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介文官,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挺身而出,力挫強敵,一戰封神!

讀過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大多數成名武將,都是身經百戰,在刀光劍影中出生入死,建功無數,最終才成為帝國重器,名揚千古。然而卻有極少數特別的存在,他們只因為一場戰爭,揚威天下。如西漢的陳湯,奇襲匈奴,射殺了匈奴首領郅支單于,並且發出了“明犯強漢者 ,雖遠必誅”的時代強音,千古流傳;又如明朝的于謙,指揮北京保衛戰,擊退瓦剌大軍,使明朝得以延續,更是奠定了大明的風骨。

今天無痕要說的這位一戰封神的名將出自南宋,他以文官身份,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挺身而出,肩負起武將的職責,沉著、機智地指揮戰鬥,以弱擊強,挫敗了金人有史以來最猛烈的入侵,贏得一場決定性戰役——采石之役,挽救南宋王朝於大廈將傾之間,他就是南宋名將虞允文。

他一介文官,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挺身而出,力挫強敵,一戰封神!

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帝完顏亮徵女真、契丹、奚三部二十四萬壯丁,另又強徵漢族壯丁,番漢合編為三十二軍,另徵水手三萬,集六十萬之眾,兵分四路,以雷霆萬鈞之勢入侵南宋。備戰不足的南宋軍隊節節失利,加之負責淮西防務的王權臨陣退縮,畏懼不前,完顏亮一路長驅直入,直抵長江北岸,欲從採石渡江而過。一旦長江天險失守,南宋朝廷就危在旦夕。當時採石的宋軍群龍無首,前任司令官被解職,新任司令官還未到任,如同一盤散沙。這種情況下,虞允文以參謀軍事的身份被派往採石犒師,安撫軍隊。

他一介文官,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挺身而出,力挫強敵,一戰封神!

虞允文到了採石後,發現完顏亮在江北已經集結四十萬大軍,隨時可能渡江,而採石只有一萬多守軍,多數是一路潰逃的殘兵敗將,鬥志全無。形勢千鈞一髮,虞允文當機立斷,挑起軍事指揮重任,有人提醒他“公受命犒師,不受命督戰”,勸他別越權行事。事實上宋高宗趙構並沒有給虞允文什麼權利,犒勞而不是督軍,一個走過場不承擔什麼責任的活。但是虞允文明白,採石一旦失守,長江天險將不復存在,金國騎兵一旦過江,便會如入無人之境,大宋危矣!虞允文怒斥道:“危及社稷,吾將安避!”就立刻召集宋軍將士,向當時軍心散漫的士兵演說:“若金軍成功渡江,你們又能逃往哪裡?現在我軍控制著大江,若憑藉長江天險,為何不能於死裡求生?何況朝廷養兵三十年,為什麼諸位不能與敵血戰以報效國家?”這番愛國演說成功把士兵團結起來,並大大振奮了軍心。他臨時召集了張振、王琪、時俊、戴皋、盛新等將,把散處沿江各處無所統轄的軍隊迅速統合起來進行佈署和防禦。七聚八攏,有一萬八千餘人。

他一介文官,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挺身而出,力挫強敵,一戰封神!

為了挫敗金人渡江,虞允文精心佈置縱深防禦。把水師分為五隊,一隊駐守中流,兩隊分駐左、右兩側,另兩隊船則埋伏於小港內,作為機動部隊,騎兵、步兵列陣於江岸。金兵渡江開始後,數百艘船衝向南岸,虞允文親自督戰,南宋水師層層阻擊,憑藉艦船性能上的優勢,犁沉金人船隻無數。不過,仍有七十餘艘敵船突破封鎖,登陸南岸,在此危急關頭,虞允文馳入陣中,勉勵將士,終於轉危為安,把敵人趕入江中。為迷惑金人,虞允文廣佈疑兵,製造主力來援之假象,此時金人渡江之船隻損失過半,無力再戰,遂調轉船頭逃去。完顏亮從採石渡江之計劃,至此完全破產。

他一介文官,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挺身而出,力挫強敵,一戰封神!

這就是宋金戰爭的轉折一戰——採石大捷。虞允文以自己的大智大勇,臨危不亂,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挺身而出,力挽狂瀾於即倒,又一次使風雨飄搖的宋王朝轉危為安,又一次拯救了漢人文明,無愧於民族英雄的殊榮。這場戰役的勝利,間接導致金國軍隊內訌,金帝完顏亮被殺,南侵戛然而止。當採石大捷消息傳來,老將劉錡對膽識俱優的虞允文大加讚賞,稱讚道:“朝廷養兵三十年,大功乃出書生手。”

他一介文官,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挺身而出,力挫強敵,一戰封神!

虞允文一戰成名,在朝野上下獲得極高聲譽。虞允文被委任為川陝宣諭使,與大將吳玠一度收復了陝西六郡。後虞允文被召回臨安,任參知政事兼知樞密院事。吳玠死後,虞允文再度接替他出任四川宣撫使兼知樞密院事,乾道八年(1172年)改任為左丞相兼樞密使,但他隨即要求鎮撫四川,以圖光復大業。1174年虞允文積勞成疾逝世。

憑此扭轉乾坤一役,虞允文成功登上我國古代名將之列,在中國軍事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就連我國開過領袖毛澤東讀到這段歷史時,也發出“偉哉虞公,千古一人”的感慨,毫不吝嗇的送上讚美之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