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如何依託數字經濟發展

智慧城市概念自提出以來,已成為全球城市發展的熱點問題。許多國家和城市已經開始規劃智慧城市。同時,國內智慧城市規劃、建設中的數字鴻溝明顯,評估監督不到位,政府角色定位不準確等問題也逐漸凸顯出來。

  隨著智慧城市的快速發展,對於經濟的發展和演進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來,數字經濟的概念開始被更多的提及,對於智慧城市的發展,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在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方面進一步加快了社會治理、城市供給等方面的發展。

  

智慧城市如何依託數字經濟發展

當前國內智慧城市發展

  近年來,我國智慧城市的發展得到了國家政策層面的支持,如廣東、貴州、濟南等城市對智慧城市的發展做出了大膽的嘗試和探索,並在初期取得了重大突破。

  2013年,全國智慧城市試點名單公佈,覆蓋全國大部分省份,智慧城市建設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展開。2014年,青海省還發布了相應的智慧城市發展戰略綱要。國內各省、直轄市紛紛啟動智慧城市建設步伐,主要圍繞政府、交通、醫療、旅遊、物流、教育等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內容展開。到2015年年底,智慧城市建設的理念和方案在全國80%地級以上城市得到了落實,不少縣級城市和部分鄉鎮也開始醞釀本地區的智慧城市規劃與建設。

  我國智慧城市的發展呈現出點、面發展的趨勢。東部大城市經濟基礎較好,功能、規模、結構更具包容性和靈活性。它能更早地捕捉智慧城市建設的相關概念和願景,敏銳地感受到智慧城市作為一種新的城市建設和治理模式對未來城市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的深刻意義。

  智慧城市建設的目標是創造宜居城市生活環境。一個城市社區是由不同的子社區系統組成的,每個子社區的要素、結構不同,各自的目標和要求也不相同。這些規章制度為智慧城市建設的有效發展和持續推進提供了法律依據和制度保障。目前,我國智慧城市建設主要涉及政務、金融、交通、醫療、教育、旅遊、物流、社區治理等領域。

  智慧城市所面臨的"數字鴻溝"

  目前,智慧城市處於不同的城市發展水平,由於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參差不齊以及地方經濟高低等問題,使得智慧城市難以對部分三四線城市有準確的定位和認識,最終導致實施效果很小,城鄉差距也會擴大。

  智慧城市建設應包括項目規劃、融資、建設、運營、監測、評價、反饋等一系列過程。目前,我國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缺乏環節,主要涉及到監測不足、績效評價指標不完善等問題。監測應貫穿智能城市建設的全過程,涉及到項目規劃的民主性、科學性、融資的合法性、透明性、建設過程的規範化、有序性、評價指標的統一性、合理性等。

  在不同的行業中,由於信息技術水平的不均衡,跨行業的信息交流與共享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同時,由於社會結構和市場分割等因素,專業化程度過高,各個領域、各個行業相互獨立,嚴重製約了信息資源的有效整合,難以形成合力構建綜合服務平臺。公共服務與公共需求之間、單個企業與行業內其他企業之間、同一領域主體之間等都沒有有效的統一信息系統。

  智慧城市建設是一項長期複雜的系統工程。群體數字鴻溝影響著智慧城市建設的實踐環節和價值目標。一方面,要在一定的戰略高度綜合考慮和規劃智慧城市建設的宏觀方向,結合各地區的經濟文化水平、居民需求、信息技術基礎和人才儲備,縮小城鄉智慧城市建設的戰略定位差距;同時,各地區也要結合實際情況,積極開發一些面向老年人、文化程度低群體、殘疾人等群體的智能產品和服務,關注和保護弱勢群體的需求和利益。

  為智慧城市的長遠發展,鼓勵企業、技術人員、城市居民等多方利益相關者參與智慧城市建設進程,加快提高自主研發信息技術的能力和水平,通過技術創新培育新興產業和中小企業,發揮企業敏銳感知新興技術和市場需求的獨特優勢,構建電網融資渠道,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經濟技術基礎。

  智慧城市建設的源泉和活力來自於完善的市場經濟運行機制,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是創造健康良好的市場運行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