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思極恐,太平公主被殺的真相

​大唐宮廷政變系列之四(上):先天政變--細思極恐,太平公主被殺的真相隱藏在千萬次過濾後的史料背後

細思極恐,太平公主被殺的真相

一、唐隆政變以後,唐睿宗李旦在妹妹太平公主和兒子李隆基的擁護下即位。因為太平公主恃有擁立睿宗之功,經常干預朝中政務,朝中宰相竟有半數以上為其心腹。太平公主和侄子李隆基這對昔日的小夥伴逐漸反目為仇,太平公主想借“非嫡長子”這一口實廢掉李隆基的太子之位,改立宋王成器。李隆基對此心知肚明,亦想除掉太平公主,姑侄之間利用各自的黨羽勢力,展開了一次又一次的朝堂爭鬥。隨著二人矛盾鬥爭的日益加劇。唐睿宗李旦夾在兒子和妹妹中間,怕再這樣下去江山大亂,於是不顧太平公主的反對,毅然把帝位讓給了李隆基,並改元先天。唐睿宗李旦的讓位加劇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雙方都在積蓄力量,準備除掉對方。公元713年7月3日,李隆基得知太平公主要在7月4日謀反的告密後,迫於形勢壓力,決定先發制人,親自統領300餘人連夜突襲一一誅殺太平公主的黨羽。太平公主不得不逃入佛寺避難,雖有太上皇李旦出面請李隆基恕公主死罪,但被李隆基斷然拒絕,太平公主最終被賜死家中,這就是“先天政變”。以上是正史裡的版本,實際上是為唐玄宗唱了讚歌,說太平公主密謀造反,玄宗不得不誅殺。那事情背後的真相又是什麼呢?作者試圖從各種史料記載中,探幽尋實,撥開迷霧,帶領大家還原這一宮廷政變的本來面目。

二、713年7月,(注意,這裡是《資治通鑑》上的說法。通過下文可以瞭解到,時間應該是7月3日以前。)左散騎常侍、同中書門下三品魏知古告密給李隆基說太平公主將於7月4日謀反作亂。行動計劃是這樣的:安排常元楷、李慈等先帥羽林兵突入武德殿(玄宗每日受朝處)殺害皇帝,竇懷貞,蕭至忠、岑羲(以上皆宰相)等於南牙(指太極殿,中書省在其右,稱南牙)舉兵呼應。玄宗因與岐王範、薛王業(掌太子左右衛率)、郭元振(兵部尚書)、龍武將軍王毛仲(領萬騎)、果毅李守德(領羽林)以及尚乘奉御王守一(仁皎子)、內給事高力士(宦官)等定計先一日以兵誅之。《舊唐書》是這樣記載的:先天二年七月三日,尚書左僕射竇懷貞、侍中岑羲、中書令蕭至忠崔湜、雍州長史李晉、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右羽林將軍李慈等與太平公主同謀,期以其月四日以羽林軍作亂。《新唐書》是這樣記載的:先天二年,與尚書左僕射竇懷貞、侍中岑羲、中書令蕭至忠崔湜、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長史李晉、右散騎常侍昭文館學士賈膺福、鴻臚卿唐晙及元楷、慈、慧範等謀廢太子,使元楷、慈舉羽林兵入武德殿殺太子,懷貞、羲、至忠舉兵南衙為應。既有日矣,太子得其奸,召岐王、薛王、兵部尚書郭元振、將軍王毛仲、殿中少監姜晈、中書侍郎王琚、吏部侍郎崔日用定策。前一日,因毛仲取內閒馬三百,率太僕少卿王守一、內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叩虔化門,梟元楷、慈於北闕下,縛膺福、猷內客省,執羲、至忠至朝堂,斬之,因大赦天下。

按《舊唐書》的說法,如果7月3日謀劃策亂,第二日就施行叛亂,那麼關係如此重大的一場政變,就只用一天時間準備,實在於理不合。《新唐書》對政變發生的時間同《資治通鑑》一樣語焉不詳,含含糊糊,只提到了“既有日矣”和“前一日”這個節點,但這個“既有日矣”很含糊。為什麼,從《舊唐書》的“7月3日謀亂”到《新唐書》的“既有日矣”再到《資治通鑑》“7月”,最大的可能性在於政變的勝利者逐步的模糊篡改了政變時間這個重要的史實。那麼,太平公主謀反的說法也應該受到質疑。另外,《新唐書》記載:先天二年,太平公主與其黨羽“謀廢太子”,並計劃“入武德殿殺太子”。對照《舊唐書》、《新唐書》和《資治通鑑》,不難發現所載史實還有一點有所出入。唐玄宗於先天元年八月即位,至先天二年早已並非“太子”而是“皇上”。謀廢的對象不同則事件的性質完全不同。據史書記載太平公主確曾“數為流言”“易置東宮”。但也僅限於此,還談不上謀反。因為謀反就是企圖害君主或國家,那可是十惡不赦的頭條重罪。這點也足以證明太平公主謀反的說法應該受到質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