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歷史典故「萇弘化碧」背後的一段忠貞的故事

相傳周朝時期,劉文公的大夫萇弘一生忠於朝廷,不卑不亢,有浩然正氣。他因為正直而得罪了朝中權貴,蒙冤被周人殺害,傳說他被殺的當時,有人慕名收集他的血液藏在家裡,三年後這些幹血塊全都化為了碧玉。“萇弘化碧”成語出自《莊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流於江,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

關於歷史典故“萇弘化碧”背後的一段忠貞的故事

萇弘也算是東周時期一位神話般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史籍《左傳》、《國語》、《莊子》、《史記》、《漢書》、《華陽國志》等,對萇弘都有記述。他與思想家老子友情甚篤,他對教育家、思想家、我國曆史上的大聖人孔子,有過幫助和指導。他是東周王朝的大忠臣,是古蜀國有歷史記載、最早的一位歷史名人。他是東周時期的一位政治家、兵陰陽家、天文學家和音樂大師。

關於歷史典故“萇弘化碧”背後的一段忠貞的故事

可是萇弘這樣忠心耿耿,嘔心瀝血,時年已88歲的老忠臣,為周靈王、靜王江山的穩固安寧,不顧自身安危,竭忠盡智,前後長達57年,供職周王三代,卻於前492年7月9日,因周敬王誤中晉國趙簡子奸計,萇弘死於晉王刀下,被剖腸掏腹,壯烈殉國,臨刑前,萇弘沉痛吶喊,“弘有今日殺身之禍,我並不悲哀,只恨東周不統一,可憐我周王寧靜的宗廟就要毀滅了”在《蜀都賦》中有碧出萇弘之血的記載,清人曲學大師吳梅於光緒二十四年戊戌政變後,為紀念死難的六君子,寫作依據“萇弘血”。

關於歷史典故“萇弘化碧”背後的一段忠貞的故事

劇中描述的萇弘是2500年前的陰陽家,周朝忠良,四川資陽人,《萇弘血》傳入資陽文人楊靜齋之手,後由內江,羅星洲改為川劇高腔演出後,反響強烈,觀眾紛紛讚頌萇弘的盡忠報國精神,此劇後來成為川劇資陽河流派的傳統保留劇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