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天连办两场听证会,你漏掉的重点在这里!

美国众议院在本周举行了两场听证会,分别由金融服务委员会和农业委员会举办,议题分别涉及央行数字货币和加密货币监管,均是重磅议题。在两场听证会上,美国众议会议员、政府机构的官员、社会各界代表针对加密货币议题展开热烈讨论,期间不乏观点的碰撞。不得不承认,各方在对待加密货币问题的态度上越来越认真。从某些官员的发言中,似乎也可以读出监管迟迟未能出台的原因:有人不监管,有人还不知道怎监管。

美联储主席:美联储不发币,也不监管

金融服务委员会举办的听证会题为“货币的未来:加密货币”,包括美联储主席Jerome Powell在内的参会人士主要讨论的是数字货币及其底层技术区块链技术在中央银行的应用,包括中央银行要不要发行央行数字货币(CBDC)问题。

美联储主席Jerome Powell在会上的观点可以基本代表美国央行对加密货币的看法。他表示,美联储并未关注发行数字货币,并说:

加密货币不是货币。货币应该有支付和储值两种能力。加密货币很少被用来支付,至于储值,价格波动这么大,也没看出能它储值。

关于投资者和消费者权益保护,Powell认为,加密市场还没有大到可以威胁金融稳定的程度,美联储也不会监管加密货币,那属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管辖权。此前,SEC已经明确表示过,比特币和以太坊不是证券,但是其他的ICO仍然有可能被定义为证券。

听证会上,另一位参会人员R Street Institute高级主管人员Alex J. Pollock同样表达了对美联储发行央行数字货币的负面观点,认为央行发行数字货币是近期最糟糕的金融理念之一。他认为,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只会让银行的规模和权利更大,如果美联储发行CBDC,美联储就会成为美国经济和金融体系中独断的信贷分配者,信贷分配会不可避免的被高度政治化,风险会直接存在于中央银行。

国会议员Brad Sherman也一如既往对加密货币充满敌意。此前3月份的听证会上,他就表示数字货币是一种骗局。这次听证会上,他直言,应该禁止美国人购买或挖掘加密货币。

Heritage基金会数据分析中心主任Norbert J. Michel则为加密货币辩护,他认为,不能因为加密货币被犯罪分子使用,就应被判为非法,飞机、电脑和汽车都被犯罪分子使用,但不能禁止飞机、电脑或汽车。他还指出,资本利得税是央行采用加密货币最大的障碍,因为获利和损失都很难追踪。

CFTC首席创新官:监管必要,但不可操之过急

农业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题为“加密货币:数字时代对新资产的监督” 。美国商品期货贸易委员会(CFTC)之前曾经和SEC联合举行听证会,探讨针对加密货币、尤其是ICO的监管规则。CFTC是该听证会参会主角之一,现任、前任CFTC官员均发表讲话。

CFTC的首席创新官Daniel Gorfine表示,CFTC通常并不直接参与商品市场的交易监管,但是会监管衍生品,例如期货。他还表示,CFTC并不想过分干预而限制了该领域的创新,匆忙下达的监管只会错失重点,造成不良后果。这似乎是对民众认为CFTC迟迟不能做出明确监管规定的抱怨给出解释。他还说,CFTC将寻求增加资源,以便得当地监管数字货币领域,预计投入2.81亿美元。

此外,前CFTC主席Gary Gensler对新技术表示乐观:

虽然还有许多技术和商业挑战需要克服,但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并希望看到这项新技术取得成功。它可以降低成本和风险,以及金融体系中的经济租金。

与会的还有一些民间机构代表。硅谷顶级风险投资公司AndreessenHorowitz近日发起了高达三亿美元的区块链基金,执行合伙人Scott Kuporr在此次听证会上发言说,

其实比特币是执法者的好朋友,因为如果使用智能工具来分析区块链上的交易,看似匿名的交易全都可以被追查到。

区块链公司Clovyr首席执行官Amber Baldet认为,委员会可以采取更加主动的行动,支持区块链成为全球化的基础设施,就向美国曾经把互联网推广到全世界一样。她认为,加密货币可以成为陷入困境的人们的桥梁。Baldet是区块链技术的忠实支持者,曾经负责摩根大通区块链项目Quorum的产品开发和战略,后从摩根大通辞职,创立Clovyr。

听证会不断,加密货币监管可期

听证会是源于英美,是一种把司法审判的模式引入行政和立法程序的制度。听证会模拟司法审判,由意见相反的双方互相辩论,其结果通常对最后的处理有拘束力。

2018年来,对加密货币领域的监管立法呼声渐高,美国国会、众议院、参议院也多次举行听证会,主办部门包括银行业委员会、 拨款委员会、 国土安全部等等。美国政府不断召开听证会的目的是聆听各方意见,以期制定尽可能公允的法律规则,听证会上不乏观点的碰撞,也有难得的共识。监管终将落地,是市场的一致观点。市场为之紧张,也可能是币市近期一直不温不火的原因。最终的监管落地,是“重槌”,还是“轻拍”,仍不能下论断。

(更多精彩股票资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