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南民居之鄉寧石鼻—黃河渡口的那些往事

晉南民居之鄉寧石鼻—黃河渡口的那些往事

中秋過後的第二天,一家三口經過長途跋涉,沿黃河灘朔北而上三十里,探訪了一處黃河邊上的地主莊園,便是清代的杜氏宅院。

早上六點鐘便出發,天空十分暗淡,些許飄著一些小雨,車到侯馬,雨勢變大;過新絳,到稷山口上高速,直達河津東口下,這時的雨已然很小,幾乎要停了。鑑於老婆還沒見過黃河,我提議到禹門口下車看看。

李白詩云:黃河西來決崑崙,咆哮萬里觸龍門。黃河從壺口順流南下,一路懸崖峭壁,萬馬奔騰,到達禹門口的時候,地勢忽然平坦,河面也突然變寬,而在這緊湊的瓶頸處,兩岸山體矗立,形似兩扇大門,即是古人所說的“龍門”。據說鯉魚到此逆流跳躍,如能成功便幻化為龍了。舊社會河津和韓城的兩邊,皆建造有氣勢宏偉的東、西大禹廟,引以為一方名勝,抗戰期間遭受破壞,建國以後全部予以拆除,被一座鋼筋大橋所取代。如今的禹廟,只能從一張新絳絳垣中學師生郊遊的照片中一窺端倪。

晉南民居之鄉寧石鼻—黃河渡口的那些往事

新絳縣絳垣中學師生抗戰前郊遊所拍攝東、西大禹廟

由於下雨的原因,我們看到了平時看不到的壯美景色:黃河兩岸的山巒連嶂,雲霧連連,若隱若現,有如仙境。禹門口的黃河咆哮著從山谷中間竄出來,雷聲陣陣,在橋墩處打出巨大的一個個漩渦,讓人心驚膽戰。清風徐來,在秋日的早晨打在臉上,裹在身上,有一種說不出的心曠神怡。

晉南民居之鄉寧石鼻—黃河渡口的那些往事

黃河禹門口激流浪卷

在禹門口作短暫的停留後,我們即沿著黃河邊的山路,開始了河灘之旅。車裡石佔明的山西民歌在耳畔環繞,高亢的嗓音就著黃河的濤聲,猶如看見了河對岸陝北圪樑上的羊群和窯洞裡的花棉襖。兩岸山體雲霧纏繞,有時候竟近在眼前,讓人想起“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詩句;黃河水時而平緩,時而激盪,其聲如雷,貫徹耳邊。前幾年去克難坡,在望河亭上看到一幅對聯,其引經據典,揉和時局,豪情奔放,氣勢雄邁,用來描寫黃河真是再恰當不過了:

裘帶偶登臨,看黃流澎湃,直下龍門,走石揚波,淘不盡千古英雄人物;

風雲莽遼闊,正胡馬縱橫,欲窺壺口,抽刀斷水,誓收復萬里破碎河山。

閻錫山題,民國三十一年十月二十九日。

此時正是1942年,山西抗戰如火如荼的階段。閻錫山當時仿效延安,在吉縣的偏遠山村南村坡建造了數千孔窯洞、可容數萬人居住的山中之城—克難坡,將其作為第二戰區司令部所在,提倡自力更生,以應付時艱。這副對聯切入黃河為題,確曾起到過激勵人心的作用。黃河邊上,的確演繹過數千年的歷史故事,淘瀝過幾許千古人物!

晉南民居之鄉寧石鼻—黃河渡口的那些往事

第二戰區司令部-克難坡舊影,歇山頂建築為閻錫山之洪爐臺(圖片來自“隻言片語”博客)

晉南民居之鄉寧石鼻—黃河渡口的那些往事

黃河峽谷氣勢磅礴

自古以來秦晉聯繫密切,在黃河邊上留下了無數個渡口。一路上,經過的船窩、幹澤坡、石鼻、師家灘等等,都是曾經繁榮一時的渡口。尤其以師家灘最為出名。這個渡口原名屍家灘,意寓其河流之險,事故頻發,後有師家遷來,變成了現在的名字。黃河上千帆競發,商旅往來,全年不息,日復一年,這些渡口在繁榮了商業經濟的同時,也造就了一批擁有巨大經濟實力的富商豪賈。這次去的杜家莊園,其主人杜家便是在數百年的渡口商業中,脫穎而出的一支家族勢力。

晉南民居之鄉寧石鼻—黃河渡口的那些往事

師家灘附近的擺渡船,遠處群山連綿,構成一幅美妙的圖景

清康熙三十四年平陽府大地震後,杜家的先祖就從洪洞大槐樹遷到黃河邊居住。石鼻和師家灘是有名的大碼頭,靠山吃山(煤礦)、靠水吃水(黃河水運),到了清道光年間,杜家的先祖杜明清在附近開了一座小煤窯,靠著黃河的船運下行到韓城,而經騾馬的馱運,送到西安的煤棧賣出,發了大財。在幾代的經營中,杜家的財力愈發雄厚,在黃河灘邊連續蓋了四座精美的宅院,大量收買鄉寧縣城以西的土地,成了鄉寧縣有名的大財主。除了經營土地之外,杜家還在黃河西邊的關中一帶有很多的店鋪和生意。杜家在黃河運輸上也有很大的實力,杜家曾造一艘大船,因為九曲十八彎的黃河上沒有超過它的,便自號“蓋河灣”,懸匾於其船上,沿途暢通無阻,無人敢惹。

“煤老闆”這個稱號對山西人來說並不陌生。其實也可以這麼說,杜家在清代,已是人所共知的“煤老闆”了,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從道光年間開始,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多年間傳了五代。第五代傳人名字叫做杜炳,1896年生,一直到1967年才死,活了71歲。村中許多上了年紀的人都見過、記得杜炳,所以他的故事也最多。由於從小生活在富豪之家,養成了其浪蕩不羈的性格。據說有一次其到陝西華山腳下催賬,突然對一家涼粉擔子產生了興趣,紅紅的辣椒、黃黃的芥末、白生生的粉皮,引起了杜炳的食慾,三下兩下接連扒拉了三碗,身上有說不出的舒服。回來後,有一天想起華山腳下的涼粉,不由垂涎三尺,請來了專門的廚師進行製作,卻怎麼也嘗不出當時的感覺,杜炳靈機一動,花錢叫人裝扮成一個小販,擔著涼粉擔子沿街叫賣,他自己坐在涼粉擔子面前,一面吃,一面體會在華山腳下吃涼粉的感覺,這才心滿意足。

除此之外,杜炳由於常年吸食鴉片洋菸,身體變得骨瘦如柴,精神萎靡。據說杜炳剛生下來的時候啼哭不止,算命先生經過卜算後對孩子父親說:“這孩子哭聲不同常人,定是個敗家子,你家光景日後怕是要敗在他手裡了!”杜家在杜炳經營期間,曾經和鄉寧縣紳士王宣等人,合資在附近不遠的井子灘開辦了礦務公司,利用現代化的設備,挖掘黃河東岸的煤炭,但由於經營不善,最後也都賠掉了。由於身上的這些惡習,幾十年中,他賣掉了杜家大片土地和店鋪,到解放前夕,杜炳只剩下一座自己的院子,別無其他了。杜家的衰敗,和社會動盪也有著很大的關係。舊社會戰亂頻仍、土匪橫行,打家劫舍的事情經常發生,再加上1936年紅軍東征打擊土豪,1937年日寇侵華,抗戰期間二戰區“兵農合一”政策,都使得杜家的產業遭受到巨大的衝擊。文化大革命中,杜炳作為舊社會的大地主,在批鬥遊街的過程中,一腳閃失,從丈餘高的黃河畔跌入了黃河灘中,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杜家的四座宅院,全部分給了貧下中農,經過幾十年的破壞,已經殘缺不全了。

秋日的一天中午,我們伴著淅淅瀝瀝的小雨,順著坡道下到了這片有著崎嶇小道、大約只有七八戶人家的山村。傳說中的杜家莊園逐漸清晰地展現在我們眼前。細雨中,由於年代久遠,宅院的牆體呈現出了令人欣喜的土黃色,高大防火山牆、精緻的圓形、六邊形花窗,裝飾著漂亮幾何圖案的一溜子花牆,以及門楣、照壁上的精緻磚雕,無一不顯示出這個家族曾經擁有的巨大經濟實力,以及嘉、道年間晉南地區高超的建築工藝水平。這些宅院,靜靜地矗立在高低落落的黃河灘上,隨意地聽著不遠處喧鬧的濤聲。殘破的建築歷經了兩個多世紀的風雨,見證了幾許的商業傳奇。她也曾經驕傲地在黃河岸邊,昂首挺姿,檢閱著黃河中流經的船隻,接受著商人們“嘖嘖”的稱讚聲。而如今,洗盡鉛華,這些宅院更顯示出一種油然而生的滄桑感來,讓人不自覺地陷入對歷史的沉思之中。不禁想起看過的一篇趙城人、辛亥元老張瑞璣寫的一篇《誰園記》中的幾句來:“……昔李記洛陽名園一十九,週記吳興園林三十五,當時已半易其姓,今則並遺址沒矣……今年四十有二,再十八年則六十,再十年則七十矣,野人(作者自稱)必死……再傳而及吾子孫,又及吾子孫之子,安可保也?……況至於子孫,子孫已非我矣,子孫之賢否不可知……不待百年,則地必荒,牆必圯,亭臺花木必傾折枯死,野人亦魂魄遊蕩不復從而護之,將並園而無矣……故名之曰誰園”。張先生講出了滄海桑田、世事變幻的道理,故把園子命名為“誰園”。此誠真言。如今再看杜家莊園,真如張先生所言之“地必荒,牆必圯,亭可花木必傾折枯死”了,而今日居住者,也已經雖然還姓杜,卻並非原來的杜家矣。

杜家第一宅院,建造於道光年間。雕刻十分精美。一門邊放置石雕拴馬樁一個,殘破不堪,門楣上磚雕柺子龍、博古圖案,磚雕匾額內楷書“山明水秀”四字;二門前面照壁原花板上雕刻“松鼠吃葡萄”,晉南土語“鼠”念“FU”,寓意福,葡萄多子,因此寓意“多子多福”,可惜前幾年為竊賊所撬綹;照壁前擺放巨型旗杆底座兩個,舊社會應該是插了木製的旗杆的,象徵著身份和地位,據說祖上當了官,考取了舉人的才有資格豎旗杆的,杜家為豪富之家,應該有過捐官之類的舉動,否則在等級嚴重的封建社會,是不會被允許的。二門碩大,屋頂門樓已經被破壞。惟門樓兩壁兩幅磚雕影壁,壁心圖案分別為“東、西禹門圖”,間以梅、竹圖案,破壞嚴重,所以才沒有入了盜賊的法眼。杜家以煤炭水運發家,其先祖常年來往於黃河中,對其商業水運安全的巨大渴望使其加深了對黃河之神--大禹的信仰,這也是其他地方沒有這樣的圖案的原因。外立面牆體上有一個巨大的炮彈坑,據老鄉介紹,是1939年日寇沿禹門口朔河北上與閻錫山的晉軍打了一仗,河對面中央軍的炮彈穿越黃河擊打所致。一院的院落東西狹長,南北為窯洞式建築,北部5孔,頂部花牆繁複精美,南部3孔。東西曾有坡頂式的廂房,均遭到了損壞。院子內雜草叢生,花開正妍。

晉南民居之鄉寧石鼻—黃河渡口的那些往事

匆忙繪製的石鼻村杜家莊園的地形圖

晉南民居之鄉寧石鼻—黃河渡口的那些往事

一院外景,這個院建設於道光年間,氣勢最好,地勢最高,建築也最為精美。

晉南民居之鄉寧石鼻—黃河渡口的那些往事

院子裡雜草叢生,不甘寂寞的樹木,透過了花窗,急於想看看外面的世界

晉南民居之鄉寧石鼻—黃河渡口的那些往事

院子裡的花牆

晉南民居之鄉寧石鼻—黃河渡口的那些往事

杜家的旗杆石

晉南民居之鄉寧石鼻—黃河渡口的那些往事

二門的屋頂已經破敗

晉南民居之鄉寧石鼻—黃河渡口的那些往事

兩邊的禹門圖影壁

晉南民居之鄉寧石鼻—黃河渡口的那些往事

二門內照壁

晉南民居之鄉寧石鼻—黃河渡口的那些往事

北部窯洞房屋的花牆

二院在緊挨在一院之西,門樓損壞,東西南廂房拆除,惟剩下北部有窯洞3孔。應比一院建造稍遲。

晉南民居之鄉寧石鼻—黃河渡口的那些往事

從高處看二院

晉南民居之鄉寧石鼻—黃河渡口的那些往事

從西面看二院

晉南民居之鄉寧石鼻—黃河渡口的那些往事

從四院處看一院和二院

三院在一院之南側,亦是窯洞式建築,不過有二層,二層應該是屋頂式樣的建築,可以順樓梯向上,已經損壞。大門朝南,已經破壞。三院的地基用石頭壘的極高,遠遠望去彷彿空中樓閣,極為壯觀。

晉南民居之鄉寧石鼻—黃河渡口的那些往事

三院的地基十分高,有空中樓閣的感覺

晉南民居之鄉寧石鼻—黃河渡口的那些往事

三院的門開在南方

晉南民居之鄉寧石鼻—黃河渡口的那些往事

三院的主人,也姓杜,杜炳是其叔父輩

四院在一院的西北方,亦是窯洞式的建築,需要下一段坡道,大門朝向西邊,面向黃河,實際上距離也就是20米左右,有一條小石道可以通向河灘。這座宅院的地理位置極佳,出門即可遙望河灘,實在是心曠神怡的了。宅院的一門大部分為磚雕,圖案精巧繁複,可與一院媲美。圓形門上方花板為“松樹吃葡萄”,上部磚雕仿垂花門樓花板卷草紋間獅子、鹿等吉祥圖案,匾額為“凝瑞氣”三字,門側石雕對聯一副:

河水南流榮光潤屋;秦山西望爽氣宜人。

當真是極貼切的。

二門已經遭到破壞,院內東西南廂房俱毀,北方5孔窯洞尚存。

這座宅院便是杜炳的宅院了。可以想見當年,茶餘飯後,順石板路而下,遙望黃河,千里商船萬里帆影,一路向南直下長安,該是何等的一副景象。杜炳浪蕩一世,生在黃河近畔,葬於黃河之中,也算死得其所了。

晉南民居之鄉寧石鼻—黃河渡口的那些往事

杜家莊園所處位置極好,出門即是黃河美景

晉南民居之鄉寧石鼻—黃河渡口的那些往事

四院外景

晉南民居之鄉寧石鼻—黃河渡口的那些往事

四院的一門

晉南民居之鄉寧石鼻—黃河渡口的那些往事

四院二門及內部景色

晉南民居之鄉寧石鼻—黃河渡口的那些往事

四院和黃河灘上的石板路,十分溼滑

晉南民居之鄉寧石鼻—黃河渡口的那些往事

大河東去,淘不盡千古風流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