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爲什麼山東會成爲全國城市搶人大戰中最大輸家?

最近國家統計局公佈的一組數據,讓不少山東人感到很擔憂。

在2017年全國各省常住人口統計中,山東人口淨流出達到每年40萬,在全國所有省份中排名第一。

在全國城市搶人大戰如火如荼的今天,這樣的數據對山東來說無疑是一個很不好的消息。

山東人口仍在淨增長

但流出速度令人揪心

21世紀中國最缺的是什麼?

想明白這個問題的答案,看看全國各地地方政府都在搶什麼就知道了。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全國各地都在搶糧食指標,90年代全國每個縣長都在到處搶投資。

而今天全國除北京上海還在主動控制人口之外,幾乎所有的二三線城市都投入到了空前激烈的搶人大戰當中。

據不完全統計,最近一段時間集中出臺優惠政策鼓勵在自己城市落戶的,累計已經有20多個城市。

深思:為什麼山東會成為全國城市搶人大戰中最大輸家?

送房屋產權、送面試補貼、提供房租補貼,甚至還有警官上門服務、提供戶籍辦理,大學畢業生儼然成為各個城市最炙手可熱的香餑餑。

在不少城市的政策文件中,都可以見到類似“先落戶,後就業”、“學歷零門檻”等表述。

只要是戰爭就一定既有winner也有loser,從2017年的數據來看,山東無疑是最大的失敗者沒有之一。

從下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山東去年人口自然增長(出生人口減死亡人口)101.16萬,但常住人口只淨增了不到60萬人,其間的差額說明還有40多萬山東人淨流出到其他省份去了。(山東在最下面一行)

這個數字在全國三十多個省級行政區中名列第一,第二是淨流出38萬人的河南。

深思:為什麼山東會成為全國城市搶人大戰中最大輸家?

而有流出就有流入,去年淨遷入人口較多的省份包括:廣東、浙江、重慶、新疆、江蘇、安徽、四川,排名第一的廣東淨流入人口近70萬人,第二浙江流入31.3萬人。

省際人口的流動方向也基本反映了各省經濟發展動能的強弱。

根據今年一季度各省份的GDP增速可見,包括山東在內,人口淨流出較多的省份GDP增速大多都排在末尾。

而人口淨流入較明顯的則基本都增速靠前,不僅有廣東浙江這樣的經濟發達省份,也有貴州、西藏、雲南、四川、陝西等並不算富裕的西部省份。

深思:為什麼山東會成為全國城市搶人大戰中最大輸家?

必須說明的是,山東之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還能保持一定的人口增量,全依賴二胎放開後生育率的爆發。最近幾年山東人口生育率一直居全國各省之冠,甚至比少數民族佔多數的南疆都高。

直觀的對比就是和山東人口數量相仿的河南,一年自然增長只有60多萬人,死亡人數兩省沒有多大差別,但新出生的河南人數量比山東少很多。

深思:為什麼山東會成為全國城市搶人大戰中最大輸家?

在人口淨增量排名中山東還能排前三

全靠山東人能生,要二胎比例特別高

但這種人口增長速度是可以持續的嗎?多位人口專家都對此表示憂慮。

如果今後幾年裡,山東的出生率逐漸降到全國平均水平,巨大的人口流出數量或將導致山東人口也陷入負增長。

山東人口流失

教育因素不可忽視

山東省公安廳日前提出:放寬人才落戶條件,急需人才可直接落戶,取消省級高層次人才及其共同居住的父母、配偶、子女落戶限制。

這則新政被通俗地理解為,人才來山東工作可以“一人落戶,全家落戶”,優惠力度應該說是比較給力了。

但政策發佈後,在網上得到的評價卻是這樣的:

深思:為什麼山東會成為全國城市搶人大戰中最大輸家?

根據統計資料,山東省2017年高考985錄取率為1.47%,211錄取率為4.44%,一本錄取率為10.60%,這幾項指標均排名非常靠後。

導致年輕人紛紛用腳投票逃離山東的,恐怕並非像東北和西部某些省份一樣是由於自然條件太惡劣,人均收入太低。

山東的地理位置兩面靠海,既不缺水也不缺資源,氣候四季分明,除了春秋兩季經常有霧霾之外,就幾乎沒有什麼值得吐槽的地方了。

山東的經濟發展狀況在全國屬於比較領先的省份,是超過國際公認發達國家門檻——人均GDP1萬美元的全國9個省級行政區之一。

深思:為什麼山東會成為全國城市搶人大戰中最大輸家?

按照人均GDP和城鎮居民人均收入這兩個重要經濟指標來看,山東和廣東之間的差距只有10%左右,為什麼一個是人口流入冠軍,一個是人口流失的重災區呢?

這個問題顯然很複雜,值得山東地方各級政府花力氣仔細研究,出一本上萬字的白皮書來反思。

各種學者、媒體關於這個問題的分析文章也是汗牛充棟,但大都是從產業結構、基礎設施、政府效率、市場化水平、創業創新等經濟因素著手進行分析。

陳大夫在這裡想指出問題答案的另外一個方面:山東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水平實在是太落後了,顯著拖累了山東對於外地人才的吸引力。

目前山東高等教育的現狀到底是怎樣的呢,讓我們看看數據就知道了:

2017年年底,大學聲曾經專門對山東省屬高校中的20強,以及3所部屬高校的情況進行了調研,結果如下:

山東省屬高校二十強

深思:為什麼山東會成為全國城市搶人大戰中最大輸家?

深思:為什麼山東會成為全國城市搶人大戰中最大輸家?

深思:為什麼山東會成為全國城市搶人大戰中最大輸家?

三所駐魯部屬高校

深思:為什麼山東會成為全國城市搶人大戰中最大輸家?

山東大學:步步倒退

有跌入二流的風險

作為山東高校裡毫無爭議的扛把子,山東大學近年來發展很不順利。

在不少山東人印象裡,山大一直是在全國十一二名的水平,某些年份的某些排名上還能偶爾進前十。

但在去年公佈的“雙一流”名單中,雖然山大和絕大多數985工程高校一起進入了一流大學建設A類高校的名單,但在更被業內人士看重的“一流學科建設”競爭中敗得很難看。

山大隻有數學和化學兩個學科入選,位列985末流。

深思:為什麼山東會成為全國城市搶人大戰中最大輸家?

......

深思:為什麼山東會成為全國城市搶人大戰中最大輸家?

當時山大校友和學生一片譁然。山大官微“慶祝山東大學入選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名單”的推文下面評論區是這樣的:

深思:為什麼山東會成為全國城市搶人大戰中最大輸家?

深思:為什麼山東會成為全國城市搶人大戰中最大輸家?

深思:為什麼山東會成為全國城市搶人大戰中最大輸家?

比科研經費損失更嚴重的,是山大日趨保守的環境,越來越艱難的創新氛圍和越來越嚴重的“學術近親繁殖”教育行政化”風氣,在基礎設施建設、師資培養和學生權益維護上都出了問題。

山大雖有百年校史和深厚的學術底蘊,但多年來文恬武嬉,精於政績塑造而疏於真正的實力建設,在管理水平和科研水平上的逐步倒退大家有目共睹。

雖然山大經常自稱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但搞到現在,還能算國內一流的也就只剩下學生了。

深思:為什麼山東會成為全國城市搶人大戰中最大輸家?

今天的山大在國內高校競爭中步步倒退,已經跌出國內高校第一集團,很可能有跌入二流的風險。

省內其他高校:

人多勢眾,大而不強

從在校生人數來看,山東各高校動輒在校生三四萬人,確實稱得上人多勢眾,但實力和規模完全不相稱。

從排名的角度來看,山東所有省屬高校中沒有一所能夠進全國前一百名。

從學科建設角度來看,山東省屬高校中沒有一家擁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擁有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的,只有山東師範大學、青島大學、山東農業大學、山東中醫藥大學四所,共六個學科;

有國家重點(培育)學科的高校再加上一個山東科技大學,共五所高校,六個學科。

深思:為什麼山東會成為全國城市搶人大戰中最大輸家?

把省屬高校20強,加上中海大和石油大(華東),一共22所高校各自最優勢的學科都挑出來,捆在一起算成一個,然後拿出來跟山大進行學科之間硬碰硬的較量,恐怕還是要被山大吊打。

對於這些高校來說這就很尷尬了:論學科實力,我們二十幾個加起來打不過山大,山大要是算二流,那我們這幫兄弟算幾流?

在過去十年裡,山東省屬院校裡沒有湧現出一匹能令人眼亮的“黑馬”,發展水平普遍落後的問題基本沒有得到改善。

高等教育是山東

發展的“阿喀琉斯之踵”

山東除青島濟南之外的幾乎所有城市,每個城市基本只有一兩所本科高校,排名、口碑和教育質量都很差,對於省外學生幾乎完全沒吸引力。

但山東同時還是歷史上有尊師重教傳統的孔孟之鄉,在山東不少地方,城市裡最好的高中有嶄新的教學樓、現代化的電教設備,教師待遇比同城公務員高一大截。

而同城的本地高校,則校園風景一看就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樣子,學生宿舍還是鋼架子床上下鋪,沒陽臺沒廁所的八人間,圖書館的藏書數量少而且管理混亂;

教師看不到自己的職業前景,很多教師知識結構好多年都不更新,上課講的都是完全過時的玩意;

下面聽講的學生則睡覺的比醒著的都多,臺上臺下雙方都心知肚明,大家都是在糊弄事,倒是一副很和諧的樣子。

深思:為什麼山東會成為全國城市搶人大戰中最大輸家?

目前朋友圈各種刷屏的所謂“搶人大戰”,實際上搶的是全國每年畢業的1000多萬大學畢業生。

不論是西安、武漢、南京、重慶,在搶人大戰中共同關注的一個重要指標,是本地大學畢業生(包括本地戶籍和外地戶籍)留在本地工作的比例。

目前各地出臺的政策,也基本都是圍繞讓在自己城市裡上大學的外地學生,怎樣能更方便地找到工作,租到房子,完成從學生向社會人的過渡,乃至於結婚、買房,組成家庭,徹底成為這座城市的一份子。

深思:為什麼山東會成為全國城市搶人大戰中最大輸家?

而山東大部分城市則連參與爭奪的門檻都邁不過去:整個城市裡都沒有所像樣的大學,還扯啥留住外地大學生?

這些城市雖然收入水平並不低,但他們仿效江浙制定類似的政策,效果必定是微乎其微。

根據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潘昆峰的研究報告《中國大學生就學省際遷移模式研究》:

三四線城市給本地大學以一定規模的補貼,讓他們在高考招生時多招外地高中生,經過四年學習後留下來就業落戶,是吸引人才發展地方經濟的重要手段。

山東學生以學習勤奮刻苦,工作踏實能幹著稱,省內高等教育資源缺乏,導致學習比較好的山東學生,幾乎人人都想“考出去”。

陳大夫有幸少年時結識了一幫不論學業還是成就都堪稱同齡人中佼佼者的同學,而現在來看,這些人一半出國了,另一半去了北京上海,留在濟南的則寥寥無幾。

山東學生中的精英在高考獨木橋上爭著搶著往外跑,而省外學生即使對山東優良的人文環境心有嚮往,但看看省內高校乏善可陳的學科水平,慘不忍睹的學習生活條件,也只能搖搖頭報了其他省份水平更高的大學。

而當這兩幫人畢業後都優先選擇留在當地生活就業時,山東人口淨流出的趨勢就無法遏制了。

大學建的比政府大樓更好

城市才能贏得未來

在過去的十年,山東各城市裡,唯一真正認識到高等教育對於城市發展重要性的只有青島。

“城市孕育了大學,大學滋養了城市”從2011年到2017年一直主政青島的前市委書記李群曾經這樣描述大學和城市的關係。

深思:為什麼山東會成為全國城市搶人大戰中最大輸家?

李群專程拜訪清華大學吳良鏞院士

請教青島城市規劃問題

山東大部分城市在全國高等教育爭奪中已經遠遠落後於先進省份的兄弟城市,如果不認清現實,以破釜沉舟的決心全力追趕,恐怕還要繼續在搶人大戰中連入場的資格都沒有。

只有以“大學要比政府大樓建的更好”的態度看待這個問題,這樣的城市才能有未來,山東才能不像很多人憂慮的那樣,逐漸讓人口萎縮頑疾拖到東北的困境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