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濤:常林漢芯式造假騙補 再次敲響了警鐘

郭濤:常林漢芯式造假騙補 再次敲響了警鐘

為了扶持經濟發展,促進高科技項目、民生項目或是中小企業的快速發展,國家很多部門都出臺了專項的資金扶持政策,包括貼息資金、項目扶持資金及其他各類的扶持資金。在利益的驅動下,一些企業以各種弄虛作假的手段,為了符合國家申報文件的要求,偽造各類文件、證照、資料等,騙取國家資金,給國家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並在一些審批資金的機關部門裡建立了尋租的黑色機制和渠道,對國家機關的正常工作秩序也造成了嚴重的損害。

近日,山東常林機械集團破產重組揭開了該企業涉嫌項目空轉、科研造假的問題,引來社會和媒體的關注和議論。這家企業擁有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山東省重點實驗室,8年獲得科研經費15億元。常林集團所謂“掌握核心關鍵技術的高端液壓產品”中一款液壓泵 “是將日本川崎的泵的油漆塗掉,換上中川的標牌就通過了鑑定”。多麼耳熟的故事,當年“漢芯”造假的手法就是這個模式。

部分領域騙取比例達到37%

2016年時任財政部審計署副審計長袁野在一次座談會上談道,財政資金在分配上還存在著“散”“小”的問題,使用上還存在比較“亂”的問題。一些專項不僅使用效率不高,有的在使用中還存在著不安全的問題。比如2013年審計發現,有的專項由於分配的部門多,基層逐級審核上報、信息溝通不夠、審核監管不到位等,弄虛作假問題比較突出。審計重點抽查了林業貸款貼息、成品油價格補助、農機具購置補貼、中央基建投資、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等專項,發現騙取比例達到抽查金額的37%。

補貼究竟有多大作用

這幾年來,農機補貼、光伏補貼、動漫產業補貼、工業機器人補貼,都紛紛被曝光過大面積“騙補”的問題。在這裡簡單節選幾個典型事件:

2013年6月20日,國家審計署曾發佈《5044個能源節約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審計結果》,顯示2011年至2012年,為支持重慶、上海、安徽等18個省份的節能環保行業發展,國家財政撥出800多億元資金,專項用於“三款項目”(能源節約利用類、可再生能源和資源綜合利用類、節能環保類)建設。但348個項目單位擠佔挪用、虛報冒領“三款科目”資金16.17億元。其中,金太陽示範工程補助資金累計為81.49億元,太陽能光電建築應用示範補助資金累計為20.06億元。

2016年9月8日,財政部對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資金的調查清查做了初步通報,嫌騙補和違規謀補的車輛總數達到76374輛,涉及補貼總金額92.707億元。而據中汽協公佈數據,201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33萬輛,涉案車輛總數超過去年總銷量的四分之一。

產業補貼看起來不僅沒有推動產業發展,反而助漲了亂象。如,前幾年,東北的動漫產業曾在國家的優惠政策和補貼扶持下,一哄而上發展動漫文化產業。十年間,曾輝煌一時的“盆景經濟”,就因補貼取消和人才匱乏難以為繼。

天使投資人、互聯網專家郭濤表示,國家出臺政策扶持只能起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一個行業真正成熟還是需要有優秀的產品支撐,有健康、健全的產業鏈運行,補貼造就不了偉大的企業。從供給側改革的精義來看,地方政府把力量用在減少繁文縟節、降低稅率與創造公平競爭環境上,乃是對商業真正的友好。在這個方向上持續用力,才是為偉大企業的生長培育良好土壤。

騙補貼事件為何頻發

國家補貼頻頻成為官員和企業覬覦的“肥肉”,與當前對騙補的打擊力度小,監管漏洞多不無關係。騙補案件的發生,首當其衝的責任方就是監管部門,審核把關不嚴、流於形式,明知存在虛假成分,卻因為與企業或個人結成了利益共同體而視而不見,造成監管的“真空”狀態;另一方面,由於騙補成本低,大多數拿到補貼的機構或者個人都抱著僥倖心理,存在能騙就騙、罰不責眾的想法,造成騙補現象在各行各業時有發生。

要斬斷伸向國家補貼的黑手,首先要加強審核,施行“實時跟蹤監督”,同時推動國家補貼發放的“陽光運行”。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應增強補貼發放的透明度,將資金分配、流向、使用效果等都曬出來,使權力運行的每一個環節都暴露在陽光下,接受公眾監督。(文郭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