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越王墓聊聊南越王朝

西汉南越王墓位于广州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赵眜是赵佗的孙子,号称文帝,公元前137年至122年在位)。该墓于1983年6月被发现,挖掘完毕即在原地建立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发掘时,出土文物中有“文帝行玺金印”一方以及“赵眜”玉印,证明陵墓主人的身份。南越文王墓的出土,被誉为近代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现已开辟为博物馆。南越王墓中出土的“角形玉杯”和“铜屏风构件5件”,成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从南越王墓聊聊南越王朝

赵眜是南越国建国的第一代君王赵佗的孙子,号称“南越文帝”,公元前137年至前122年在位。南越王墓被认为是岭南地区已发现的陵墓当中,规模最大,随葬品最多,墓主人身份最高的陵墓。秦朝末年,中原陷入了“楚汉相争”的混乱状态。公元前203年,南海郡尉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以番禺为都城(今广州市)在岭南地区建立南越国。公元前196年,赵佗臣服于已建立西汉政权的汉高祖刘邦,成为汉朝的藩属国。赵佗去世后,其位由次孙赵眜继承,成为第二代南越王,也就是“南越文帝”。赵眛在位15年后于公元前122年去世,其位传给赵婴齐。赵眜死后陵墓建在南越国都城番禺内,即是现在的“南越王墓”。

从南越王墓聊聊南越王朝

金缕玉衣

南越王墓劈山为陵,墓室以红砂岩石仿照前堂后寝的形制砌成地宫,墓顶用24块大石复盖,再分层夯实而成。殉葬者共15人,其中姬妾4人,仆役7人。前部前室四壁和顶上均绘有朱、墨两色云缎图案;东耳室是饮宴用器,有青铜编钟、石编钟和提筒、钫、锫等酒器以及六博棋盘等;西耳室是兵器、车、马、甲胄、弓箭、五色药石和生活用品、珍宝藏所,尤其珍贵的是来自波斯的银盒、非洲大象牙、漆盒、熏炉和深蓝色玻璃片。这些文物证明南越国早期或更前年代广州已与波斯和非洲东岸有海上贸易。后部主室居中,为墓主棺库主室,墓主身穿丝缕玉衣,随身印章9枚,最大一枚为“文帝行玺”龙钮金印,此外,还有螭虎钮“帝印”。龟钮“泰子”金印以及墓主“赵眜”玉印等。出土文物共千余件(套),金印是国内首次出土的汉代帝王金印。

从南越王墓聊聊南越王朝

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有一件白色的银盒特别引人注目,那闪闪发光的花瓣显得尤为突出。这个呈扁球形银盒,通高12厘米,腹径14.9厘米,重572.6克。出土时在主棺室,盒内有十盒药丸。从造型、纹饰和口沿的鎏金圈套等工艺特点看,与中国传统的器具风格迥异,但与古波斯帝国时期(公元前550~330年)遗物相似。经化学分析和专家们研究,认为是波斯产品,银盒里的药丸很可能是阿拉伯药。因此,银盒并非南越国制造,而是海外舶来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南越王墓出土的银器除了银盒外,还有银洗、银卮和银带钩,都是越王室的专用器具。7件银带钩工艺十分精美,有5种式样、钩首有雁头形、龟头形、龙头形和蛇头形等。

从南越王墓聊聊南越王朝

银盒

特别是主棺室出土的那件银带钩,通长18.4厘米,呈弓状,镶嵌宝石并饰以凸浮雕。龙头形的钩首饰以卷云纹和腾跃的飞虎。复杂的纹饰,发光的宝石,通体鎏金,显得高贵华丽,是很好的工艺精品,反映了主人高超的制作工艺和审美观点,从中我们也可看出当时人们的生活风尚。带钩的用途,主要用于扣接束腰的皮带,还可以用于佩剑和钩挂刀剑、钱袋、印章、镜囊及各种饰品。由此可见,南越国曾经是多么的兴盛。这些出土文物对研究秦汉时期岭南土地开发、生产、文化、贸易、建筑等状况以及南越国历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