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真的從秦朝用到今天嗎?

忘憂清樂閣主


先明確的回答題主,都江堰確實是從秦朝到今天一直在發揮著作用,而且今天仍然在使用,換個說法就是,現在的人們依然在享受著幾千年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恩澤。筆者實地探訪了都江堰,接下來咱更深入的聊聊這個千年前的工程及它背後的故事,老樣子,下面會發送一些筆者實拍的都江堰照片給各位上眼。

在都江堰出現之前的年景,古代蜀地(現今的成都平原)非澇即旱,有“澤國”和“赤盆”之稱,每每夏日之時,就是洪澇來臨之日。終於時光流轉到了戰國時代,在古蜀之地上誕生了一個叫做李冰的人,他日後成為了蜀郡太守,在走馬上任後,發現這裡的百姓的常年受到來自岷江水的困擾,人不能定居,田不能安心耕種,李冰經過實地科學的調查,決心傾盡畢生之力修建都江堰以根除岷江水患。讓治下的百姓的安居樂業。

於是李冰親自確定都江堰的宏偉工程的設計計劃:先是廢除了以前錯誤開鑿的引水口,重新科學的在四川灌縣玉壘山處設計行的引水口,並且開創性的採用分水魚嘴外流內灌的方法,由於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低下,也沒有什麼大型工程機械,只能靠雙手螞蟻搬家似的一點一點的建造,僅僅是開鑿“寶瓶口”就用了八年的時間,李冰的愚公移山之志向不由的讓人唏噓不已。

(這個是筆者實拍的都江堰魚嘴)

(這個是飛沙堰)

(此為寶瓶口,現在猶存)

最終,都江堰在李冰父子二人和百姓的齊心合力下終於成功建造,它的成功標誌著人類史上用人力戰勝自然的一個豐碑。自此,成都平原開啟了古蜀華章,成為了“水旱從人,不知飢謹,時無荒年,天府之國”的新篇章。


(謝謝各位觀看)


老豬的碎碎念


都江堰坐落於成都平原西的岷江上(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迄今為止唯一留存的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包括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口引水口三大主體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屬工程。

都江堰機構圖


大體而言,都江堰的工作原理是這樣的:分水魚嘴建立在岷江中,強行將水分為兩路:一路順江而下,另一路則被迫流入寶瓶口,形成了“四六分水”的結構。由於內江窄而深,外江寬而淺,所以當枯水季節水位較低的時候,大部分江水會流入河床比較低的內江,可以保證成都平原的水源;而當洪水來臨時,水位升高又會從江面較寬的外江被排走。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從秦始皇的太爺爺秦昭襄王時期,由蜀郡太守李冰主持設計建造並開始發揮作用的都江堰,至今仍然在被使用並且發揮著作用。從公元前256年到今年,近兩千三百多年過去了,鄭國渠早已廢棄、秦長城早已消失、隋唐大運河也基本失去了航運價值,只有都江堰至今仍然矗立在滔滔岷江水之中,守護著成都平原的平安,見證了兩千年帝國的紛煙和繁華。

都江堰風景


當然,都江堰能夠經歷兩千年滄桑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澤被天府之國,離不開歷代政府、父母官、技術人員和百姓對其長期維護和管理。都江堰早已不完全是秦代的原貌,而是經歷了歷代的修繕和改造,但基本設計結構仍然保持著李冰父子的構想。



在岷江中發現的漢代所鑄李冰像


元朝時,四川肅政廉訪使吉當普第一次引入了鐵石結構對都江堰加以改造,用錨鐵漿砌條石結構代替了行用千年的竹籠鵝卵石結構,是都江堰歷史上的重大革新。針對經常崩塌的水岸,還細密堆築了江石,首次鑄造了重達一萬六千斤的鐵龜代替魚嘴,大大提高了都江堰的堅固程度。


明清兩朝,政府先後四次採用鐵石結構大修都江堰樞紐。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水利僉事施千祥用漿砌條石灌注鐵水固定的方法重修了都江堰,並用生鐵七萬斤鑄造了鐵牛魚嘴。光緒三年(1877年),當時的四川總督丁寶楨又以鐵石結構改造了都江堰體和堤壩。


直到民國年間,四川省水利局長張沅主持都江堰大修,重新設計魚嘴,採用混凝土技術和巨形條石構築,奠定了現代魚嘴的基礎。建國之後,都江堰工程的各個關鍵部位又以混凝土加以加固和保護,原有的自動分水系統也被人工控制的水閘所代替。都江堰在現代工程技術改造下,仍然矗立在岷江上,守護著成都平原的天府之國。


參考文獻

江曉原:《中國古代技術文化》


歷史研習社


謝謝邀請。因為小編去過都江堰,也看過上面的歷史變遷圖,所以寫下這篇文章感謝品讀。(圖片都是自己拍的)

公元前256年,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率眾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於四川 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側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該大型水利工程現存至今依舊在灌溉田疇,是造福人民的偉大水利工程。其以年代久、無壩引水為特徵,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這項工程主要由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進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屬工程構成,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魚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動排沙(魚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進水流量(寶瓶口與飛沙堰)等問題,消除了水患。1998年灌溉面積達到66.87萬公頃,灌溉區域已達40餘縣。


歷史變遷:

1、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稱叫“湔堋”。

2、三國蜀漢時期,都江堰地區設置都安縣,因縣得名,都江堰稱“都安堰”。

3、唐代,都江堰改稱為“楗尾堰”。

4、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軍歲治都江堰,籠石蛇決江遏水,以灌數郡田。”

5、從1936年開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漿砌卵石技術對渠首工程進行維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設施。

7、1941年,黃炎培到都江堰選定城東郊豐都廟為校址。

8、1942年清明節,四川省政府及灌區14縣官員齊集都江堰舉行開水典禮,典禮由當時正住在灌縣的。

9、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四川,入川后賀龍司令員指出,要先搶修都江堰,把已延誤的歲修時間搶回來。

10、1950年3月底全部完工。

從歷史上看,都是要用上代,並在修繕的,但是兩千年前,那時都是用火燒岩石,在用水冷卻,靠著熱脹冷縮開鑿巖石,難度工作量可想而知。

現在的主體工程都是近代修繕的,但是其中運用的原理卻是古人的智慧。

最後,都江堰是值得一去的的景點,空氣好,風景美觀。附上圖幾張(自己拍的,別見怪)


熊貓賽事


得益於科學合理的設計,都江堰的確使用了2千多年,從秦朝一直用到今天,最主要的是都江堰解決了淤壩這一世界難題,所以能至今仍然能使用,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鎮,是中國建設於秦朝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於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渠首樞紐主要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大主體工程構成。三者有機配合,相互制約,協調運行,引水灌田,分洪減災。

魚嘴分水堤又稱“魚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魚嘴而得名,其主要作用是把洶湧的岷江分成內外二江,西邊叫外江,俗稱“金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於排洪;東邊沿山腳的叫內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於灌溉。

魚嘴是以竹籠裝卵石壘砌。由於它建築在岷江衝出山口呈彎道環流的江心,冬春季江水較枯,水流經魚嘴上面的彎道繞行,主流直衝內江,內江進水量約6成,外江進水量約4成;夏秋季水位升高,水勢不再受彎道制約,主流直衝外江,內、外江江水的比例自動顛倒:內江進水量約4成,外江進水量約6成。這就利用地形,完美地解決了內江灌區冬春季枯水期農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和夏秋季洪水期的防澇問題。

飛沙堰溢洪道又稱“洩洪道”,具有瀉洪、排沙和調節水量的顯著功能,故又叫它“飛沙堰”。 飛沙堰的作用主要是當內江的水量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時,多餘的水便從飛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況,它還會自行潰堤,讓大量江水迴歸岷江正流。飛沙堰的另一作用是“飛沙”,岷江從萬山叢中急馳而來,挾著大量泥沙、石塊,如果讓它們順內江而下,就會淤塞寶瓶口和灌區。

寶瓶口起"節制閘"作用,能自動控制內江進水量,它是人工鑿成控制內江進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寶瓶口。

我們現在由衷地讚歎古人的智慧,在技術手段有限的情況下,發揮聰敏才智創造了中國工程史上的奇蹟。


浩蕩揚子江


都江堰是全世界現存的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而且的確是一直從戰國時期一直沿用到今天。

都江堰是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兒子帶領百姓修建的,時間是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了。其實每一樣東西都有用舊、用壞的問題,水利工程也一樣。而且河水都多多少少攜帶泥沙,時間一長,就容易形成淤積,造成水利工程荒廢,而且受戰亂、河水流量變化的影響,導致水利工程破壞了、沖毀了都是有可能的,這就需要後世在使用中的不斷維護、修復,在與都江堰同時期的水利工程中,都江堰的維修維護無疑是做的最好的,所以也一直在發揮效用,沿用至今。

都江堰是無壩引水工程,維修維護成本相對較低,而且自然條件好,灌溉面積大,它所灌溉的成都平原,一直是“天府之國”,農業生產發達而且重要,歷代王朝都很重視。實際上,在古代,都江堰採用的是竹籠結構的堰體,在岷江急流衝擊之下並不穩固,而且內江河道盡管有排沙機制,但仍不能避免淤積,因此需要定期對都江堰進行整修,以使其有效運作。所以自秦朝修好以後,幾乎歷代對都江堰都有維護,東漢漢靈帝時設置“都水椽”和“都水長”負責維護堰首工程。蜀漢時諸葛亮更是將都江堰視為國家命脈,專門設置官,並“徵丁千二百人主護”,這在酈道元《水經注》中都有記載。此後各朝,都以堰首所在地的縣令為都江堰主管。到宋朝時,訂立了在每年冬春枯水、農閒時斷流歲修的制度,稱為“穿淘”。歲修時修整堰體,深淘河道。淘灘深度以挖到埋設在灘底的石馬為準,堰體高度以與對岸巖壁上的水則相齊為準。明代以臥鐵代替石馬作為淘灘深度的標誌,現存三根一丈長的臥鐵,位於寶瓶口的左岸邊,分別鑄造於明萬曆年間、清同治年間和1927年。當年四川剛剛解放,賀龍總司令就從軍費中撥出專款,下令搶修都江堰。這種連年的維護維修,也是都江堰在兩千多年中能一直髮揮效應的主要原因。

其實跟都江堰同時的,還有關中平原的鄭國渠、漳河上的西門豹渠、淮河流域的芍陂,這四個被成為我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然而除都江堰外,其他三處很早就被廢棄了。鄭國渠因為河水含沙量大,淤積快,大約存在了一百多年,但後世不斷在其附近開闢新渠,也算是一種延續吧。魏國的西門豹渠(一說為史起所開)後代也有維修重修,曹操還有增建,但隋初鄴都被廢棄後,就漸漸不那麼受重視了,灌溉區域越來越小。芍陂是楚國孫叔敖所創建,也曾促使楚國強大,並遷都於此,芍陂用了四五百年就幾乎荒廢,直到東漢王景讓他重獲生機,後來,曹操也曾多次下令修治,唐、宋也都進行過較大規模的整修,但明清時期修治較少,灌溉面積也大大減少,基本廢棄,直到建國後修建淠史杭灌區,才使芍陂重獲生機。


作家桑妮


都江堰修造的標誌是修灌口,至今都說都江堰是秦太守李冰所為,其實際是怎樣的呢?典籍記載“李冰作堋“。未一字提及開鑿寶瓶口,壅江作堋,堋有左右口,謂之湔堋,也就是說開鑿灌口成堰是秦之前的事,李冰作堋是對分水魚嘴(堋)進行造作,魚嘴實際上是江中的一個自然長形沙丘,李冰壅江作堋,即對魚嘴進行改造,形成穩固的堋口分水,形成了今天所見堰的格局。那麼,是誰開鑿寶瓶口呢?自然是蜀人了,這個人便是杜宇(望帝)的臣子鱉,因其開鑿玉磊之功,杜宇讓位於鱉,稱叢帝,這應該是在夏朝發生事。


巴人30


是都江堰建於秦昭王未年約公元前256年到251年間,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份組成。兩千多年來一直髮揮著防洪灌溉作用。灌區現己達30餘縣市,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是現在四川的AAAAA級風景名勝區。


董澤軍yoga


我有幸去過一次都江堰,印象非常深刻,深深地被古人的智慧折服。都江堰景區景色宜人、古色清幽、遺蹟眾多,值得一看。

都江堰確實是從秦國用到現在的,是秦國而不是秦朝,秦朝是公元前221年建立的,而都江堰是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是秦昭王時期。從那時起,都江堰就造就了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

那麼為什都江堰一直能用到今天呢?主要得益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其設計原理(核心部分就在下圖),另一方面是歷朝歷代得到了很多人的重視。簡述如下:

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及核心組成為三部分:分流的魚嘴、洩洪排沙的飛沙堰、控制水量的寶瓶口。如下圖

魚嘴將岷江一分為二,內江的水通過寶瓶口流向成都平原,從圖可以看出內江窄,外江寬,並且內江深,這樣豐水期時,大部分水流向了外江就減少了洪水災害。枯水期時,江面變窄,但內江深,大部分水流向內江,保證了成都平原的灌溉需要。

內江不是直線二是有個彎道,內江水流又快,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很大的離心力,會將大量的泥沙通過飛沙堰拋向外江(上圖內江左邊口就是飛沙堰),在洪水氾濫時,大量的洪水又通過飛沙堰流向了外江,這樣飛沙堰又起到了洩洪作用。

寶瓶口很窄,它主要是為了控制流量,不讓過多的水進入,保證了成都平原不會發生洪澇災害。


歷史小跟班


據瞭解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於成都平原西部岷江上。
初建於秦昭王末約公元256~前251,是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小蠡同學


我都江堰人。其實說那麼清楚時間什麼的也沒多少人知道歷史。簡單說,著名的事件大秦統一天下,劉邦打天下等,古代四川是大糧倉。能夠在古代叫大糧倉全靠天公和地理環境。這就應該知道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