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瑞鷓鴣》寫西湖春景調侃縣令只思睡,何以有千古瀟灑放浪心

蘇軾走到哪裡總是率性隨意,想說就說,想做就做,總是能心性任自然,悠然戲南山。而在這些看似隨意間,無論做了什麼,寫了什麼,總能讓人有一種快意,美感,你說這算不算是一種天賦呢?

他總喜歡拿一片真心與人們,過一種真誠而又無拘無束的生活,這不太守來了,他人雖站在那裡迎接,心裡卻很不樂意,他在想什麼呢?

蘇軾《瑞鷓鴣》寫西湖春景調侃縣令只思睡,何以有千古瀟灑放浪心

瑞鷓鴣

城頭月落尚啼烏。朱艦紅船早滿湖。鼓吹未容迎五馬,水雲先已漾雙鳧。

映山黃帽螭頭舫,夾岸青煙鵲尾爐。老病逢春只思睡,獨求僧榻寄須臾。

這首詞寫於1073年三月,在寒食節的清晨蘇軾同杭州的大小官員們一起遊西湖,迎接太守到來,這首詞就是記錄當時的情景,所見所想。

蘇軾《瑞鷓鴣》寫西湖春景調侃縣令只思睡,何以有千古瀟灑放浪心

這天天還沒有大亮,昨夜烏鴉還在啼叫著,而在西湖水面上,官船早已滿湖都是,大小官員們在靜候新任太守的到來。那些禮儀樂隊還沒有列好隊伍來迎接太守的時候,兩縣令的船隻就已從遠處的水面上早早駛來了。

青山的倒影映在湖中,搖曳生姿,山青水綠,水波盪漾,上下天光,一碧萬頃。遠處用篙撐船的年輕人駕駛著龍船駛來了,而岸上一縷縷青煙繚繞,那是從有柄的香爐裡升騰起來的,人們也被召集來迎接新任太守的到來。這是一個多麼晴朗的春日呀,而年老多病的我卻只想真正地睡一覺,早早就得起來,感覺如此睏乏,但願能有一個僧榻,讓我美莫地睡上一會兒。

蘇軾《瑞鷓鴣》寫西湖春景調侃縣令只思睡,何以有千古瀟灑放浪心

城頭月落尚啼烏”借用唐詩張繼的“月落烏啼霜滿天”,寫出了黎明前,自己從杭州城內出發寫起,月落暗示了西湖的方位。“朱艦紅船早滿湖。”意思是大大小小的遊船早已滿湖都是。正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人們早早就來了,誰也怕落下自己的那份殷勤之意,太守要來了,人們唯恐落後,或許也可能是上頭要求的吧。三、四句意思是說還未安排用樂曲來迎接太守,而水天一色的湖面先已盪漾起兩位縣令的遊船。兩句一虛一實,說明“太守未來,兩縣令先在”。而“雙鳧”既是用典,也是比喻,用來指興致極高的兩位縣令,顯然也帶有調侃的意味。

蘇軾《瑞鷓鴣》寫西湖春景調侃縣令只思睡,何以有千古瀟灑放浪心

映山黃帽螭頭舫,夾岸青煙鵲尾爐。”展現了西湖湖上、岸邊的畫面。這既是西湖景,又是風俗畫,給人以清新之感。山清水秀,蘇軾寫出大好的春色,可春色如此,自己卻對人們迎太守的場面不感興趣,此處似是自然之景與人情的對比,讓我們體會蘇軾的好惡。而篇末二句則是回筆在寫蘇軾自己,表達了某種厭倦的情緒和恬淡的情懷。

蘇軾《瑞鷓鴣》寫西湖春景調侃縣令只思睡,何以有千古瀟灑放浪心

我們說蘇軾於杭州通判任上時光,可以用瀟灑形容,那不拘小節的胸襟,那放浪的風情,時時得以體現,詞中"獨求僧榻寄須臾″據說一個老和尚就說過在年輕時曾見到蘇軾西湖岸上一片竹林裡,蘇軾借了一把和尚躺椅,脫下袍子和小褂,光著腳Y睡著了。這才是他傾心的境界呀。

蘇軾《瑞鷓鴣》寫西湖春景調侃縣令只思睡,何以有千古瀟灑放浪心

好了,關於蘇軾和他的《瑞鷓鴣》的故事我們就寫到這裡,歡迎大家關注我們,發現歷史,每天有更新,謝謝大家,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