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四川南江县探索“5+”集约经营,让昔日撂荒地变成聚宝盆

焦点|四川南江县探索“5+”集约经营,让昔日撂荒地变成聚宝盆

四川南江县探索“5+”集约经营

让昔日撂荒地变成聚宝盆

昔日撂荒地,今变丹参园。近年来,四川省南江县结合生态经济发展和今年全县脱贫摘帽实际,积极通过集约规模经营、调优农业结构、政策扶持等举措激活农村撂荒地“沉睡”资本,帮助农民朋友增收。

焦点|四川南江县探索“5+”集约经营,让昔日撂荒地变成聚宝盆

农村撂荒地一直是不少地方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集约规模经营方面,四川省南江县的很多乡镇就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沙坝乡大湾村是南江县北部山区一个贫困村,该村2018年共有建档立卡贫困群众33户132人,山林多、耕地少,传统农业产出比较效益低,当地村民收入基本都是以外务工为主,村里累计撂荒土地70余亩。

沙坝乡大湾村驻村工作队队长 唐长茂:

利用撂荒地方面主要是在发展产业的时候,就看到旁边有很多人出去打工去了,把剩余的土地没有利用上,因为没有种的时候,撂荒地里面长的杂草特别多,看到也可惜,通过与他们联系,他们也愿意拿出来,我们也就更好的把它们利用起来。

焦点|四川南江县探索“5+”集约经营,让昔日撂荒地变成聚宝盆

丹参是一种被使用广泛的中药材,具有种植条件不高、药用市场价值大等特点。大湾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唐长茂介绍,大湾村收入来源匮乏,这让工作队把目光聚焦到了丹参种植和70余亩撂荒地上。

沙坝乡大湾村驻村工作队队长 唐长茂:

2018年,我们沙坝乡开始大力发展丹参产业,我们大湾村贫困群众除了小养殖、小种植、小加工、小经营“四小产业”发展外,没有其它产业收入来源,我们通过召开集体会议,今年2月,工作队把目光都聚集到这村上70余亩撂荒地上,我们对它进行了开发利用。

经过多次会议讨论,队员们也找到专业人员对村里的撂荒地进行了土质土壤检测。大家把这个想法在驻村工作群里一说,没有想到,还真有人找上门来,说要租村民的撂荒地发展丹参中药材种植基地。

焦点|四川南江县探索“5+”集约经营,让昔日撂荒地变成聚宝盆

沙坝乡大湾村村民 赵明方:

种植丹参,我们土地荒了这么多年,村上要流转出来种丹参,我们直接怀疑是否丹参能不能够种出来,荒废了这么多年了。

几年不耕种的撂荒地长出了半米高的杂草,这样的地能产丹参吗?赵明方等村民始终不相信工作队能把这件事干成。在前期土地协调上,工作队就碰了壁。沙坝乡人大主席董立龙决定,村两委给发展政策,村党员干部带头吃“螃蟹”,他们以入股方式先后筹资20余万元解决前期资金短缺问题。

沙坝乡大湾村支部书记 万彪:

我们四个干部投资二十几万主要是解决前期的资金问题,还有就是我们示范,让我们群众都参与到这里面来。

焦点|四川南江县探索“5+”集约经营,让昔日撂荒地变成聚宝盆

在村民看来,“地空着也是空着,租给别人还能有租金呢”,就这样,包括70余亩的撂荒地在内的200亩地也流转到了党员产业示范基地,队员们加班加点,配合施工机械,用了不到半个月时间就把地整理了出来。

青山环抱,蓝天白云下是沙坝乡大湾村鳞次栉比的梯田,今年3月,200多亩的丹参种根全部种下了地,赵明方等52名村民除了有土地流转费外,还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

沙坝乡大湾村村民 赵明方:

我有九亩多土地,每亩300块钱的租金,我们在里面务工,每天零工100元。

焦点|四川南江县探索“5+”集约经营,让昔日撂荒地变成聚宝盆

村两委给政策,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干,基地跑市场、专合社管技术,大湾村探索的村两委+专合社+基地+农户+订单“5+”集约经营模式,得到了群众的认同,也吸引了其它村加入队伍。

沙坝乡草坝村村主任田旭光:

我们草坝村种了丹参1300多亩,有80%的老百姓都参与到我们的合作社来学技术和务工,参加种植丹参,为了脱贫致富。

焦点|四川南江县探索“5+”集约经营,让昔日撂荒地变成聚宝盆

南江县县长李善君指导沙坝乡撂荒地整改现场

如今,沙坝乡规模种植发展丹参种植2000多亩,是当地扶贫产业重要支柱,预计可实现年产值1000万元。

沙坝乡人大主席 董立龙:

我们沙坝乡推进丹参产业,我们实行的是五加模式,村两委加专业合作社,加基地,加农户,再加干部示范园,我们以订单销售的模式来推动产业的发展,我们和九合堂签订了订单合同,他们保底价收购,所以老百姓就放心。

记者:季盈盈,南江台余鹏、江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