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口:熊岳周邊八旗概述:康熙年間,遼寧設兩名副都統駐防!

營口:熊嶽周邊八旗概述:康熙年間,遼寧設兩名副都統駐防!

清代遼寧屬盛京將軍所轄地區,是清皇室的祖陵所在之處,也是滿族的故鄉,被清朝統治者視為“根本之地”和可靠的後方。因而屯兵甚重,兵額一般在400左右,多時達到6000~7000名。

清代八旗駐防的最高單位設將軍統領,次一級為副都統,盛京所設的兩名副都統中,一名設在錦州,還有一名就設控熊嶽(設於雍正五年,1727年),可見熊嶽在軍事上的重要性。

盛京將軍所轄各八旗駐防點,都是“三藩”被平定以後,於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前後開始充實的,是年從京師調八旗兵1000名來此駐防。

熊嶽駐防的兵額,自康熙以後屢有增減,據雍正末年的統計,額兵數為滿洲兵377名,席北(即錫伯兵)125名,蒙古兵58名,巴爾虎兵54名,漢軍兵11名,共654名。

清代熊嶽也像關外各地一樣,旗人的構成非常複雜,大言之,有如上述八旗駐防兵丁,有到盛京任職後留居此地的八旗官員後代,有“三藩”平定後發遣回遼東的耿仲明、尚可喜屬下官兵,嘉慶朝以後又有一批在京難以謀生的窮困宗室,但數量更多的,還是內務府官莊上的莊頭與莊丁。

內務府是清代特設的專管皇室事務的機構,由內務府在北京附近與盛京一帶設立的皇莊,是皇室的私有土地,據光緒朝《大清會典)所載,盛京皇莊六十有四,分佈於盛京、興京、牛莊、金州、蓋州、遼陽、熊嶽、岫巖、廣寧、鐵嶺、風凰城等處,每莊各設莊頭一人。

早期是由莊頭督率莊丁從事生產,後期則主要由莊頭向莊丁徵收銀物。莊頭的來源,大多是帶地投充的漢人,莊丁則比較複雜,既有莊頭的親族子弟,也有戰俘和發遣犯人家屬,但還是以“無罪入莊之丁”佔大多數:“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自都京會計司領來各莊上舊有陳丁,均系無罪入莊之丁”。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女學者定宜莊曾經來熊嶽實地調查,她採訪了不少當時的老人。

至於熊嶽駐防營的分佈,據定宜莊採訪當時歸州藍旗村支部書記關文新的回憶如下:當時八旗都過來了,正紅旗在北邊,現在就叫正紅旗村,再下來是鑲紅旗,在正紅旗南邊,現在就叫鑲紅旗村,鑲紅旗離這兒三華里,正紅旗離這兒十華里。

歸州鎮就佔一個旗,就是鑲藍旗。九壟地佔三個,東邊有正黃旗,河北號房叫鑲白旗,河北號房歸熊嶽鎮,現在叫東紅海,西紅海,再早叫鑲白旗。正白旗也在熊嶽鎮的溫泉,正藍旗就是現在的紅旗公社,叫藍旗村,也叫藍東、藍西現在滿族居住最多的就是藍東、藍西。北邊有個小營子,可能就是軍營。在九壟地還有大營,滿族人不太多,邊有馬場地,就是兵營放馬的地方。

當地人說:“八四年搞民族鄉,建滿族鎮;少數民族有優惠條件了,民族地區可以生兩胎,要是滿族漢族待遇一樣改不改也就無所調了,已經分不出來了,不過還是知道自己是滿族。”

至於滿族與漢族區別的標誌,其一是靠回憶自己的母親、祖母是大腳還是小腳,因為清代漢族婦女有纏足的習俗而旗人沒有。其二是“滿族人小腳趾蓋是雙的,只要不串血(即混血之意)就是雙的”。按後一種說法普遍流傳於南北各地的滿族聚居區,定宜莊在北京、浙江甚至福建都聽到過同樣說法,不知有何根據。

清代東北旗人與京師旗人最大的不同

,在於他們始終沒有脫離土地,沒有脫離生產勞動,而不像京師和各省駐防旗人那樣完全依朝廷的體館為生。共同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使他們很快就與周圍的漢族農民融為一體,辛亥革命之後旗餉停發,對於關內旗人是非常沉重的打擊,不啻于于繼絕了生計,但對東北旗人卻影響甚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