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瀚天天成“EpiWorld”厚积薄发 助力国产碳化硅产业换代超车

专访瀚天天成“EpiWorld”厚积薄发 助力国产碳化硅产业换代超车

碳化硅是引领电力电子,特别是大功率电力电子,下一个50年最佳电子材料。DIGITIMES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意识越发受到众人重视。作为安全、节能和高效的功率转换材料,碳化硅(SiC)打开了新一代半导体能源大门,尤其在电子电力领域,成为了下一个改变世界的革命性课题。

对碳化硅的探索,国内领先的半导体公司瀚天天成(Epiworld International)从未停止脚步。自2011年在厦门火炬高新区成立起,已经形成3吋、4吋以及6吋的完整碳化硅半导体外延晶片生产线,并满足600V、1200V、1700V器件制作的需求,除此之外,还拥有由中、美、日三国共同组成的顶尖研发技术团队。

碳化硅半导体不仅仅是个新兴基础材料,也是跻身科技大国不可缺的重要科技话语权。

DIGITIMES特此专访瀚天天成电子科技(厦门)有限公司总经理冯淦博士,他表示,“碳化硅是技术新的制高点,是引领电力电子,特别是大功率电力电子,下一个50年最佳电子材料。”

整个产业备受市场关注,厚积薄发的瀚天天成获得业内认可,今年产能已供不应求。“目前已着手实施扩大产能的规划,预计今年年底完成二期厂房的土地建设,在明年上半年逐步释放新产能。二期扩建预期实现十倍产能的增长,达产年可实现每年30万片的产能目标。”对于未来的发展,冯淦博士充满信心。

专访瀚天天成“EpiWorld”厚积薄发 助力国产碳化硅产业换代超车

市场契机迎爆发 展望IPO上市

碳化硅,是继第一代硅、锗和第二代砷化镓等材料之后的第三代新型半导体材料。作为碳化硅半导体产业链中的中游产品,碳化硅外延片对整个产业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在冯淦看来,与国际碳化硅巨头相比,国内虽然起步晚了多年,但目前已经初具产业链规模,是一个实现“换代超车”的契机。

根据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规划,2015年国内电动汽车充电站数量将达到4000座,同时大力推广充电桩的建设;2016—2020年,国家电网的充电站建设目标高达10000座,建成完整的“四纵四横”电动汽车充电网络。随着新能源及大功率电源转换相关产业的成熟,SiC功率器件需求将迎来高速增长。

冯淦表示,除政策积极鼓励外,在电力电子领域,全球50%的终端应用落在国内市场,如汽车电子、光伏逆变器、PFC电源等,良好的市场契机和需求空间使得国内碳化硅产业更加忙碌。

据了解,瀚天天成是国内第一家提供商业化6吋碳化硅外延片的供应商。不仅承担了一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02专项)项目和两项国家863课题项目,同时还与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建立合作,为其提供3300V碳化硅功率器件的外延片,将极大提升动车组的整体性能和工作效率。

此外他透露,随着市场接受度越来越高,从今年起,瀚天天成不仅加大产能与研发的持续扩充,同时将寻求IPO上市安排,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专访瀚天天成“EpiWorld”厚积薄发 助力国产碳化硅产业换代超车

瀚天天成生产车间

立足海西 实现核心技术“厦门造”

在冯淦博士看来,碳化硅半导体不仅为产业转型带来革命级发展,更是要让其核心技术提升国家与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厦门造”中国芯。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由瀚天天成所牵头编写的《碳化硅外延层载流子浓度测定—汞探针电容—电压法》标准发布,已成功列入国家团体标准,更将为规范我国碳化硅半导体材料行业、促成其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瀚天天成“Epi World”的宏图雄心,不仅是要建立一个碳化硅半导体研发、生产和销售基地,吸引海内外一大批相关联的集成电路企业入驻,更要促进上下游相关企业的快速发展和聚集,共同打造一个新型电力电子器件产业集群,形成完整的产业聚落,中国“碳化硅谷”。

冯淦认为,在推动建设本土特色化电子电力产业集群上,厦门拥有天时地利人和。首先,厦门拥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政策环境;其次,厦门拥有如三安光电、联芯半导体等知名半导体企业的产业链集聚效应,同时还有如金龙客车、科华恒盛等碳化硅器件的重要终端客戶群。也因此,形成厦门材料、器件和终端的整个产业链互补式发展与整体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