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家晨雾支招录取 应对高考改革影响

高考专家晨雾支招录取 应对高考改革影响

2018-07-13 来源:中国经营网

晨雾 / 转帖

本报记者 孟庆伟 北京报道

高考专家晨雾支招录取 应对高考改革影响

就如近日高温炙烤的天气一样,全国900多万名高考考生的内心也正在经历着人生转折点的“焦灼”。

到6月26日,全国31个省份高考录取控制分数线划定。此后,高校的招录工作也将逐渐拉开大幕。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今年多地继续推进录取批次改革,有更多的高校推行大类招生。

此外,自2008年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方式在部分省份进行改革试点后,今年该录取模式已在全国范围实行。平行志愿是相对于顺序志愿而言的,前者的投档原则是“分数优先,遵循志愿”,而后者则是“志愿优先,按分投档”。

诸多改革,再加上今年高考报名人数较去年增35万人,给今年的考生带来的挑战不小。

今年录取难度会增加吗?哪些因素影响投档?平行志愿下如何选学校和拉开梯度?落榜后怎么补救?就一系列志愿填报和投档录取问题,《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了资深教育观察家、国内知名高考志愿填报专家晨雾。

多因素影响录取难度

《中国经营报》记者:全国各省份已划定录取控制分数线,相比去年,今年整体有什么特点?影响控制分数线的因素有哪些?

晨雾:影响录取控制分数线划定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批次招生计划、考生数量和考试难度。

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划定,是招生计划乘以划线比例系数,这个系数通常根据经验在1.2左右。每个省份的招生计划一般变化幅度不大,如果过大,说明出现了批次合并,比如天津今年将一本和二本合并录取,其普本的录取线比其他省份的一本线会低很多。网上说天津今年一本批次控制线大幅降低,实际上是一种误解。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高考报名人数975万人,较去年增加35万人,增加最多的几个省份,包括河南、新疆、河北、湖南、广西、贵州、四川和福建8个省份,增加率在6%以上,最高的河南增加13.9%。这8个省份合计增加的考生总数是36.7万人,超过全国增量总数。这说明其他20多个省份高考报名人数变化不明显,甚至有的省份减少。

招生计划是由高校汇总得来的,而影响高校制定各省招生计划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各省份的报考人数。

控制分数线的划定,还与命题难度有关。所以在高考命题并不统一的情况下,直接比较各省份的分数线,并不完全科学,使用同一套试题才有可比性。

过度关注批次控制分数线,其实没有多大意义。实际上,说明各省份高考难度最重要的指标,还是分到各省份的招生计划的多少和报考人数。招生计划除以报名人数,可以算作高考录取率。这是高考难度的一个有意义的指标。总的来说,包括专科高职招生在内的各省份之间的高考录取率已经越来越接近了。

即便是河南这个高考大省,每年高考录取率也不低,高职专科也会有完不成招生计划的情况。高考录取率也不是重要指标,而一本录取率和“985”“211”高校的录取率才是重要的比较指标,比如说目前一本招生计划除以报名人数,这个数据在全国各省份之间的差异还是比较悬殊的。

《中国经营报》记者:全国报名人数的增加,会影响录取难度吗?

晨雾:中国高考虽然是实行全国统考统招,但高招录取是根据分省份计划进行的。只有高考报名人数增加较多的省份,需要适当考虑报名人数对高校录取难度的影响。高考报名人数变化不大,甚至高考报名人数减少的省份,可以完全忽略这个影响。

对于高考报名人数增加较多的省份,命题难度能影响高校录取分数线的数值,但是不影响高校录取难度。高考报名人数增加是通过影响考生排名位置的“含金量”来间接提高高校录取难度。

也就是说,考取同一所大学,考生2018年所获得的排名必须要比2017年考入该所大学所需要的排名更高才有机会。

平行志愿也有弊端

《中国经营报》记者:目前全国各省份基本都实行了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取代了此前的顺序志愿。平行志愿实行几年下来,以你的观察,有哪些优势和弊端?

晨雾:

2015年,全国各省份都实行了平行志愿。此前,还有的省份是考前报志愿。平行志愿有三个基本投档原则——“分数优先,遵循志愿,一轮投档”。其优势,是考生和家长填报志愿容易多了,避免了一分只差就会落榜的情况。只要考生有愿意,第一个志愿学校可以冲高。这可以看作是平行志愿带来的一个福利。

但其弊端也是有的,即专业满足率变差。因为允许冲高后,大家都愿意往高了报志愿,会导致每个学校提档线附近的考生密集排列。也就是说,大多数考生的分数都离录取线很近,导致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变多,区分度较差。

顺序志愿就不存在这个情况。大家都担心冲高风险,保守填报志愿,分数线在录取门槛附近的高校不敢报,倾向报低一点的学校。提档后,发现自己的分数线高于提档线一大截,所以在专业选择上有很大空间。

但大类招生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这个问题。所谓大类招生,是指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考生进校后,再根据每个大类各专业的培养需求细分专业学习。

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的另一个弊端是,一轮投档会造成退档风险。每个考生只有一轮投档机会,也就是说,首先按照考生的分数高低投档,轮到某个考生投档了,根据学生志愿顺序进行检索,高校有空额就投档进去,一旦投档,该轮投档就结束了,其他学校就不会再进行检索。

但投档成功,不意味着录取成功,还有专业录取,不符合专业录取条件的考生会被退档。考生会在本批次的征集志愿或下一个批次继续投档。这其中,由于投档比例大于100%造成的政策性退档风险对考生很不利。退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但无法根本性规避。

A校冲高保B校满意专业通常行不通

《中国经营报》记者:考生在知道高考分数、各批次最低控制分数线、成绩排名之后,应该如何利用这些信息填报志愿?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晨雾:报志愿是一个知己知彼的过程,考生知分、知线、知排名之后,参照高校和专业的历史录取数据,与考生自己的数据做一个对比,找到合适的高校。

具体的操作方法,一种是排名法,即根据考生排名去找往年相同排名附近被录取的高校;另一种是分差法,即根据考生分数线与批次控制分数线之间的分差,间接得到一个定位,再确定目标学校群。比如,分差是50分,就找上一年高于批次线50分录取的学校,就是今年的目标学校群。

《中国经营报》记者:“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这是近几年在填报志愿时,无论官方还是专家常说的一个口诀,似乎也成了报志愿的法宝。你怎么看?

晨雾:这是填报志愿最经典的说法。各省份高招办的专家、高校的专家以及中学老师都这么说,现在这个法则也被家长掌握了。

按照这一法则,考生家长会认为,A校只填报能接受的专业,但不服从调剂,

拉开梯度报B校,选择满意的专业。万一A校冲进去,不能录取满意专业,还可以保证B校。

但我认为这是一个误解。平行志愿,不是够上哪个录哪个,这是不准确的,严格地说应当是“够上哪个投档哪个”。因为有退档风险,且一轮投档,这里的退档可不是从A校退到B校,而是一下子直接退到征集志愿或者下一个批次。所以,要想规避退档风险,A志愿一般是可以填报服从调剂的。

也就是说,想保证B校满意专业的想法,在平行志愿中是行不通的,因为根本不能保证A校能够投档投进去。

《中国经营报》记者:你前面提到,平行志愿有可能产生非第一志愿专业录取的考生比例较高的情况。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如何提高专业录取率?

晨雾:这是“冲一冲”这个福利带来的后果,不妨不“冲一冲”,这就是用顺序志愿的心态来报平行志愿,把它当成有多层保底的顺序志愿。

但很多考生家长不愿意放弃“冲一冲”,哪怕专业不理想也可以接受。那么是接受高一点的学校、但专业不太满意,还是接受更满意的专业、但学校降一降?这需要考生和家长来抉择。

中国经营报》记者:各平行志愿高校间如果没有梯度,投档成功率会下降。但梯度如何设置还是很有学问的,你有什么建议?

晨雾:填报高校之间,要拉开多大的梯度合适?众说纷纭,有的说每个志愿拉开10分的梯度,也有的说拉开3分、5分、8分的梯度。但有一个共识,笼统地确定一个梯度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生。

有一个方法是平均梯度法,具体计算方法为:比如高出一本线七八十分的高分考生,以报考6个专业为例,确定保底学校是多少分后,用高出的分差除以5,就是学校之间的梯度分。低分考生,可以拿批次分数线作为保底分数,用高出的分差除以5。

但平均梯度法并不是绝对的,只要志愿总体是有梯度的,某两个学校之间梯度小一点或者大一点都是可以的,哪怕两所学校之间没有梯度,也是可以的。

实践中我还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就是纠结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是否同时填报,从梯度的角度说,这样填报可能会浪费一个学校。但志愿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被理想的学校录取,在平行志愿的录取原则下,可能因为一分之差就会被其中一所学校录取,浪费一个志愿也是值得的。

另一个是零梯度组合。其好处在于,能够大大提高局部录取提档的概率。实际上,零梯度组不仅可以放在6个志愿的头部,还可以放在志愿的中间或尾部位置,叫“稳一稳”。

比如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再比如北京理工和北航,这都是一组组合。

征集志愿对落榜考生是一次机会

《中国经营报》记者:每年高招录取时,退档的情况都很多见。什么情况下会退档?

晨雾:退档有几种情况:一是考生不符合学校条件的退档;二是政策性退档,

比如投档比例超过100%,超过招生计划而产生的退档。

风险如何规避呢?最好是服从专业调剂。但如果考生排位在最后,还是会产生退档。

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向考生承诺,如果填报服从专业调剂,那么若考生所有条件都合格,就会提档不退档。我认为,凡做过这个承诺的高校,就可以放心报考,不会发生政策性退档。

那么高校如何解决投档比例大于100%,高于招生计划的部分考生的投档问题呢?正式投档前,会有模拟投档,高校会对生源情况进行评估,精心测算投档比例,就不会轻易把投档比例设置过高。万一提档还是高于招生计划,高校还可从预留的1%的机动名额中调拨个别计划来解决投档高于100%的问题。考生在报考之前,要问下高校是否有这样的承诺。

《中国经营报》记者:征集志愿被认为是志愿录取出现意外情况后的一种补救方法,会增加录取几率。考生该如何把握这个机会?

晨雾:征集志愿,是指在每一批次录取结束之后,各省(区、市)招办将录取未满额的院校和余缺计划数向社会公布,供尚未被录取并达到分数要求的考生进行选报。

一般这些高校(或专业)往往都在边远地区,或者是冷门专业。

征集志愿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征集志愿,只面对没有被录取的考生。有时候征集志愿也会有个别比较好的专业和学校,那么已经被提档的考生就没有资格了。

第二,要看征集志愿和下一个批次的志愿,哪个更喜欢,更有希望被录取。征集志愿一般是比下一个批次更高一个层次的志愿。征集志愿也是属于平行志愿,符合平行志愿的规则。

第三,在一个批次里,如果感觉到自己有可能落榜,就要时刻关注各地考试院的信息,征集志愿只在有限的时间内征集,错过了就没有机会了。

第四,征集志愿进行完之后,有一些省会降分征集志愿,也就是说部分高校没有完成招生计划。在批次控制分数线以下的考生,也要注意征集志愿的信息,降低五分十分,甚至二三十分录取的情况,既往都发生过。

地域流向明显

《中国经营报》记者:从你近几年的高考观察与研究看,考生在选择高校的时候,呈现什么趋势?

晨雾:关于选学校还是选专业的讨论由来已久,现在又把城市加进去,越来越多的考生重视城市的选择,愿意流向大城市。地域的流向,与我国城市化进程有关。

同时,高考改革也引发了一些新趋势。去年是浙江、上海高考改革后的第一次高考。改革后,考试科目变更为“3+3”,要求考生在高一高二就要选课程,而选的课程又与未来报志愿有关,倒逼考生提前对自己进行学业规划。

此外,未来就业情况、一些用人单位特别强调聘用“985”“211”高校的毕业生等因素,也影响着考生的选择。

《中国经营报》记者:今年以来,全国各大城市上演“抢人”大战,从你的观察看,今年考生的选择是否受到这些政策的影响?

晨雾:“抢人大战”一般都是在二线城市,而这些城市也都是高校比较集中的地方,比如南京、长沙、武汉、成都、杭州等,也是“985”“211”集中的城市。 没有“抢人大战”。除了北京、上海、天津以外,考生也都会选择这些城市。总的来说,我的感受是,人才政策对考生影响不是特别明显。

信息来源:2018-07-13 中国经营报(中国经营网)

http://www.cb.com.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73099&id=1246239&al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