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印记|40年,这个吃不饱饭的小村庄变身“塞外江南”

话说,在白云悠悠、绿草茵茵的北国内蒙古

也出了个“小岗村”

从“口粮田”一夜跨过温饱线

从“国贫县”跃升西部“百强县”

从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到逐步迈过富裕坎

40年间三次改革三次“蝶变”

成了如今的“塞外江南”。

改革印记|40年,这个吃不饱饭的小村庄变身“塞外江南”

航拍塞外小岗村李睿摄

遥想40年前,“吃饱饭”对于这里的村民来说,都是奢望;如今,光是办农家乐,每年人均纯收入就有2.5万元。

这么大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别急,今天,小编就来和你说一说塞外“小岗村”——内蒙古中滩公社的蝶变故事。

走向好日子第一步:填饱肚子

内蒙古,中滩公社。地是好地,水有好水,可在当年就是填不饱肚子。

“全社有1万6千多人,虽然有5.5万亩的土地,可一亩地才产四五十公斤粮食,1976年到1978年,连续三年没有上缴规定的国家征购粮。还有一个怪现象,说起来真可笑,那就是谁挣的工分多,谁就亏得多,因为打下来的粮食,连籽种口粮都不够,工分成了负值,工分多,亏欠也就多了。这样的结果,社员哪有积极性?原本占尽天时地利的中滩公社成了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公社’

。”

在下滩村,改革亲历者中滩公社副主任赵光辉说起40年前土坯房里的‘口粮会’,似乎依旧能看到当年因此而激烈争论的场面,“想当年,人饿得和猪抢糠吃,哪想到开个‘口粮会’,一下子把吃饱饭的路子捅顺了。”

1978年,中滩公社党委班子决定以给社员分配部分“口粮田”的名义,将土地全部划到社员手中。“听说要分‘口粮田’,村里一下就炸开了锅。”赵光辉说,“改革试水初期,由于社员思想不统一,有人怕犯错误、担责任,有人担心铆足劲儿种好的庄稼秋收时又给要回去,有人担心如果大田遭了灾会饿肚子、白投入。”

为了稳定人心,中滩公社党委班子郑重承诺,包产到户后粮食打多少都是自己的,只要辛勤劳作,就算遭灾也保障大家的口粮供给

改革印记|40年,这个吃不饱饭的小村庄变身“塞外江南”

赵光辉手里拿着40年前的记账本。李睿摄

有了承诺,大家的积极性也上来了。原本因盐碱化板结的大田,被一锄头一锄头凿开砸碎,铺上沙子,一块一块地加以改造。

连老太太都跪在地里,拿着铲子打碎土坷拉,这样用心用力,种的庄家不丰收才怪了呢!”赵光辉一边说,一边翻开40年前的记账簿。泛黄的账簿上,一行行数字清晰地印刻着农户挥锄砸地的干劲儿:公社总人口,1.6万人;耕地面积,5.5万亩。1978年,人均年收入36元,年产粮食200万公斤;1979年,人均年收入40元,年产粮食347万公斤,上缴国家征购粮16万斤。1983年,人均年收入300元,年产粮食750万公斤,上缴国家征购粮162万公斤。

中滩公社摘掉了30年“三缺三靠”的帽子,温饱问题迎刃而解。

走向好日子第二步:摘掉贫困帽

温饱解决后,收入成了村民的烦心事。

进入新世纪前后,中滩人面临着土地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村里大多数农民都处在这个偌大的困惑之中。

“吃饭不成问题,但年年收入并没有涨多少。”碾子湾村前任村长卢丰社告诉记者,“科技进步了,也是良种良方了,要说亩产比过去增加了不少,但手头落下的余钱没有几个。”

由于没有办过像样的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型不到位,青壮年大多选择外出打工。如何解决“一夜跨过温饱线,十多年没过富裕坎”的问题?原中滩公社郝家窑村的村书记郝争平认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转变生产经营思路,在第一产业稳中有进的前提下,发展第三产业

“咋才能带领村民致富?思想转变是关键,我先做好了,挣了钱,村民才相信我,跟我干!”郝争平坐在自家的炕头回忆,郝家窑村地处黄河沿岸,又临近库布齐沙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来这儿游玩儿的人也越来越多。看到了这个商机,2004年,郝争平带头返乡创业开起托克托县首家农家乐“神泉山庄”。

改革印记|40年,这个吃不饱饭的小村庄变身“塞外江南”

郝争平擦拭着自家农家乐的窗户。李睿摄

从2004年到2008年的旅游旺季里,到他家吃农家饭的人络绎不绝,每天平均收入都在1万元左右

经济和社会要发展,单靠种养业是不行的,没有工业的反哺,农村的富裕也不牢靠。饱尝改革甜头的托克托县人民,认清了自己的区位优势,悟到了内引外联的发展门路,积极招商引资,吸引一大批现代产业项目到托克托县落户。

2008年,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28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53元,是1978年的44倍。这一年,托克托县由“国贫县”跃升为当时的西部“百强县”第九位。

走向好日子第三步:致富新农村

“啥?又要办合作社了?”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胆大心细的农民李广珍自发成立了托克托县美源农牧渔业专业合作社。同村的卢丰社听到这个消息,也主动参与进来,一起到村民中间进行动员。

“村里人一听又要加入合作社,这一下子就炸了锅。”卢丰社说,大家都在议论,这是不是又要把土地收回去,回到“大锅饭”的时代?

村委班子成员就挨家挨户去做解释:就是村民把土地租给合作社经营,每年每人都有4000块钱份子钱;农闲时,村集体鼓励青壮年外出务工,有两份收入,钱包还能不鼓起来?2014年春天,碾子湾村120户和树尔营村的86户农民将自家的土地全部承包给了当地合作社。

改革印记|40年,这个吃不饱饭的小村庄变身“塞外江南”

合作社新培育出的水稻。李睿摄

而那些把土地承包出去的村民,也有了更多时间发展“第三产业”。如今,中滩公社的郝家窑村家家户户都开起了农家乐。每年接待游客达到20多万人,仅此一项,人均纯收入就有2.5万元。

79岁的村民张根新感慨万千,“实行包产到户的第一年,我们就获得大丰收,填饱了肚皮。如今,我们这里变成了塞外江南,过上了从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真像做梦一样。”

改革开放40年,总有一些故事,

让人每每重温都心潮激荡

↓↓↓

大家都在看

主编 | 唐嘉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