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堡:瞧,贫困户眼中的“好后生”是这样的

甘做扶贫路上一粒沙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粒沙同样可以凝聚成塔底的基石。作为吴堡县张家山镇寺沟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任辉辉在精准扶贫工作热潮中,舍小家顾大局做表率,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扎根基层 当好“领路人”

吴堡:瞧,贫困户眼中的“好后生”是这样的

▲任辉召集村民开会(左一)

寺沟村是榆林市吴堡县张家山镇的一个村子,全村主要地形为山地,总人口109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33户,贫困人口326人。受历史原因、自然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寺沟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经济基础薄弱。

自2017年 7 月以来,吴堡县审计局经济责任审计办公室工作人员任辉辉担任寺沟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为了扎实做好寺沟村精准扶贫工作,不让一户贫困户掉队,他利用晚上业余时间,到情况特殊的贫困户家中多次恳谈,倾听他们的呼声,足迹踏遍全村每一个角落。

通过多次的实地调研,他和驻村工作队成员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对本村基础情况、经济发展现状、道路状况、群众脱贫愿望和扶贫开发规划等有了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对各户之间路难行、住房困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实际问题,反复核实登记,做到心中有底有数。

一心只为农村“换新颜”

吴堡:瞧,贫困户眼中的“好后生”是这样的

▲寺沟村光伏发电站

为切实改善全村基础设施建设,任辉辉带领扶贫工作队争取党建专项经费12万元,为寺沟村党支部换了新面貌,添置、更换了新的办公设备,让大家有了更好地工作环境,方便开展村务工作。

他带领队员四处奔走拉资金、争取经费,自2017年以来,为寺沟村新建水源井3口,维修了村内废旧排水渠,安上了太阳能路灯23盏,将村里的通户道路全部整改,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在不断进行,计划年内修建水源井2口,排洪渠1条……

一年下来,寺沟村贫困农户居住条件,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现在村里一有新民风建设活动,村民们积极响应,大家自发组织在元旦期间扭秧歌、迎端午包粽子、打扫村里交通要道等等,忙的不亦乐乎。

扶贫扶智更要扶志

吴堡:瞧,贫困户眼中的“好后生”是这样的

▲即将完工的养兔场

在入户走访中,任辉辉发现,有的贫困户扶不起,不是他们不能致富,而是缺乏脱贫致富的勇气和勤劳实干的行动。通过加强组织建设,壮大村集体经济,村民的凝聚力增强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对脱贫充满信心。

今年30岁的刘信信原先在外务工,一家5口的生活全靠他一人的打工费用支撑,入不敷出。听说村里支持农户搞产业,刘信信回到村里,经过村两委班子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他开起了养鸡场,目前鸡蛋日产量60--70斤。在任辉辉的支持下,刘信信的养殖场初具规模,已经形成了鸡仔孵化、肉鸡养殖、鸡蛋销售,外加肉兔养殖的产业链,对于脱贫致富,他信心倍加。

为了彻底解决年老体弱、残疾等无法自己通过产业等措施脱贫的贫困户如期脱贫,工作队积极争取多方资金39万元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使这些特殊群体能得到长效保障,目前,村集体经济--杂交野兔养殖专业合作社已经开工建设,预计7月底完工。

未来,寺沟村还将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作为扶贫工作的主要抓手,紧紧依托柳青文化,致力于打造“柳青故里,舌尖之旅”的乡村旅游文化品牌,助力精准脱贫。

敢于担当 做群众贴心人

寺沟村推进新民风建设

吴堡:瞧,贫困户眼中的“好后生”是这样的

吴堡:瞧,贫困户眼中的“好后生”是这样的

吴堡:瞧,贫困户眼中的“好后生”是这样的

要使寺沟村贫困户早日摆脱贫困,获得长久的收入来源,发展产业才是硬道理。为了寻求产业发展的路子,任辉辉和工作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计划在未来几年之内,让寺沟村年迈、无劳力,无法脱贫的农户,搭载光伏发电站年终分红的方式实现脱贫。提到光伏发电站,是任辉辉最自豪的事,这样的一座光伏发电站总投资140万元,通过能量转换,年发电量28万度。任辉辉说:“这座发电站一年下来能为我们寺沟村集体经济带来至少21万的收入,村民们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的。”

为了帮助贫困户,任辉辉心细如丝,他自己的包扶对象刘绍征,妻子精神失常,自己又身患心脏病,没有劳动能力,两个孩子都在县城的中学读书,家里一贫如洗。任辉辉发动自己的亲友为刘绍征的孩子们捐赠衣物、文具,经常自己掏腰包给孩子们生活补贴。面对包扶干部无微不至的关怀,刘绍征一家感动得无以言表。

一分辛劳一分收获。如今的寺沟村干群思想观念明显改变,一条条扶贫路正在延伸,将有效带动村域经济的发展,照明、道路、村貌日益得到改善,种植养殖以及特色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如期实现全村2018年完成脱贫摘帽任务,指日可待。

可是谁也不会想到,这样一位兢兢业业,一心扑在工作上的扶贫干部,在寺沟村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为了坚守一线抓好扶贫工作,他舍小家顾大局,将身患癌症刚做手术不久的母亲托付给亲戚照顾,妻子生孩子无暇顾及,就连小女儿满月、过百日时他都不在家。再过几天就是小女儿一周岁的生日了,任辉辉告诉记者,自己打算安排好村里的事情后就抽空回老家给孩子过生日,他说:“再不回去,娃都不认识我了。”

记者手记:

陕北高原上的太阳毒辣,一年来的驻村生活将这个城里来的小伙子锻炼成典型的“村里人”:脸上的晒斑、脱掉上衣身体上明显的“分界线”,都是精准扶贫留给他的印记。村里的大娘们总是爱和这个随和的小伙子开玩笑,说他刚来的时候白白净净的像个干部,现在完全是地里刚回来的农民。听到这话,任辉辉总是会心一笑,接过大家的话茬:“说明我和咱村有缘分啊,咱村的水土将我养育成了淳朴的农民哪!”

村委会的院子正对面是大戏台的侧墙,墙上是柳青的画像和那句广为人知的名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任辉辉驻村扶贫的一年,是他大好年华的奋斗时期,对于正处在奔小康路上的寺沟村来说,精准扶贫不正是“最紧要的那几步”吗?正是这样的忘我精神砥砺着任辉辉和他的队员们一路前行,就如一粒粒细沙,默默地铺垫在村里的扶贫路上。(来源:吴堡新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