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超級演說家,想成功就向他學說話的藝術

古代超級演說家,想成功就向他學說話的藝術

和氏璧,歷朝歷代傳國玉璽的原型,天下奇寶,美玉無雙。傳說中是春秋時期楚人卞和在鳳凰的棲息之地發現的璞石。正所謂鳳凰不落無寶之地,卞和認定此璞石乃是千百年難得一見的美玉,因此把它獻給楚王。

而好事多磨,前後兩任楚王的玉工,都沒能辨識出此璞石的奧妙,而卞和則因欺君之罪被斬斷了雙腳。到了第三任楚王繼位,心灰意冷的卞和已無心獻玉,抱著玉石痛哭於荊山之下,直到眼淚流乾,血淚湧出,也因此驚動了楚王。楚王命人剖開玉石,寶玉果然藏身其中,此玉燦若明霞,瑩潤如酥,是無上極品。

為了感念卞和保玉之功,此玉便被命名為和氏璧。而我們今天的主人公,就與這塊和氏璧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到了戰國時期,和氏璧兜兜轉轉,落在了趙惠文王手裡。而戰國七雄中最為強大的秦國盯上了這塊世之瑰寶,秦昭王就發話了,願用十五座城來換和氏璧。這乍一看,趙國這買賣也算划得來。可秦國一向奉行霸權主義,又有虎狼之師,

難道真的會做這虧本生意?擺明了是威脅趙國,想要空手套白狼。

趙惠文王和眾文武大臣商量如何應對這一外交危機,如果把和氏璧給秦國,又怕秦國出爾反爾,要是不給,則怕惹怒了秦國。這一困境之下沒有人可以提出一個萬全之策,這時宦者令繆賢發話了,可以讓我的門客藺相如來想辦法。

接著繆賢講述了當年藺相如一番揣測分析趙王燕王的心思,成功救了自己一命的故事。表明藺相如是個有勇有謀,善於識人,能言善辯的高人。接著就輪到我們的正主藺相如閃亮登場。

對於之前的趙王等人討論的困境,藺相如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如果從大局考慮,還是要答應把和氏璧給秦國,如果秦國不給城池,則道理上是秦國理虧。並且藺相如自告奮勇出使秦國,並許下諾言,如果得不到秦國的城池,自己一定會完璧歸趙。

古代超級演說家,想成功就向他學說話的藝術

古代超級演說家,想成功就向他學說話的藝術

藺相如攜和氏璧一路向西,奔赴秦都咸陽。而本該隆重嚴肅的交接儀式,秦昭王卻沒有選在秦王宮裡,而是在玩樂的章臺之上舉行。拿到和氏璧之後,秦昭王不提城池之事,而是將玉在下屬嬪妃之前傳遞把玩。藺相如冷眼旁觀著這一切,料定秦王果然想要巧取豪奪和氏璧。再想起自己完璧歸趙的諾言,藺相如勇敢地走向前。

藺相如提出和氏璧有一處瑕疵,請求指出來。秦昭王愛玉心切,果然又把玉交還到了藺相如手上。藺相如拿到和氏璧,退後幾步,倚著柱子,怒髮衝冠。他的大腦在高速運轉如何應對秦王的霸權。

最終做出了決定,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藺相如站在道德層面怒斥秦王態度傲慢,言而無信。並舉起和氏璧作欲摔狀,表示秦王如果不從,自己將與玉共同砸到柱子上同歸於盡。

秦王害怕藺相如真的把玉給砸了,立馬拿出地圖表示願意劃分十五座城池,藺相如方才收手。島主專門去網上查了一下,和氏璧的材質一般認為是軟玉,以閃透石為主,硬度大約為(6-6.5),而柱子一般是大理石,硬度為(3.5-5.5)。用和氏璧砸大理石柱子,誰會碎呢?難道藺相如的意思是我把柱子給砸了,臺子塌了,誰也別想活,這才嚇壞了秦王?

這裡就是開個玩笑,學理科的朋友應該門清了,其實能否砸碎一個東西,比較的不是硬度,而是脆性,衝擊力大小,受力面積等因素。所以各位可千萬別拿鐵錘去砸鑽石。

言歸正傳,藺相如非常謹慎,怕秦王再開空頭支票,並沒有當場完成交接。而是讓秦王按規矩齋戒五日,設九賓於廷,再來換玉。

由於已經確定了秦王的態度,就在這五日之中,

藺相如已經遣人將玉暗中帶回了趙國。而自己孤身一人留在秦國,來面對之後的血雨腥風。

在九賓大典上,藺相如表現出了無所畏懼的姿態,坦然承認已將和氏璧送回了趙國。並指出了秦國曆任君王不受盟約的傳統,話鋒一轉又承認秦國的強大,表示趙國不敢違背秦國的意思,只求先割地後獻玉。將國與國的事理清楚了,藺相如對於自己的生死則置之度外,當場表示願以死明志。

如此一番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的演講,再搭配上藺相如慷慨赴死的決心,秦昭王也無話可說。關鍵的和氏璧已經完璧歸趙,再添殺戮只是無濟於事罷了。最終藺相如完成大禮,平安無事的回到趙國,官拜上大夫。秦國的地沒送來,趙國的玉也沒送去,一出完璧歸趙的好戲完美落幕。

古代超級演說家,想成功就向他學說話的藝術

古代超級演說家,想成功就向他學說話的藝術

沒過幾年,藺相如和秦昭王就迎來了第二次交鋒。那時正值秦趙開戰,雙方激戰多次,秦國又欲分兵攻打楚國,秦昭王權衡之下相約趙惠文王於澠池,商議停戰。這一次相會的秦昭王的目的已經很明顯了,之前數次交戰秦國佔據上風,這回又主動求和約談,表明是藉機宣揚國威,羞辱趙國。

趙惠文王猶豫不決,去了難免受到秦王羞辱,不去又錯失了停止戰爭的良機。而藺相如再次挺身而出,願意隨趙王同行,力保趙國的尊嚴。

藺相如隨趙王一行人行至澠池,出席秦昭王的宴會。剛開始氣氛還算和諧,可秦昭王幾杯酒下肚,志滿意得,就開始有意挑釁趙王了。

秦王先是趾高氣昂地對趙王說,聽說趙王好音樂,請來彈琴助興。趙王不敢得罪秦王,便只好鼓瑟彈琴,秦國史官立馬上前邊寫邊高聲唸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趙王羞愧難當,卻不敢發作。而藺相如忍不了了,他來這的目的就是為了維護國家的尊嚴,見秦王如此欺人太甚,便上前提出聽說秦王擅長秦地土樂,請秦王擊缶。

缶是指盛酒的瓦器,也就是瓦罐一般的東西。秦王叫趙王彈琴,好歹還是高雅一點的宮廷音樂,陽春白雪。擊缶則是相當接地氣,典型的下里巴人,藺相如這一還擊也表明了趙國的態度,面對國家君主榮辱問題,堅決不退讓半分。

讓秦王擊這瓦罐子,秦王自然不肯。藺相如上前厲聲說:“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

我們可以看到在這種劍拔弩張的氣氛下,藺相如依舊保持了高度的冷靜,他雖威脅秦王,卻不是用秦王的命,而是用自己的命,要在五步之內用自己的血濺到秦王身上。因為藺相如清楚知道如果危及秦王的生命,一是不給秦王情面,二則秦王不是軟弱之人,自己必是死路一條。而用自己的命為賭注,既起到了威懾秦王的作用,也給了他一個臺階下,表明秦王不是因畏懼而屈服,藺相如之膽略可見一斑。

這是藺相如第二次在秦昭王面前要死要活了,左右隨從怕誤傷秦王不敢近藺相如的身,秦王也不得不服了他,只得無奈地敲了一下缶。藺相如當即指揮趙史官記載:“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缶。”

秦國大臣見秦王吃了虧,立馬再度獅子大開口:“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藺相如針鋒相對:“請以秦之咸陽為趙王壽。” 藺相如也不貪,別的也不要,就要秦國的首都。直至宴會結束,蠻橫如強秦終不能在趙國身上佔得半點便宜。

古代超級演說家,想成功就向他學說話的藝術

而趙將廉頗的大軍在邊境處嚴陣以待,最終藺相如護送趙王平安回到趙國,成功簽訂停戰和約的同時也維護了國家尊嚴。

至於還有藺相如和廉頗膾炙人口的將相和,今天就不說了,改天寫廉頗的時候再說。總之藺相如對外寸土必爭,對內則是迴避忍讓,又是一樁美談。有關藺相如最後的記載是在長平之戰期間,身患重病的藺相如還堅決反對讓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廉頗為將,可惜當時的趙孝成王並沒有聽從他的意見。大約也就是在那一時期,藺相如因病去世。

縱觀藺相如幾次事蹟,在極端不利的情況下,他牢牢把握住了當事人的心理活動,並且運用其三寸不爛之舌,巧妙的轉危為安,實屬不易。再者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和尊嚴,多次敢於以命相搏,更是英雄之舉。

藺相如本是個地位卑賤之人,卻屢屢在大場合之下立下如此成就,其膽略氣勢,雄辯能力,值得深思與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