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丨一棵「肉」價白菜的思考

我國是農業大國,糧食、蔬菜、水果、肉類、水產品產量都是世界第一,但不少優質農產品“養在深閨人未識”。筆者看到一則消息,近期,徐聞出現了近年來最嚴重的菠蘿滯銷:全縣30萬畝種植面積,5億多斤菠蘿等著出售。即便價格由往年每斤1元左右跌至2毛,依舊無人問津。

反觀另一個成功的例子——山東膠州大白菜。山東膠州大白菜這一區域公用品牌由膠州市大白菜協會負責培育和管理,實行“生產基地認證制,產品質量追溯制”的管理模式,只有經過協會認定、由授權農戶組織生產的大白菜才能加貼“膠州大白菜”標識,否則只能按照“膠州的大白菜”售賣。在過去幾年的大白菜滯銷賣難中,“膠州大白菜”的市場售價一直保持在每棵30元左右的高位,堪稱“賣出了肉價”,但“膠州的大白菜”或者其他地區的大白菜每斤幾毛錢的時候也不少,同樣是農產品,但市場銷售價格卻相差數倍之多,深層的原因是品牌建設的重要性。

一家之言丨一棵“肉”價白菜的思考

現實的消費感受也是如此。尤其是在一些偏遠地區,不少優質農產品既無法離開本地成為全國百姓餐桌上的珍饈,也不能為生產者產生附加效益。以茶葉為例,毫不誇張地說,世界上最好的茶種幾乎都在中國,但我國茶葉品牌眾多且紛繁複雜。農業部市場司司長唐珂曾講到:“儘管這些年也出現了一些特色突出的茶葉品牌,但與國際知名品牌仍有巨大差距,以至於業內有‘千家茶企不敵一家立頓’的說法”。如果說中國農業是一項多條產業鏈的系統工程,那麼品牌就是那條貫穿始終、從消費端倒逼生產端的一條主線。如何打造優質農產品品牌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

第一: 創建農產品品牌戰略的第一步,就是挖掘和搶佔農產品資源

包括產地資源和品類資源,將其“據為己有”,即將產地和品類資源“私有化、企業化”,使之出於產地但高於產地,佔據品類,打造專屬品牌,做產地和品類的代表。

第二: 內在品質差異化、外在化。

面對高度同質類產品如何切入?答案就是將內在品質差異化、外在化!從種植方式和品種改良入手,在品類上製造不同,如“膠州大白菜”。特別的品種會帶有獨特的外在差異性,這是這類地域特產備受消費者追捧的原因之一。營銷者要擅於將這些產品地域差異性與品牌相連,使之成為自己品牌的特徵,像標籤一樣成為消費者辨識這個品牌的依據。

第三: 用文化塑造提升品牌價值。

飲食承載著文化,文化影響著飲食。農產品從田間地頭來到廚房餐桌,要想實現農產品價值增值,就一定要借重文化的力量,使品牌增值。因此,挖掘、打造、和傳播與農產品相關的文化價值成為創建品牌的途徑。與農產品相關的文化資源包括:消費者認知、消費習慣、飲食習俗、人文環境和歷史資源等。

第四:外在形象品質化、差異化。

俗話說人靠衣裝,佛靠金裝。使產品和品牌在外在形象上表現出差異,用外在形象彰顯和提升內在價值,即內在品質外在化,外在形象品質化、差異化,這就是品牌和產品形象的塑造。主要有以下手段:創意建立品牌識別符號;選準品牌代言人,做正確的廣告;好包裝彰顯價值和差異;

第五:深加工,讓產品徹底與眾不同。

農產品市場是個天生高度同質化市場,常見的產品其產品價值和附加值都相對低,越是生鮮食品,同質化越是嚴重。對產品進行深加工,改變產品原始形態,大幅度提升產品的附加值,使原來相同的產品變得徹底與眾不同。深加工正是產品差異化、增值化的魔術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