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傳統文化也要與時偕行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我們要健康,不要病態;要開放,不要封閉;要與時偕行,不要復古守舊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如今已經蔚成風尚,各地不斷湧現各類“書院”、書館等新興的文化機構,各類弘揚傳統文化的展覽展示不斷舉辦,讓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開花結果。

在紅紅火火的態勢之下,我認為有一些現象也值得探討。

首先,不少機構借弘揚傳統文化之名,進行弄虛作假,牟取不當利益。比如,假社團冒用學會、協會名義招搖撞騙,在書法、繪畫、國學、工藝美術等傳統文化領域尤其普遍,各類“李鬼”仿製出似是而非的書法、美術“協會”屢屢出現,一個比一個來頭大,打監管的擦邊球。再比如,現在未經合法批准的“書院”“學堂”橫行,甚至開起了“年會”,每年一堆“山長”雲集,長衫和西裝齊飛,雲髻和長髯共舞,十分滑稽。再比如,還有不少偽大師更喜歡打著“國學”的名義掩人耳目,或在企業家群裡搞研修,憑藉斷章取義的粗淺理解和驚人的口才,胡亂詮釋國學理念。這些“機構”和“大師”,一方面傳播的內容良莠不齊泥沙俱下,一方面也成為監管的盲區。

其次是形式化傾向明顯。傳統文化是歷史的產物,彼時的文化與彼時的實踐、彼時的生活結合在一起。有些“書院”“學堂”遠離現實,讓小朋友們穿上古代的服裝,你穿唐裝,我就穿漢服;你以漢唐為榜樣,我就複製屈原時代的峨冠博帶。在舞臺上,為了表演的需要,重現古代服裝無可非議。但在日常學習的過程中,如此“忠實”地復古,不能不說是過於形式化。還有的“國學機構”,搞閉關苦學,把人們集中到某個地方,茹素、背經……損害的不僅僅是身體,更是心靈的健康。

再次是內容上的照搬照抄。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上積累的經典,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精神財富。但並不是說這些經典就詮釋了經典誕生後的所有社會現象,解決了經典誕生後的所有社會問題,也不意味著這些經典的所有內容都是永遠正確的。可是有些“讀經學堂”,填鴨式教育、囫圇吞棗式背誦,要求背誦的經書數量超出了正常的範圍,甚至超過了專業工作者。這樣加大小朋友們的學習負擔,肯定會對小朋友的成長產生極大的干擾。

習近平總書記曾對兒童寄語:“美好的生活屬於你們,美麗的中國夢屬於你們。”弘揚傳統文化,離不開美好和美麗。我們如今弘揚傳統文化更要“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我們要健康,不要病態;要開放,不要封閉;要與時偕行,不要復古守舊。可以說,弘揚傳統文化是要豐富當代人的精神生活,要成為當代人幸福生活的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