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丨一棵“肉”价白菜的思考

我国是农业大国,粮食、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产量都是世界第一,但不少优质农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笔者看到一则消息,近期,徐闻出现了近年来最严重的菠萝滞销:全县30万亩种植面积,5亿多斤菠萝等着出售。即便价格由往年每斤1元左右跌至2毛,依旧无人问津。

反观另一个成功的例子——山东胶州大白菜。山东胶州大白菜这一区域公用品牌由胶州市大白菜协会负责培育和管理,实行“生产基地认证制,产品质量追溯制”的管理模式,只有经过协会认定、由授权农户组织生产的大白菜才能加贴“胶州大白菜”标识,否则只能按照“胶州的大白菜”售卖。在过去几年的大白菜滞销卖难中,“胶州大白菜”的市场售价一直保持在每棵30元左右的高位,堪称“卖出了肉价”,但“胶州的大白菜”或者其他地区的大白菜每斤几毛钱的时候也不少,同样是农产品,但市场销售价格却相差数倍之多,深层的原因是品牌建设的重要性。

一家之言丨一棵“肉”价白菜的思考

现实的消费感受也是如此。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不少优质农产品既无法离开本地成为全国百姓餐桌上的珍馐,也不能为生产者产生附加效益。以茶叶为例,毫不夸张地说,世界上最好的茶种几乎都在中国,但我国茶叶品牌众多且纷繁复杂。农业部市场司司长唐珂曾讲到:“尽管这些年也出现了一些特色突出的茶叶品牌,但与国际知名品牌仍有巨大差距,以至于业内有‘千家茶企不敌一家立顿’的说法”。如果说中国农业是一项多条产业链的系统工程,那么品牌就是那条贯穿始终、从消费端倒逼生产端的一条主线。如何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第一: 创建农产品品牌战略的第一步,就是挖掘和抢占农产品资源

包括产地资源和品类资源,将其“据为己有”,即将产地和品类资源“私有化、企业化”,使之出于产地但高于产地,占据品类,打造专属品牌,做产地和品类的代表。

第二: 内在品质差异化、外在化。

面对高度同质类产品如何切入?答案就是将内在品质差异化、外在化!从种植方式和品种改良入手,在品类上制造不同,如“胶州大白菜”。特别的品种会带有独特的外在差异性,这是这类地域特产备受消费者追捧的原因之一。营销者要擅于将这些产品地域差异性与品牌相连,使之成为自己品牌的特征,像标签一样成为消费者辨识这个品牌的依据。

第三: 用文化塑造提升品牌价值。

饮食承载着文化,文化影响着饮食。农产品从田间地头来到厨房餐桌,要想实现农产品价值增值,就一定要借重文化的力量,使品牌增值。因此,挖掘、打造、和传播与农产品相关的文化价值成为创建品牌的途径。与农产品相关的文化资源包括:消费者认知、消费习惯、饮食习俗、人文环境和历史资源等。

第四:外在形象品质化、差异化。

俗话说人靠衣装,佛靠金装。使产品和品牌在外在形象上表现出差异,用外在形象彰显和提升内在价值,即内在品质外在化,外在形象品质化、差异化,这就是品牌和产品形象的塑造。主要有以下手段:创意建立品牌识别符号;选准品牌代言人,做正确的广告;好包装彰显价值和差异;

第五:深加工,让产品彻底与众不同。

农产品市场是个天生高度同质化市场,常见的产品其产品价值和附加值都相对低,越是生鲜食品,同质化越是严重。对产品进行深加工,改变产品原始形态,大幅度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使原来相同的产品变得彻底与众不同。深加工正是产品差异化、增值化的魔术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