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碚:準確把握現代產業體系的開放性

當前,世界經濟環境正在發生較大變化,我國產業體系建設和發展亦面臨新的挑戰。如何認識和應對新形勢和新挑戰,是擺在我國產業體系建設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需要認識到的是,現代產業競爭本質上是系統的競爭,因此,成長於全球化、壯大於全球化、協同於全球化、興旺於全球化,是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和發展的正確路徑。

現代產業體系具有更大的開放性和協同性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從提出要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到建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進而提出要建設現代產業體系,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的重要方向。在一般語境中,“體系”或“系統”似乎意味著“完整”,應具有自成一體、自我循環、不依賴外部因素的特徵。其實,凡是具有生命力的體系或系統都必須同體系外或系統外進行能量、物質或信息交換(交流),一定的開放性和“輸出—輸入”通暢,是任何生命體系的重要特徵。現代產業體系的進步性和更強活力,正表現為與傳統產業體系相比具有更大的開放性和協同性,不僅具有國內開放性,而且具有國際開放性,並以開放方式實現廣泛的協同性。

在現代產業體系中,絕大多數企業所生產的產品都是社會分工的產物,沒有任何一種複雜產品的所有零部件都可以由一個企業自制。所以,現代產業體系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所有產品都是在社會分工或國際分工體系中製造的,所謂“自產”“國產”等均只有相對意義。

那麼,各生產企業或單位,為什麼會選擇這種“有求於人”的生產方式呢?原因很簡單:國際分工生產的產品通常比國內分工生產的產品的競爭力更強。國內分工產品是在一國範圍之內優選合作者或協同者,國際分工產品是在多國範圍內優選合作者或協同者。無論是成本控制還是質量水平乃至技術選擇,後者都強於前者,因為其選擇性更強、保障性更可靠。

現代生產的這一特徵決定了現代產業體系必然具有很大的開放性,無論大國還是小國的現代產業體系都應該是進行國際化循環的開放系統。在現代經濟中,除了極為特殊的產品之外,封閉的產業系統是難以生存的。可以說,在現代產業發展中,越是開放,就越是充滿活力,越是強健和具有市場適應性;而封閉則意味著落後和被淘汰。

產業國際競爭力體現在全球化分工中

由於現代產業的特點是所有產品都是社會分工合作的成果,是多國生產單位參與的“國際製造”產品,那麼,各國的產業競爭力如何體現呢?我認為,既要看規模、門類,還要看所處的產業鏈環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發展迅速,在國民經濟統計分類的所有產業類別中,都有不俗表現。目前,在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我國有220多種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作為全球製造業第一大國,完整的工業生產體系是我國產業國際競爭力較強的一個方面的重要表現。但同時也要看到,在大多數產業類別中,我國企業大都居於產業鏈或產業分工中的中低端環節。而且在我們一些具有優勢的產業中,其核心零部件仍然主要依靠外國。

前段時間國內有一種聲音,認為中國必須加大投入,自力更生、自己生產,將包括芯片等在內的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這樣的主張指出了中國企業在進入製造業高端環節時的徘徊,在核心技術上的進取確實是中國產業發展的一個戰略方向。但是,絕不能因此而認為只有掌握在自己手裡的生產能力才是可靠的,融入國際分工就會導致安全風險,出現受制於人的被動境地。這樣的推論並不成立,全球化國際分工與產業安全並不是對立關係。相反,在現代產業發展中,產業國際競爭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參與全球化分工的廣度和深度,增強產業國際競爭力才是確保產業安全的重要保證。這是我國改革開放40年來的實踐所取得的一個重要經驗。

當前,美國特朗普政府試圖以限制中國與美國進行深度分工的方式來獲取短期利益,激烈地表現為,以加徵關稅的方式來限制中國產品進口,企圖強制性地謀求貿易平衡,或者企圖以此手段迫使中國更大開放或自我限制。這樣只可能導致各方產業競爭力的受損,而且破壞了世界產業進步的正常路徑,擾亂國際產業競爭秩序。

在當代世界,產業國際競爭力體現在全球化分工中,如果採取破壞全球化分工的方式,試圖損人利己,結果只能是各方受傷。由於各種產品實際上都是“國際製造”,採取增收關稅方式根本難以做到“精準打擊”。因為,全球化分工條件下,競爭對方既是你的對手,同時也是你的供應者;你是對方的供應者,同時也是對方產品的需求者,無論是禁止供應還是阻止購買或徵收懲罰性關稅,結果總是“殺敵一萬、自損八千”。貿易關係的實質從來就是,參與各方既是對手又是夥伴。所以,以徵稅為手段的所謂“貿易戰”是不可能無限度地打下去的,它只是一個笨拙的戰術武器。

供應和市場的可替代性是避免競爭限制的關鍵

在現代產業分工體系中,各產業鏈在全球範圍分佈,各國融入全球化產業鏈可以獲得巨大的國際分工利益,但也存在一旦鏈條的某個環節被破壞,可能導致生產流程難以運轉的風險。而所謂“關鍵零部件”,實際上就是缺乏可替代供應的“卡脖子”環節。這往往存在於只能由某個國家或者是能達成一致行動的少數國家所生產的特定零部件,即擁有技術壟斷能力。一旦國家間的貿易摩擦升級,擁有技術壟斷地位的國家,有可能使用壟斷勢力來獲取自己的狹隘貿易利益。儘管發生這種現象的概率很小,但仍然是值得我們關注和研究的。

為了避免發生這樣的情況,是否意味著各國都必須做到在各產業鏈的每個重要環節都要有自己的配套生產技術和生產能力呢?從全球化的產業分工格局來看,這樣的要求是難以達到的,即使能夠達到,也未必是有效率的和可行的。試圖憑藉一個國家的產業完整和“大而全”,來同世界產業分工體系抗衡,是很難有勝算的。

一個國家哪怕是一個大國,試圖建立“萬事不求人”的體系,不僅難以做到,而且會導致嚴重的資源浪費和配置無效率。產業安全的可行方式是,應努力保障產業鏈各環節的供應可替代性,即當某一供應方中斷合作時,可以有其他供應方來替代。所以,凡具有競爭性(替代)供應方的產業鏈環節都不會成為產業安全的重要風險點。真正存在產業供應鏈風險點的是壟斷性的(無替代)供應環節。

需要注意的是,還有另一種產業安全風險,即缺乏市場替代空間,也就是當產品銷售的某國市場大幅度縮小,或者因政府保護政策,而導致生產國的產品競爭力無法承受而不得不退出或削減在該國市場的銷售時,是否能有其他國家的市場可以開拓?

因此,如果從國家產業發展戰略來看,提高本國重要產業的產業鏈國際可替代性和市場可替代性是確保產業安全的關鍵。要識別和警惕產業鏈中的哪些環節具有高度的國際供應壟斷性,鼓勵本國企業,當然也可以聯合更多國家的企業,共同努力合作研發,打破一國壟斷的格局。作為一個已經具備了相當經濟實力的國家,中國產業已到了負有全球責任的發展階段,聯合更多國家進行技術創新合作,打破重要產業鏈中的壟斷性環節,整個世界都可以從中受益。同樣,開拓更大的全球市場,亦是有效戰略。

以全球化思維選擇產業發展路徑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得出的經驗是,封閉是最大的不安全,開放中增強競爭力是最有效的安全保障。因此,中國堅決主張實行自由貿易,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

需要進一步認識的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的國際地位已經改變。中國產業從以前的封閉發展,到改革開放以來走向開放的發展,將進入開放競爭的發展階段。這一新階段的到來,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在這樣的新階段,中國產業與世界產業的融合趨勢將進一步增強,其他國家離不開中國產業,中國產業實際上也離不開全球產業。未來,中國產業發展應走向開放意識與安全意識並重的方向。絕不能因戰略性競爭而採取封閉策略。要看到,越是不開放,風險就越大。已經具備相當實力的國家,凡是勇於開放的產業都可能成為國際競爭力很強的產業;而凡是封閉和被保護的產業,總是越保護越依賴保護,越難以承受開放競爭的風險。

進一步看,在新階段,產業安全亦應該被放在同開放同樣重要的地位。產業安全不是靠保護主義就可以得到長期維護的,以保護對保護也不是有效之策。所以,我們需要有正確的產業安全觀。在經濟全球化中以更大的開放實現產業安全是大趨勢,堅持這樣的產業安全觀實際上是強者邏輯,只有在開放競爭中使自己更強,才是產業發展之路、國家興旺之道。

總之,現代產業的國際競爭,主要不是體現在本國產業體系是否完整上,而是本國產業在全球產業中的系統性競爭優勢。具有全球化系統性競爭優勢的國家,其產業競爭力不僅取決於本國企業,而且得益於各國企業的合作。現代產業競爭本質上是系統的競爭,因此,成長於全球化、壯大於全球化、協同於全球化、興旺於全球化,是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和發展的正確路徑。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鄭州大學商學院院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