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话的特点不只是儿化音


北京话的特点不只是儿化音

昨天聊了聊“豪横”一词,突然来了兴趣,想多聊聊我对于北京话的认识。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聊聊,谈谈自己的看法,也让北京话延续长久一些。

很多人都说北京话发音有个特点就是儿化音,这个说的对,但不全面。北京话还有个特点就是连读和吞字。要用一个字概括的话,就是“懒”。俩字儿的读音简化成一个字儿,字多了就连读或吞字,总之就是能少发一个音就少发一个。比如,“今儿=今天,这儿=这里,咋儿了=怎么了”。连读的,网上有个流传甚广的“胸市炒鸡蛋=西红柿炒鸡蛋”,吞字的有“天门广场=天安门广场”。吞字最明显的,是以前的公交车售票员,仨字的站名,基本上就能听见俩音儿,中间那个字消失了。北京人是明白到哪了,可外地人就傻眼了。除了发音,“懒”还体现在腔调上。外地人感觉北京人有时候说话松松垮垮,懒懒散散的,其实这是打小儿养成的。深究原因,可能和北京曾作为明清两代的首都有关,达官贵人,纨绔子弟多,整天闲着没事干的人多,懒散惯了,不过现在改变了很多。如果想具体感受一下,可以看看关于北京老百姓生活的电视剧,或者找个老北京聊聊。

北京面积1.6万多平方公里,从行政上划分有16个区,从地形上分,主要有平原地区和山区。北京话也是有区别的,听多了,是能够辨别出来的。

最明显的是延庆和平谷,说话带有一些口音,听着和天津话的口音接近,这个很容易辨别出来。现在有些年轻的,口音没那么重了,但仔细听,还是能听出个别的字发音不一样。

“皇城根儿”也好辨别,“懒”,爱用老北京土话的,基本上是皇城根儿了。

平原地区说话的腔调和山区的也有区别。这个我形容不出来,但能听出来。要非说感觉,那就是山区的腔调更有乡土气息。

平原地区的,“皇城”之外的腔调差别不大,辨别起来不是太容易,只能判断个大概位置,更多的要靠对同一个意思的话的用词来区分。比如说“干什么呢?”有的地方喜欢说“干啥呢?”有的地方喜欢说“干嘛呢?”不同说法,意思一样,感觉靠北靠西的喜欢说“啥”,靠南靠东的喜欢说“嘛”。“我们”这个词,有说“姆们”,有说“晚们”,感觉是靠“中心”的说“姆们”,靠边的说“晚们”。“剃头”和“推头”,这个研究不多,貌似靠南的说剃,靠北说推。

还有一些有意思的情况,就是局部出现,这个局部分散在各个地方。比如,看不见,有的地方就读看不(四声)见(二声)。“这道题我做不出来”,读成“这道题我做不出来(一声)”。同样是怀柔,有说见(二声),有不说的。通县也有说见(二声)的,大兴,房山都有,但不是都这样说。还有一个,就是“夹菜”和“歼菜”,两种说法穿插出现。

以上纯属没事儿瞎琢磨,对的地儿,您乐一乐,不对的地儿,您也乐一乐(可以是嘲笑的那种)。

这日子口儿,乐呵呵的,挺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