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氏家谱(三)静海于氏介绍及会川《于氏族谱》欣赏

静海于氏“……山东文登县大水波望族也,自前明永乐二年迁徙静海占辛口里民籍”(续修家谱缘起载)。于国义与其兄国仁同迁直隶永清信安镇,农耕为生,渐致富发家。明永乐二年(1404)诏郡邑拨户口充畿辅,于国义以“大丈夫何地不可以托业”的气派,留兄国仁占籍永清,而自己带着简单的行李,独自应诏迁来静海,占籍辛口里,仍以农耕为生。由于他善于经营策划,种植丰收,畜牧业兴旺,家境更为富饶,并建有别业,名曰“陶居”。他常常教育子孙以忠厚相勖,以耕读共勉。他说:“子孙虽愚鲁,经书不可不读,能成立则出仕为忠良,不能成立则务农守淳朴,此经久继世之法,子孙共勉之。”

于氏家谱(三)静海于氏介绍及会川《于氏族谱》欣赏

自始迁祖于国义传四世为俊、鉴、铣、杰昆仲,分作伯、仲、叔、季四门。

天津静海《会川于氏家谱》始创于明嘉靖间七世祖于道行,经顺治、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光绪,至1918年增补修订,前后达十余次之多,今存1918年抄本四册,藏于南开大学图书馆。此次修谱是2017年版本续修,一套共计15卷。

于氏家谱(三)静海于氏介绍及会川《于氏族谱》欣赏

现选择并整理其中:新修序言、例言和部分世系,和宗亲分享。

一、序

国家有史,述朝代,记政事,地方有志,明沿革,载土风;家族有谱,考世系,识宗支。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是一个家族的传家宝,是子子孙孙的根系所在,是维系家族和睦的纽带。

我国民族素重血缘、亲缘、乡缘之关系,历时既久,形成强烈之宗族观念,乡土观念,进而融合为国家观念,此我民族之所以具有强大凝聚力,历五千年经久不衰之奥秘所在也。持家谱者,详生没,记葬处,别亲疏,睦宗族。自宋代以来,儒家认为,先祖的嘉言、德、行、不宜听其湮没,家族世系,不可以无考,亲族齿序不可以无稽。持家谱者,家之序也,有如参天大树,论其树冠枝叶如何繁茂而其主干为一;亦如黄河发自青海,东流入海,毋论其沿途注入百千之流而主流仅一条耳。正如谱中所述静海于氏谨支流之末耳,倘或族谱不叙,不惟祖功德无由以彰,窃恐后之子孙支繁派广,世远年湮,而视亲之为途人,以近族为陌路者矣。族谱作为家族之史料,对于研究家族史,乃至整个社会史都是宝贵的原始资料,因而也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族人岂有不重之理乎。

近年来,国泰民安,氏族文化研究盛行,建谱、修谱者比比皆是。吾静海于氏祖籍山东文登县大水泊旺族也,自公元1404年国义公,迁徒静海北阁街,自仲门七世祖文焕公于明嘉靖年间始创修族谱,后世众贤增补续修达十几次,继而形成了民国十九年(一九三零年)之版本,一九九零年和二零零四年的两次续修,皆按此版本复印补续。可称之以史实为准绳,综述始末。以正本清源,取信除疑,清根理枝,寻亲归宗为重点续修出一部贯古今列明世系、决疑补阙,统一祖系,立明辈分,完整清晰的静海于氏大家族新族谱。

吾等曾与祖辈、父辈、族中宗亲多次切磋,推敲谱例,研究体裁,确定吾族谱为十五卷分叙式。

各部分既独成体系,明其一端,又相互印证,合而为一。吾不敢假托以失真,亦不敢借重以矜美,谨以祖宗实际纂辑成册,以昭化序,以传后世而已。

此次家谱的续修是于氏族人智慧、力量与精神的继承和延续,是家风、家魂的砥砺和升华,为追思先人,启迪今生,激励后人,树君子之风,行仁义之举,开万世基业之功效,增纂了:一、"楹联",追远情深,报本思源;二、祖训,始祖谱中抄录;三、族史“三字经”,阅谱者展卷即悉吾族史。

新谱印刷113部,在原于氏族谱存天津南开大学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外,将新谱分送北京清华大学图书馆、天津西青区区档案馆收藏传世。并主送山东文登县大水泊于氏家族祠堂备藏,以互通历代流动动态。

此次续修族谱,辛苦了主、协修等人员,查阅老谱搜集口碑史料,寻脉络,遍访家门,汇众声,不辞辛苦,不计酬资,奔波颠簸,遍访族之耆老,追念先祖,实属不易耳。感谢族人宗亲自愿捐款拾贰万余元,望我于氏后裔将此精神万世万代传承下去,为使我静海于氏兴旺发达提倡勤劳致富,崇尚文化教育,振奋精神团结一致,勤勉奋进,续写我族的锦绣篇章,共创于氏后裔的辉煌未来。然而此次续修族谱,依据老谱详考,其后续修记叙,就所知所闻,详宗族嚼讳,记子孙行名,叙纂大略,逐一录谱。但吾等德薄识浅,狂瞽之见,在所难免,恳求族中长辈和阅谱者增修堪正,敬此拙作。是为序!

伯门二十一世裔福海谨识

二零一七年十二月岁在丁酉仲秋

二、例言

于氏自野王封殖以来,源远流长,其支流派衍、族党遍寰,区静海于氏仅支流之末耳,何以世祖称始祖也?盖有说焉,大传云别子为祖为始迁于其地者言之也,又云继别为宗且为百世不迁之庙,不与五世即迁者比,故以始祖称之也。遵以叙谱正考诸礼而慎审云通谱叙次固按四代延及,而四世分定四门,又系自然昭穆。谱内于每代叙次,即以伯、仲、叔、季为先后,顶格标明伯门、仲门等字样,一展阅即悉某世某门,若而人其世及之大。昭穆厘然不紊矣。谱系图内叙次亦如之。

每代正叙各名次于本名额端,横列系出其,下贯注字某、次号某、次别号某、行几次、官爵次、品行事迹次、生卒月日、享年次、娶某氏,双行并注系出、官爵、品性、事迹次、生卒月日、享年。叙次亦如之,次生男几、名某次、生女几、名某、终葬某地。未考详者阙之。

品性、事迹其十世以上者,世远年湮传闻未确,必考诸神道碑及载辑郡邑各志者,书之高曾以下则择其亲族所共悉,子孙所详谙者,书之毋遗略,毋浮饰,遣略不孝,浮饰更不孝也。凡此所以彰先人之善,亦所以垂示后人也,故不敢以不慎然,必遵盖棺论定之义,凡及世者不书焉。

外氏之族,如娶、配某氏,前已注明,女适某门,系出有应。附注者,则双行并书,以别于正谱。其有贤淑懿行、孝慈节烈以及封赠品秩则正书焉。

凡妖者、殇者、未娶无嗣者,仅注名,本父生男某之下其世及正叙不书焉;他如出家为僧道、为中浈及有故出亡无后者,若无事迹可载其书法亦如之。

族人之散处各境者,必载明某代自某人迁居某村镇者,非置有田庐仅为浮居暂寓者,不书焉;他如宦游而寄籍别郡,迁徙而入籍邻封,俱载明年月日事由,其有官封事迹应署名,仍以祖籍系之,如韩子称昌黎、朱子称新安,率此义也。

凡各代各有失叙无考,以及远迁无踪者,俱另幅详录于后,以备随时随地访问,可俟将来补续焉。

于氏家谱(三)静海于氏介绍及会川《于氏族谱》欣赏

于氏家谱(三)静海于氏介绍及会川《于氏族谱》欣赏

于氏家谱(三)静海于氏介绍及会川《于氏族谱》欣赏

于氏家谱(三)静海于氏介绍及会川《于氏族谱》欣赏

三、世系选

于氏家谱(三)静海于氏介绍及会川《于氏族谱》欣赏

于氏家谱(三)静海于氏介绍及会川《于氏族谱》欣赏

于氏家谱(三)静海于氏介绍及会川《于氏族谱》欣赏

于氏家谱(三)静海于氏介绍及会川《于氏族谱》欣赏

于氏家谱(三)静海于氏介绍及会川《于氏族谱》欣赏

(整理:于振华、于之、于君才,如有错漏敬请谅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