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这1.7万亿资金,严禁输血给“僵尸企业”!

发改委:这1.7万亿资金,严禁输血给“僵尸企业”!

7月17日上午,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7月份定时定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发改委政研室主任、委新闻发言人严鹏程在回答有关债转股提问时表示,严防债转股输血“僵尸企业”。

发改委:这1.7万亿资金,严禁输血给“僵尸企业”!

  • 什么是僵尸企业?

“僵尸企业”指的是那些长期入不敷出,只能靠政府或银行“输血”才能维持的企业。僵尸吃的是人,僵尸企业吃的是财政补贴、银行贷款以及其他的实物和人力资源。根据《中国僵尸企业研究报告——现状、原因和对策》调查报告显示,国内超过51%的钢铁企业、超过44%的房地产企业是僵尸企业。

正如僵尸会传染一样,“僵尸企业”也会传染。如果让一个健康的企业去兼并重组“僵尸企业”,其结果很可能是健康企业被拖垮、拖死,也变成了“僵尸企业”。而银行持续不断地给“僵尸企业”“输血”,早晚有一天会变成“僵尸银行”。如果一个地方总是不断地给“僵尸企业”补贴,这个地方的经济早晚也会变成 “僵尸经济”。

发改委:这1.7万亿资金,严禁输血给“僵尸企业”!

  • 严防债转股1.7万亿资金输血僵尸企业

所谓“债转股”是指将银行与企业间的债权关系转为股权关系,以化解企业债务。其实高负债的企业未必不是具有优质发展潜力的优质企业,特别是一些创新型企业,在前期阶段有巨大的研发成本、以及市场开拓成本的投入。这一类型的企业所代表的正是将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必要对其进行一些政策性扶持,而在此过程中就要严防“僵尸企业”浑水摸鱼。

截至今年6月底,市场化债转股签约金额达到了17220亿元,到位资金3469亿元,涉及109家具有发展前景的高负债优质企业。从已签约的项目看,银行及所属实施机构签约的项目占比超过了80%,资金到位占比也超过了70%。

在这笔1.7万亿资金的使用机制方面,则建立了以市场化和法治化原则为核心的一整套制度,确保“僵尸企业”和应退出企业无法通过债转股续命。也就是说,由市场来判断选择谁是有前景的企业、谁是僵尸企业,

如果选错了就接受市场的惩罚,债转股实施机构和投资人必须承担损失,政府不予兜底。

而在定向降准资金的使用问题方面,严鹏程指出,此次人民银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定向支持市场化债转股,所释放的资金将按照不少于1:1的比例撬动社会资金参与。尽管实施机构需要经过一定的内部决策程序,筹集社会资金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但这一政策举措,将有助于提高市场化债转股对股权性投资资金的吸引力,畅通储蓄有序转化为股权性投资的渠道。

发改委:这1.7万亿资金,严禁输血给“僵尸企业”!

  • 谁不想让僵尸企业死掉?

考虑到僵尸企业的危害性显而易见,但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僵尸企业呢?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这应该是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以及银行对坏账暴露的担忧。

地方政府不希望僵尸企业死的原因:

其一:僵尸企业尽管不产生效益,但仍可以为地方政府带来税收,带来GDP。有生产就有税收,有消耗便能生成GDP。

其二:僵尸企业能促进地方就业。毕竟失业率及维稳都是地方政府政绩的要件,僵尸企业的关闭、破产无疑会直接影响地方失业率指标,也会催生不稳定因素。

其三:保持地方虚假繁荣,既有面子也有里子。比如当地上市公司数量指标,某种程度上就是地方政府开展“招商引资”等活动的经济名片。

银行机构对僵尸企业的“错爱”,或许更多地是因为已经被僵尸企业绑架。

假如银行给一家企业发了一笔贷款,一旦这家企业出了问题,那就意味着这家企业的还款能力出了问题,之前给这家企业的贷款就要被当成不良贷款。

银行很怕不良贷款,在企业刚遇到困难的时候,银行可能会更愿意给企业提供一笔资金,指望输了血,企业就能痊愈,或者,至少能保住命。

久而久之,银行便被僵尸企业所绑架。一旦僵尸企业退出市场,对银行而言,就意味着贷款风险的兑现,也意味着内部严格问责的兑现。特别是在“担保链”背景下,这种风险会被成倍放大,这显然也是银行所不愿看到的。

发改委:这1.7万亿资金,严禁输血给“僵尸企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