《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当洋洋同学站起来时,像往常一样,还是沉默不语,尽管我们都鼓励孩子“不怕你说错,就怕你不说”,可他站在那里一声不吭,着实让我们很无奈。我只好让他的组长回答,组长流利的回答赢得满堂彩。这时我捕捉到洋洋嘴边的笑意,我想这种笑,不仅仅是对组长的夸赞,更是一种“躲过一劫”的轻松。这次我可不能让他“退出”,于是我说:“洋洋,你再来谈谈理解。”看得出,他很意外,没有想到我会来这个“回马枪”。在大家的注视下,他沉默了没多久,之后他复述了组长的回答,尽管磕磕绊绊,但聊胜于无,大家给予了热烈的掌声。于是我趁热打铁,宣布这条规则“杜绝退出”。

一周以来,洋洋的注意力集中了,课堂参与度也高了,回答还是那么生涩,但是没有了侥幸心理。在别人回答问题时,他听得非常认真,用他的话说,愿意当“复读机”,乐意从别人身上学习。

学生的很多行为是机会主义的,如果他发现在课堂上回答“我不知道”比回答具体问题来得方便,更好应付教师的话,他就会选择不回答;如果他发现自己趴在桌上睡觉而教师不管的话,他就会经常趴着。

学生不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很多时候是为了逃避,为了逃避责任。如果我们老师没有及时发现他这种倾向,让其在课堂上一次次“退出”,最终就会变成一种习惯,久而久之,孩子们就失去了学习的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