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橋兵變真的是一場「不流血」的兵變嗎?歷史的真相原來是……

陳橋兵變真的是一場“不流血”的兵變嗎?歷史的真相原來是……

全文2527,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1

-THE FIRST-

【陳橋兵變】

公元960年正月,後周大將,時任殿前都點檢的趙匡胤在陳橋驛站發動兵變,率大軍回師京城開封,一舉奪取了皇權,創立了新朝。由於趙匡胤當時兼任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市)歸德軍節度使,故立國號為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至此長達319年的大宋王朝正式拉開了歷史的帷幕。

陳橋兵變歷來為史家所稱道,認為是一場不流血的兵變,彰顯了宋太祖趙匡胤的仁德。

事實果真如此嗎?

陳橋兵變的當天凌晨,趙匡胤與兵變將士的確曾經“約法三章”:

“一,符太后與幼主,我們都曾北面侍奉,大家不得冒犯;二,先朝文武百官,都曾與我並肩共事,大家不得欺侮;三,嚴禁搶劫國庫和京城百姓。以上三條,遵令重賞,違令即斬!”(“太后、主上,吾皆北面事之,汝輩不得驚犯;大臣皆我比肩,不得侵凌;朝廷府庫、士庶之家,不得侵掠。用令有重賞,違即孥戮汝。”)

簡而言之,不得采取殺戮手段對待後周皇太后和小皇帝以及文武百官、京城百姓,要堅持不流血的原則。

然而,事實上呢?

陳橋兵變真的是一場“不流血”的兵變嗎?歷史的真相原來是……

後周世宗柴榮

2

-THE SECOND-

【自殺殉國】

兩點之間,直線距離最近。

兵變當天,為了儘快趕回京城,直面陳橋驛方向的陳橋門自然成為了趙匡胤的首選。

不過守城的兩個小鬼——後周祗候班的陸、喬兩位小隊長卻不買新天子的帳。(此情此景讓我們不由得想起了當年滁州城下趙匡胤拒父入城的往事。)

這二位吃了秤砣鐵了心,彷彿童話故事裡的小紅帽:

不開,不開,就不開!誰來都不開!

無可奈何的“狼外婆”——趙匡胤只好率軍繞道封丘門。封丘門的長官得了個頭彩,喜出望外,恭恭敬敬地將趙匡胤迎進了城門。

後周滅亡之後,陸、喬二人自殺殉國,端的是鐵骨錚錚的好漢!在此為他們正名!

陳橋兵變真的是一場“不流血”的兵變嗎?歷史的真相原來是……

宋太祖趙匡胤

3

-THE THIRD-

【拼死抵抗】

後周皇宮此時正是早朝時分,突如其來的兵變噩耗,立刻使整個朝堂亂成了一鍋粥。

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啊!

手足無措的宰相範質捶胸頓足,抓著另一位宰相王溥的手一頓狂掐,懊悔不已。

而王溥不知是被掐痛了還是被嚇到了,也是一臉苦相。

二十出頭的符太后更是臉色慘白,花容失色。

朝堂之上,哀嘆之聲不絕於耳。

唯獨小皇帝柴宗訓一臉茫然。

不諳世事的他實在搞不懂,這麼一個可以放煙花,分糖果的好日子,小朋友們最開心快樂的日子,這些大人們為什麼總是動不動就哭哭啼啼的呢?

身為中央侍衛禁軍副總司令(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的韓通,負責京城戍衛,此時他如夢方醒,立刻飛奔回家,準備組織最後的抵抗。

陳橋兵變真的是一場“不流血”的兵變嗎?歷史的真相原來是……

4

-THE FOURTH-

【最後的殉難者】

此時,趙匡胤的先頭部隊在部將王彥升的率領下已經疾馳而入京師,正好撞上失魂落魄的韓瞪眼司令。

王彥升彷彿看到了一塊到嘴的美味,立刻發起狂來。

不知他是出於公報私仇還是忠心事主,反正趙匡胤的那三條禁令都已經被他扔到後頸窩裡去了。

結局充滿了血腥:韓通一家老小慘遭屠殺,包括那位身殘志堅的有志青年——韓橐駝。

在這場兵不血刃的政變中,韓通幾乎成為了後周王朝唯一的殉葬者,雖然不夠聰明,但是夠有骨氣!

陳橋兵變真的是一場“不流血”的兵變嗎?歷史的真相原來是……

5

-THE FIFTH-

【歷史的真相】

趙匡胤即位之後,斬掉了封丘門的守門官,卻對陳橋門祗候班的陸、喬二人讚歎不已,稱其為“忠義孩兒”,併為二人建廟,賜廟名“忠義廟”,將祗候班更名為“孩兒班”,以示旌忠。

而帝國的殉葬者——韓通則被加封為中書令並厚葬,反正人已經死了,封號怎麼給也不心疼。

更重要的是,趙匡胤急需樹立一個忠義的典型,因為大宋王朝需要更多的赴死之士。

所以,韓通自然而然地成了首選,大宋王朝很快掀起了一輪“向韓通同志學習”的熱潮。

不過,這裡有一個細節需要提醒一下下。

大宋立國之後,趙匡胤偶爾駕幸開寶寺,寺內正好有韓通及兒子韓橐駝的壁畫像,嘴上標榜忠義的宋太祖看著這幅“忠臣”畫像,越看心裡越堵得慌,一個眼色,手下人心領神會,於是,該扔哪,扔哪去。(“太祖幸開寶寺,見通及其子畫像於壁,遽命去之。”)

而那位不遵禁令,“擅殺”韓通的渾人王彥升,儘管第二天就被關進了小黑屋,閉門思過,不過,鑑於小夥子在打擊犯罪、維護治安方面確實很有一套,經過領導反覆“研究”,不久之後,小王同學榮升首都公安局局長(京城巡檢)——不是心腹恐怕撈不著這樣的美差吧?

可見,趙匡胤拿死人大做文章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宣揚忠君愛宋的思想。

說白了,就是告訴天下臣民,現在大宋王朝建立了,你們要安分守己,要像韓通忠於後周那樣忠於大宋。

肉體上毀滅,精神上升華。

趙匡胤夠狠!

不過這樣的手段其實很矛盾。

一方面,趙匡胤希望忠於後周的大臣越少越好,至少現在不要惹是生非;而另一方面,他又希望忠於大宋的臣民多多益善,最好現在開始就準備為國捐軀。

你看,同樣是個忠字,卻讓他玩出了這麼多的花樣。

帝王的心思就是這麼奇怪。

沒當皇帝前,惟恐天下不亂。

當了皇帝后,只求天下不亂。

所以,皇帝的心思你千萬不要猜,你猜來猜去也猜不明白。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和珅那樣的功力。

所謂天威難測,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可見,“陳橋兵變”並非如史學家所言,是一場不流血的兵變,至少陳橋門守門小吏陸、喬二人以及韓通副司令均為後周帝國獻出了生命。

所以,所謂的不流血的兵變,不過只是史學家“為尊者諱”的溢美之詞,真正的史實並非如此。

親愛的讀者朋友們,你們是如何看待陳橋兵變趙匡胤奪權登基的呢?

  1. 欺負孤兒寡母,實非好漢所為。

  2. 順應歷史潮流,促進中華一統。

  3. 實乃形勢所逼,被迫篡奪皇位。

  4. 其他。

歡迎留言評論,分享您的答案。

給你有料、有趣、有深度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