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周易說略》全國僅在三部半 有一部在無錫

古籍《周易说略》全国仅在三部半 有一部在无锡

古籍《周易说略》全国仅在三部半 有一部在无锡
古籍《周易说略》全国仅在三部半 有一部在无锡古籍《周易说略》全国仅在三部半 有一部在无锡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雕版印刷在古代中國始終佔據主導位置,所以流傳下來的古書多為雕版印刷而成的木刻本(即在一定厚度的整塊平滑木板上刻字、塗墨、印刷而成的書)。北宋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自此,泥活字、木活字、銅活字甚至更為稀有的陶瓷活字紛紛問世,但始終無法代替雕版印刷。因此活字印刷的古書存世較少。無錫市圖書館珍藏的一部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刻泰山徐志定真合齋《周易說略》即是磁版(“磁”同“瓷”,磁版即瓷版,用陶瓷土燒製而成的版)印本,共八卷,為一級古籍,全國僅存三部半。

這部古籍來自榮氏捐贈

無錫市圖書館是“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截至目前,市圖共有109部古籍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古籍藏量在省內僅次於南京圖書館,是長三角地區當之無愧的“古籍富礦”。在這座“古籍富礦”中,磁版古書僅有一部,即《周易說略》。“這本書是我們申報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中最珍貴的一部。”無錫市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主任王進雄記得很清楚,2007年,文化部首次開展“國家珍貴古籍”評選,市圖書館首批申報成功了48部古籍,居全國同級圖書館之冠,引起業內高度關注,“當年除了省圖書館,無錫市圖書館入選的古籍數量超過了蘇州,居全省第二”。

當年,全國評選首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時,無錫上報的古籍名單中,這部磁版《周易說略》引起北京方面的高度重視。國家圖書館專門派人到無錫市圖書館查看《周易說略》,鑑定其版本。王進雄接待了北京來賓,經專家核實,肯定了無錫這部《周易說略》為磁版珍本。據瞭解,目前國內僅存的磁版印刷實物,只有徐志定真合齋所印的《周易說略》及《蒿庵閒話》兩種,《蒿庵閒話》現藏國家圖書館。《周易說略》全國僅存三部半,國家圖書館一部、四川省圖書館一部、無錫市圖書館一部,還有半部在上海圖書館,足見其珍貴。

無錫這部古籍從何而來?王進雄透露,該書是無錫榮氏的捐贈,書中鈐有“大公圖書館藏”硃紅色藏書章一枚。1956年,榮氏家族遵榮德生遺命,將其創建的大公圖書館所藏6萬餘冊圖書及榮德生私人珍藏的53263冊圖書連同書櫥設備,捐贈無錫市圖書館。榮氏贈書多為線裝古籍,內容涵蓋經、史、子、集各學科門類,其中不乏珍本、善本,磁版《周易說略》就是其中的珍品。

磁版印刷實物是“國寶”

無錫市圖書館藏的這部《周易說略》,紙本泛黃,書的封皮上方印著“泰山磁版”字樣。《周易說略》 的作者是清代山東濟陽人張爾岐。張爾岐字稷若,號蒿庵,明清之際著名經學家。他一生寒素,專心治學,熟讀經史,晚年精研“三禮”(《儀禮》《禮記》《周禮》),造詣精深。《周易說略》即《周易》略說,是張爾岐的經理之學大作。山東泰安的徐志定欣賞大儒張爾岐其人其學,尤其喜愛他寫的《周易說略》,打算將這部書刻印出來。康熙戊戌年(1718)冬,徐志定偶然嘗試用陶瓷土燒製成了磁版,磁版堅硬緊緻,勝於木版,第二年(1719)春,印製出了《周易說略》,之後,他又用磁版印製了張爾岐的《蒿庵閒話》。

王進雄給記者看了這部書的照片,書中字體是小楷,端正秀麗,排字整齊,墨色均勻,比泥活字精緻。《周易說略》是磁版已無爭議,但到底是燒製的整版印刷,還是活字印刷?學界尚有不同意見。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中國自發明印刷術以來,用磁版印書的僅山東泰安徐志定一家。而《周易說略》 則是中國第一部磁版印本。這部書印成以後流傳的很少,後來有一個木刻的本子出現,重刊本完全按磁版翻印,不但保留了徐志定的序,就連磁版書中出現的錯誤也未改正。

物以稀為貴,作為全國古籍收藏之最的國家圖書館,清代磁版書也是館中之寶。建國後,北京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前身)收藏古籍激增,宋元明清各代古刻精華薈萃於此,但清代磁版書是個缺門。1961年,中國書店為北京圖書館多方蒐羅,終於覓得徐志定磁版《周易說略》,圖書館如獲至寶。由此可見,無錫市圖書館獲贈入藏此書的年代早於國家圖書館。這本書的入藏也被業內視為收藏的最高境界。而關於徐志定創造磁版的文獻非常貧乏,僅知徐志定是雍正元年的舉人,曾做過知縣,至於他具體如何做出了磁版,磁版什麼樣,又是怎樣印出來的書,則是待解之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