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大儒王守仁——一個人徹底的改變,一定始於內心的改變

心學大儒王守仁——一個人徹底的改變,一定始於內心的改變世間萬物,相生相剋。根本上存在著辯證的關係。而人之所以能駕馭萬物,統帥四洲。不唯有超強之思維,更重要的是有其萬物所沒有的強大內心。縱觀歷史,一個人徹底的改變,一定首先始於其內心的改變。

明正德十三年正月(1518年),王守仁提督南贛汀漳等處軍務,在進剿山賊之前,曾寫信給弟子薛侃而言:“即日已抵龍南,明日入巢,四路兵皆已如期並進,賊有必破之勢。某向在橫水,嘗寄書(楊)仕德(即楊驥)雲:‘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區區剪除鼠竊,何足為異。若諸賢掃蕩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誠大丈夫不世之偉績。”

心學大儒王守仁——一個人徹底的改變,一定始於內心的改變此時,王守仁已過不惑之年,聖人之心具足,而陽明心學已然發展壯大。

山中賊,橫行於世間,違犯國法,戕害百姓,可謂世間的禍害;心中賊,橫行於方寸之間,違背天理,肆虐人情,可謂人心的禍害。

所謂“心中賊”,大致說來,有“名賊”、“利賊”、“權賊”、“色賊”四種。所謂“名賊”,就是好名。這在文人學者身上表現得最為突出。一般讀書人對權力與財貨都能看破,但卻追求三不朽中的“立言”,以致粗製濫造,甚至剽竊抄襲,希圖留名後世。所謂“利賊”,就是好利。這在商人身上表現得最為突出。商人追求利潤,既可利己,又可利人,本是兩便之舉,但若為利而不擇手段,毫無道德底線,就是利慾薰心了。所謂“權賊”,就是好權。這在領導幹部身上表現得最為突出。許多領導幹部既不好色,也不好利,但卻好權。好權,就會想盡一切辦法獲取更大的權力,權力到手之更是以弄權為能事。所謂“色賊”,就是好色。好色之心,眾所難免。凡此種種,莫不是人心之大賊,這些才是人內心最難破之根本。

而陽明先生以為,欲破心中賊,有三種辦法:

一曰:靜坐

陽明所說的靜坐,一方面是因為人心逐物,只在好名、好利、好權、好色上營求,所以想通過靜坐把放失的人心收回來;另一方面,則是想通過靜坐,“將好名、好色、好貨等根逐一搜尋,掃除廓清”。

二曰:事上磨練

陽明之所以提倡事上磨鍊,是因為在靜坐的過程中,有的人隱隱見到光景就認為學有所得,而有的人則產生喜靜厭動的傾向,只求靜坐,忽略世事。所謂事上磨鍊,就是要在待人接物應事的過程中,磨鍊自己的心志,消除好名、好利、好權、好色之心。

三曰:致良知

如果說靜坐是“靜”時用功,事上磨鍊是“動”時用功,還有分於靜與動的話,那致良知就是將靜與動合一,不管是靜是動,只是去致良知,“良知只在聲、色、貨、利上用功,能致得良知精精明明,毫髮無蔽,則聲、色、貨、利之交,無非天則流行矣。”陽明認為,“若諸賢掃蕩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誠大丈夫不世之偉績。”

心學大儒王守仁——一個人徹底的改變,一定始於內心的改變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其實是指改變人的內心是一件比改變江山更難的事。如同王陽明所言: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可見,真正改變自己的內心不是一件轉念即達的一日一時一刻的功夫,需要日復一日,一刻不停的精進修煉,尤如古時銅鏡,不停清洗磨擦,方會亮如鏡,故有心明如鏡之說。修心的最髙境界就是達到'心明如鏡”。也就是陽明心學所追求的'知行合一,明心見性”。

如果你覺得諸事不順,也許你該將眼光投向自己的內心,去檢索心內的陋習,跨越自己的心坎。

學業不成、事業失敗,有人將之歸罪於周圍環境的影響。彷彿只要換個客觀環境,改造了外緣條件,就能水到渠成地走向圓滿的人生。但是,如果問題出在自身,一味挑剔外部環境也於事無補。

心學大儒王守仁——一個人徹底的改變,一定始於內心的改變所以,我們如果想成就一番事業,首先就是要剔除心中的一切惡習,古人所謂“修身養性”誠如是也。世間萬物,唯心永固。只有我們修成強大之內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提高識人斷事的本事,提升看人的眼光,學會分析判斷事情的本質,就是破掉心中之賊的關鍵。讓“境隨心轉”,不要為外界左右自己的情緒。如此,“則勝人者力,自勝者強”,當如是也!!

➕關注軒轅--非同一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