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瑞鹧鸪》写西湖春景调侃县令只思睡,何以有千古潇洒放浪心

苏轼走到哪里总是率性随意,想说就说,想做就做,总是能心性任自然,悠然戏南山。而在这些看似随意间,无论做了什么,写了什么,总能让人有一种快意,美感,你说这算不算是一种天赋呢?

他总喜欢拿一片真心与人们,过一种真诚而又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不太守来了,他人虽站在那里迎接,心里却很不乐意,他在想什么呢?

苏轼《瑞鹧鸪》写西湖春景调侃县令只思睡,何以有千古潇洒放浪心

瑞鹧鸪

城头月落尚啼乌。朱舰红船早满湖。鼓吹未容迎五马,水云先已漾双凫。

映山黄帽螭头舫,夹岸青烟鹊尾炉。老病逢春只思睡,独求僧榻寄须臾。

这首词写于1073年三月,在寒食节的清晨苏轼同杭州的大小官员们一起游西湖,迎接太守到来,这首词就是记录当时的情景,所见所想。

苏轼《瑞鹧鸪》写西湖春景调侃县令只思睡,何以有千古潇洒放浪心

这天天还没有大亮,昨夜乌鸦还在啼叫着,而在西湖水面上,官船早已满湖都是,大小官员们在静候新任太守的到来。那些礼仪乐队还沒有列好队伍来迎接太守的时候,两县令的船只就已从远处的水面上早早驶来了。

青山的倒影映在湖中,摇曳生姿,山青水绿,水波荡漾,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远处用篙撑船的年轻人驾驶着龙船驶来了,而岸上一缕缕青烟缭绕,那是从有柄的香炉里升腾起来的,人们也被召集来迎接新任太守的到来。这是一个多么晴朗的春日呀,而年老多病的我却只想真正地睡一觉,早早就得起来,感觉如此困乏,但愿能有一个僧榻,让我美莫地睡上一会儿。

苏轼《瑞鹧鸪》写西湖春景调侃县令只思睡,何以有千古潇洒放浪心

城头月落尚啼乌”借用唐诗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写出了黎明前,自己从杭州城内出发写起,月落暗示了西湖的方位。“朱舰红船早满湖。”意思是大大小小的游船早已满湖都是。正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人们早早就来了,谁也怕落下自己的那份殷勤之意,太守要来了,人们唯恐落后,或许也可能是上头要求的吧。三、四句意思是说还未安排用乐曲来迎接太守,而水天一色的湖面先已荡漾起两位县令的游船。两句一虚一实,说明“太守未来,两县令先在”。而“双凫”既是用典,也是比喻,用来指兴致极高的两位县令,显然也带有调侃的意味。

苏轼《瑞鹧鸪》写西湖春景调侃县令只思睡,何以有千古潇洒放浪心

映山黄帽螭头舫,夹岸青烟鹊尾炉。”展现了西湖湖上、岸边的画面。这既是西湖景,又是风俗画,给人以清新之感。山清水秀,苏轼写出大好的春色,可春色如此,自己却对人们迎太守的场面不感兴趣,此处似是自然之景与人情的对比,让我们体会苏轼的好恶。而篇末二句则是回笔在写苏轼自己,表达了某种厌倦的情绪和恬淡的情怀。

苏轼《瑞鹧鸪》写西湖春景调侃县令只思睡,何以有千古潇洒放浪心

我们说苏轼于杭州通判任上时光,可以用潇洒形容,那不拘小节的胸襟,那放浪的风情,时时得以体现,词中"独求僧榻寄须臾″据说一个老和尚就说过在年轻时曾见到苏轼西湖岸上一片竹林里,苏轼借了一把和尚躺椅,脱下袍子和小褂,光着脚Y睡着了。这才是他倾心的境界呀。

苏轼《瑞鹧鸪》写西湖春景调侃县令只思睡,何以有千古潇洒放浪心

好了,关于苏轼和他的《瑞鹧鸪》的故事我们就写到这里,欢迎大家关注我们,发现历史,每天有更新,谢谢大家,再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