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文新:让经济学常识揭示真相

钮文新:让经济学常识揭示真相

中国经济发生的许多问题,是因为我们没有尊重常识。今天我们就说说通货膨胀。在中国,许多人认为央行货币超发导致通货膨胀。其所尊重的经济学常识就是货币主义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论述:通货膨胀无论如何都是货币现象。

按照弗里德曼的分析,货币增长率的变化导致名义收入的增长变化在6~9个月后,在12~18个月后就会引起价格的变化。之后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运用一些大规模计量经济学模型得出结论认为,货币在短期内对产出有很强的影响,但是在4年后大部分影响都会消失,那时,更高水平的货币量大部分体现在更高的价格水平上,而不是更高的产出水平。因此,通货膨胀初期又被人形容为“带甜味的毒药”。

上述分析是否正确?当然是正确的。但是,上述分析正确并不代表我们的认识正确。我们认为,中国乃至整个经济学界都存在一个顽固的错误认知: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正是因为这样的错误认知导致我们一味坚持“通过紧缩货币抑制物价上涨”。

钮文新:让经济学常识揭示真相

为什么说我们的理解出现了巨大的错误?第一,从逻辑学角度说,原命题成立,但逆命题、否命题不一定成立,必须独立证明。现在,我们的原命题是:“流通中的货币不断增加一定导致物价上涨”,这个命题经历过大量论述,没问题,是成立的。但是,它的逆命题:“物价上涨一定因为货币不断增长”成立吗?显然不成立,我们可以列举大量反例,否定“物价上涨一定因为货币不断增长”这个“逆命题”。

比如,中东战争、石油禁运导致石油价格暴涨,基础工业能源价格上涨,必然传导给所有消费品,这是明显的石油供给减少导致的物价上涨,这是货币现象吗?再比如,中国食品价格上涨,其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生产“隐性成本显性化”,诸如过去靠天吃饭,水是免费的,现在水浇地电开始要钱了;过去农民自己生产,劳动力成本并未计入粮食价格,但现在雇工种地,劳动力成本显性化,所以食品价格上涨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成本推动。因为食品同样属于基础性功能,它的上涨会从工资端推高所有商品价格,那这样的物价上涨是货币因素?

第二,我们来看“流通中的货币不断增加一定导致物价上涨”的否命题:流通中的货币不断增加,但物价并不一定上涨。这个命题成立吗?成立。因为我们看到金融危机过后发达国家流通中货币确实有相当幅度的增长,但物价并没有出现被人们想象的那样大涨。日本这个例子就更加典型。

钮文新:让经济学常识揭示真相

第三,在货币和物价的关系问题上,为什么实际情况和人们的现象总是存在巨大差距?我们说,因为物价受到更基本的经济规律约束: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如果我们认为这个命题是正确的,那么决定物价上涨的根本因素就可以从供给和需求的变化中去寻找答案。供给减少,需求不变或增加,会导致物价上涨;供给不变或少增而需求大增,会导致物价上涨。我们说,紧缩或宽松货币也必须通过影响供给和需求而发挥作用。但问题是,紧缩或宽松货币到底是影响供给,还是影响需求?恐怕是各打五十大板吧。所以我们说,紧缩货币应当直接作用于“经济过热”,通过供给和需求的同时压制,从而间接地影响价格。

历史地看,“经济过热才是导致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这又可以引出其逆命题和否命题:物价上涨不一定源自经济过热,以及经济过热不一定引发物价上涨。哪个对?哪个不对?您自己应当已经会回答了。实际上,最好的办法就是“举出反例”,举不出反例就可以权且认为它正确。

我们希望大家可以看到:经济热物价必涨,但物价涨未必经济热。所以,货币政策变与不变应当更多地依据经济热度,而不是简单地针对物价。如果经济不热、甚至冷,而物价上涨——滞胀,那货币政策该松还是该紧?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是中东战争导致石油供给减少、价格暴涨,并诱发所有商品价格上涨,那货币政策不该紧,而因该放松。政策目的是:保住经济增长,应对不可抗力的石油价格上涨。而解决物价上涨的根本方法是结束中东战争。

第四,尽管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是一切流通货币的基础,但基础货币不等于流通中货币,而拉高物价的货币是流通中货币。如果我们以M2表示流通中的货币,那M2=基础货币×货币乘数。我们通过以下图表看一下美国的情况。

钮文新:让经济学常识揭示真相

图1、美国基础货币发行情况

钮文新:让经济学常识揭示真相

图2、美国流通中货币M2变化情况

钮文新:让经济学常识揭示真相

​图3、美国货币乘数变化情况

通过三张图我们看到,金融危机期间美国大规模发行基础货币(图1),未必一定引起M2大幅增长,2011年之后,美国基础货币投放在持续,但M2增幅回落(图2)。为什么?因为美国货币乘数大幅降低(图3)。值得注意是:第一,引发物价上涨的是流通中的货币(M2),而不是基础货币;第二,因为货币乘数的降低,所以大量增加基础货币,没有推高M2,所以美国物价长期稳定;第三,理论上说,货币乘数降低等于金融杠杆率降低。

实际上,经济学家向松祚在其《新资本论》一书中,以美国近百年的实践专门论述指出:引发物价不断上涨的关键因素是信用的膨胀,而不是实物货币的增加。我们今天需要针对中国当前经济状况给出结论:只要央行管住贷款增速,并借此压低M2增速,那么央行大量释放基础货币,绝不会导致物价上涨或通货膨胀,反而可以从根本上迅速降低货币乘数,并以此达到降低金融杠杆率之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