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元帥有四位來自四川,爲何自古以來無川不成軍?

豬鼻子兔


十大元帥中的四位四川籍元帥是朱德、劉伯承、陳毅、聶榮臻。“無川不成軍”的說法源自近現代,並不適用古代。相反,古代的川軍一直是弱雞。

十大元帥四位來自四川,近半壁江山

1、朱德——十大元帥之首

朱德,字玉階,四川儀隴人。朱德堪稱中國革命和人民軍隊的“活化石”,他一生經歷了辛亥革命、軍閥混戰、北伐戰爭、一次內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無論在哪個時期,朱德都是人民軍隊最高領導人總司令,被當時和後人親切地尊稱“朱老總”。朱老總在黨內、國內和軍隊德高望重,與毛澤東並稱“朱毛”。毛主席評價這位終生搭檔“度量如大海,意志堅如鋼。”

2,劉伯承——獨眼軍神

劉伯承,原名劉明昭,字伯承,四川開縣人。我軍公認的第一儒將,文武全才,既能統兵作戰,與鄧小平合稱“劉鄧”;又是軍事理論家、教育家,被譽為“當代孫武”。劉伯承戎馬一生,新中國成立後致力於培養軍事人才,被稱為“我軍院校的開拓者”和“我軍院校之父”。朱德元帥稱讚他“有古名將風”,毛主席評價“劉伯承是一條龍下凡。”

3,陳毅,字仲弘,四川樂至縣人。陳毅早年參加南昌起義,後長期擔任新四軍領導人,領導了最為艱難的游擊戰爭。解放戰爭時期,陳毅先後指揮了孟良崮戰役、淮海戰役和上海戰役,殲滅了大量國民黨主力軍隊,戰功卓著。新中國成立後,陳毅擔任外交部長,為外交事業做出重大貢獻。毛主席評價說“陳毅是好同志。”

4,聶榮臻,字福駢,四川江津人。早年參加南昌起義,後擔任紅軍、八路軍政治委員,與林彪搭檔,取得卓越戰功,後率軍在五臺山開闢第一塊敵後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根據地。建國以後,聶榮臻致力於軍隊正規化、現代化建設,作為國防科工事業的奠基人之一,主持了“兩彈一星”工程,毛主席評價說“前有魯智深,今有聶榮臻。聶榮臻就是新的魯智深。”

古代四川戰鬥力不高,屢屢被外敵侵犯

四川地理形勢特殊,中間是四川盆地,四周被群山環繞,與外界的通道主要有兩條,一是北面的穿越崇山峻嶺的人工通道——蜀道(一向以艱險難行著稱);二是東面的天然通道——長江。

四川的特殊地勢使得此地易守難攻,而蜀中天府之國的富饒,足以支撐在此地割據一方,因此歷史上割據四川、建立政權的就有10幾個之多,且以蜀、漢等國號居多。

但四川相對封閉的地勢,也造成了當地居民封閉的心態,即便是其中的傑出人物也都是胸無大志,很少主動出川,在亂世中逐鹿天下,最多是當個土皇帝,自娛自樂,都是短命王朝。

正因為這種不求上進的心態,古代四川政權的軍隊戰鬥力並不高,一旦外部勢力侵入,四川很難長期成功固守,最終結局往往是外部勢力入川,納入全國統一。歷代統一王朝如秦漢、隋唐、宋元、明清在攻入四川時都比較輕鬆。

“無川不成軍”之說,源自近現代

近代以來,隨著革命思想傳播,四川迎來歷史轉折。四川經濟形態和社會發展比較落後,階級壓迫和階級剝削嚴重,因此階級矛盾十分激烈,民眾也就越容易接受革命思想。在革命思想影響下,很多四川本土的有志之士走出四川,走向全國,投身轟轟烈烈的革命事業中。

革命不是遊山玩水,吃喝玩樂,革命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後;革命是敢為人先,前仆後繼;革命是拋頭顱,灑熱血……而四川人最不缺的就是吃苦精神、踏實精神和不怕死精神,這使得他們不畏艱難、不懼死亡、敢於犧牲,敢為天下先,因此四川不但湧現出以四大元帥為代表的傑出軍事人才,也有扛著“死字旗”,為抗戰勝利付出重大犧牲的“川軍”戰士。

在此,向所有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做出貢獻的川軍將士們致以崇高的敬禮!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十大元帥中,朱德,劉伯承,陳毅,聶榮臻均來自四川(包括直轄前的重慶),十有其四,四川可謂將星閃耀。

那麼,為什麼說無川不成軍呢?其實,這個說法不是自古就存在,而是抗日戰爭時才有的。

眾所周知,抗戰時,國民政府以空間換時間,在大片國土淪陷的情況下,遷入西部,而這西部,主要就是四川。四川因而成為民族復興的最重要的基地。一方面,它容納了內遷的政府機關,科研機構,工廠,大學等社會中堅力量。另一方面,川中大量向前線輸送軍隊。

川軍七個集團軍,另有一軍一師一旅共40餘萬人,先後開赴抗戰前線。8年抗戰中,川軍先後參加了包括淞瀘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和長沙會戰在內的幾乎所有重要戰役。川軍高級將領中,有4人犧牲於戰場之上,他們分別是饒國華、王銘章、許國璋和李家鈺。

據統計,8年抗戰,四川出川官兵的傷亡約佔全國的20%,其中陣亡26萬3千多,負傷35萬6千多,失蹤2萬6千多。至於為全國提供的兵源,8年中四川共徵壯丁近300萬人,為全國各省之冠。

正因為四川在抗戰中於軍事上的付出如此重大而顯著,因而才有無川不成軍之說。


聶作平


四川自古便有著天府之國的美稱,相比於小農經濟佔主導的近代中國,物產豐富的四川成為了中國諸省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當然在近代軍閥割據混戰的情況下,這裡也順應歷史潮流,走出了不少名噪一時的軍事將領。



相比於近代盤踞一省的地方軍閥,四川卻顯的極為異常,在這裡光省內爆發的軍閥混戰便高達四百多次,尤其做為人口大省,四川光從北洋政府到國民時期先後出現了熊克武、楊森、劉湘、劉文輝、鄧錫侯、王陵基等等錯綜複雜的地方勢力,他們彼此混戰,最後直到劉湘完成形式上的統一。所以四川首先是有著良好的軍事基礎的,儘管在近代混戰不斷,但也因此組成了規模龐大的軍備力量,這也是抗日戰爭中川軍團的前身,也就是地方軍閥的直屬部隊。



除規模龐大的軍隊外,這裡也走出了一些抗日名將,比如李家鈺將軍,王銘章將軍,他們都是出川衛國而壯烈犧牲的四川軍人。當然四川軍人最為著名的還是這裡走出的四位開國元帥,他們分別是朱德、陳毅、劉伯承、聶榮臻,而這裡能走出十大元帥中的四位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四川的現代軍事教育普及還是比較早的,在清光緒時期便開辦了四川武備學堂,四川陸軍小學堂,而在民國時期統治這裡的軍閥便多次創辦陸軍講武堂,這就為四川人提供了現代軍事學習的機會。而這些先後舉辦的軍事學堂,也在各個時期為四川造就了大批軍事人才,其中便有很多人成為了四川軍政大員和軍事高級將領,這也是四川軍人多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無川不成軍”這句話還是有一定的歷史原因的。


歷史之絕唱


近代中國十大元帥四川(含重慶)得其四,從我們四川人角度來說,其實沒有那麼高大上的理由,各種偉大的說法那是外頭傳的。真實的原因是因為“窮”,這個窮不光指錢,而是生存資源的窮!除了成都平原,四川巴蜀之地都是高山峽谷,人多地少,要活下去,就要和天鬥、地鬥、人鬥,搶著活下去!有能力,就去使勁爬,比如朱德同志,比如剛被槍斃的四川老大劉漢。沒能力,只有拿命去換,所以全國都知道四川農民工捨得賣力氣,沒辦法,川耗子,要麼死,要麼活,不然一輩子都窮死在山溝裡!

中國近代,日軍要進來,為啥子四川捨得死那麼多人?因為我們真的窮,出川抗日,百萬大軍穿得跟乞丐似的,不是任何勢力的嫡系,當炮灰戰死大半,就因為窮,沒人覺得四川人活得像人,所以300萬挑夫被抓壯丁,死就死了,不是因為現在大家說的那麼高大上,真的因為我們命賤啊,就因為死的多,所以後來才各種偉大的說法來安慰四川人,其實不用這樣誇張,我們哪個不知道呢?四川軍政府主席劉湘還躺在武侯祠的旁邊,這裡是成都著名的旅遊景點,也是城市核心區域,他去世之前說“日軍一日不退出中國,川軍就一日不得回川”他是四川永遠的省長。


豇豆先生



這是每每讓我肅然起敬而淚流不止的川軍抗戰“死”字旗。

上面的每一個字,都傳遞著巴蜀人民團結抗戰,共赴國難,抵禦外辱的決心,是川軍之魂!這就是這個問題的最好答題!

我不願你在我近前盡孝,只願你在民族分上盡忠

國難當頭 日寇猙獰 國家興亡 匹夫有份 本欲服役 奈過年齡 幸吾有子 自覺請纓 賜旗一面 時刻隨身 傷時試血 死後裹身 勇往直前 勿忘本分

國難時刻,川人從未負國!

300萬將士出川,傷亡60餘萬!

我們即要祭奠那些為國捐驅的將軍,也要銘記那些無名的士兵!共同用血肉築成的鋼鐵長城!


這樣的士兵,哪支軍隊不需要?


淨月暖陽


川人,戰時遍地起可為兵,和平時解甲為民。不爭於世,但救於世。

自古以來西部四川有一個特點就是,相對於中國大部分地方來說,屬於比較折中的一個地區。

地處西部但並沒有那麼的封閉,相對與沿海地區來說也沒那麼開放。所以造就了川人既不保守,也不是奔放的性格。

況且成都平原上,沃土千里,自給有餘,人們的生活比較安逸舒適。也正是這種性格,川人一次又一次的出來救國。

無川不成軍,不是人們吹出來的,而是老一輩們一滴血一滴汗拼出來的。

開國元帥,四川佔據四個,將士無數,川人從不負國。




盛世打雜


傻子,沒錢怎麼革命?四川人才你查查家裡什麼情況...

第二,張國燾不亂搞四川更多幾倍,

第三,四川沒有被殖民

第四,巴人自古以來就善戰,漢族宋以前靠的就是巴人底的虎賁軍...

第五,蜀國文人多,科技發達...

第六,希望你多多研究一哈歷史...我也不想血統理論,但是四川人確實內戰不行外戰第一...而且我老家就是川東的,說真的很暴力...而且瞧不起老外...看見就打...

最後一點,大家都是中國人,我覺得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靠譜

四川啊除了清朝後期一直都是全國第二大經濟省,特別是唐,出了多少人材啊,一次次奮起反抗保家衛國,不管成功失敗,我們總是公祭了炎黃!雖然我們是皇帝直系後代但是我們也敬重炎帝少來黑我們


我深愛著我的祖國


個人認為為什麼四川出元帥,湖南出將軍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解放前的湖南、四川等中西部地區相對於中原、東部地區還是貧窮落後,老百姓日子無法過下去,革命造反意願更強烈,湧現出大批革命人士;而中原、東部地區相對較富裕,鬧革命意願沒那麼強烈。第二,中原、東部地區都是國民黨重兵把手地方,很難把革命根據地做大做強,八一南昌起義等起義失敗的主要原因就在於此,所以中共後期要轉移到西北陝甘寧地區。總言之,中原、東部地區相對較富裕,老百姓鬧革命意願不強烈,國民黨軍隊重兵把手,起義較難,因此,元帥、將軍主要出在四川、湖南地區,而不是像中原、東部地區的河南、山東、江蘇、浙江等地區。


雨的印跡8617


四位元帥來自天府巴國巴人,而不是蜀國冉人,巴國建都美麗重慶,江南的才子,巴渝的將,唯有天府巴國出將帥,西北的黃土藏帝王,巴人能歌善舞,智慧超前,打仗英勇頑強,有將帥之才,是我國出將帥的民族,蜀國自不量力,向巴國發動戰爭,巴國向蜀國來犯之敵發起猛烈的進功,一舉拿下蜀國,打得敵人落花流水,潰不成軍,體無完膚,剩下的蜀國敗兵舉起雙手,向巴國人民謝罪,從此巴蜀走向合作,成為現在的巴蜀文化,非常看好以美麗重慶為代表的天府巴國巴人。不看好以川西成都為代表的蜀國冉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