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纣具体年代解决了吗?

军统60


算是基本解决吧,能达到这个学术结论,是因为一件出土的青铜器物帮了大忙,此青铜器目前存放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中,它的名字叫做“利簋”,是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的目前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就在前几日,笔者曾去国博探访了此物,国博的著名讲解员“河森堡”给讲解了一番,更是加深了对此物的认识。

在这件珍贵的西周利簋中,发现有4行33字铭文,内容为: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闌師,賜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寶尊彝。翻译成现在白话文大致意思是,武王征伐商,在甲子日的早晨,经过一番的厮杀终于打败了敌人,到晚上便占领了商都。第八天辛未日,武王在闌师(地名)赏赐了右史(官职)利(人名)一些铜,用来为施公(可能是利的父或祖)铸造了这件铜器。

从此文物的铭文中历史学家捕捉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信息,那就是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的“甲子日”这天“岁星”(木星)在中天的很少见的天象,结合这个重要的史料辅证,一下就帮助历史学家几乎确定了灭商的准确日期,那便是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这个日子就是准确的武王伐纣的时间。正是因为这件文物的“历史功勋”,有人又把这件利簋称之为“武王征商簋”。


老猪的碎碎念


夏商周断代工程将武王伐纣的具体年代定为公元前1046年,这一结论与江晓原团队的结论公元前1044年1月9日仅相差2年。而在此之前,关于武王伐纣的年代有40多种论述,时间跨度逾百年。

此前,另一个呼声很高的年份是由已故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张钰哲提出的公元前1057年左右,张钰哲先生根据《淮南子·兵略训》中“武王伐纣,……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的记载,认为:“假使武王伐纣时所出现的彗星为哈雷彗星,那么武王伐纣之年便是公元前1057~1056年。”


注意,张钰哲先生的观点里有一个关键词“假使”,即他推算出公元前1057年前后出现过哈雷彗星,但并不确定古文献中的彗星是否确指哈雷彗星。但之后引述其观点的学者与学术杂志似乎都回避了这个“假使”,使得这个结论成为学术圈最广为接受的一个年份。而江晓原教授的团队通过天文学史的研究,认为武王伐纣时遇见哈雷彗星的概率微乎其微。

古文献《尚书 牧誓》中对这次大战的记载:“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而年代为周初的青铜器“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檀公簋”)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也印证了《牧誓》记载的可靠。再结合天文学史的数据比对,江晓原团队的结论是:

武王于公元前1045年12月4日出兵东征,在出发后的近一个月内,岁星于日出前出现在东方天空;

次年即公元前1044年1月3日师渡孟津;6天之后的公元前1044年1月9日在牧野之战中克商,此时牧野当地时间为凌晨4时55分,岁星正位于上中天,地平高度约60度。


据说这一结论与《国语·周语》中伶州鸠对周景王所描述的伐纣天象大体吻合,唯有一条“岁在鹑火”不符,最终未被夏商周断代工程采用,而是选择了陕西天文台刘次沅的验算结果。不过,个人其实更倾向于江教授团队的结论😜

虽然夏商周断代工程饱受争议,单就牧野之战的时间这一课题来说,从上述各方的研究可以看出其过程还是科学严谨的,有学术上的争议也属正常,如对于利簋铭文的释读,也还存在分歧。所以,现有结论可以说较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更接近史实,但也还有进一步研究与确认的空间。


爱君笑1


应该是解决了。1976年出土于“周原”一带临潼县的西周青铜器“利簋”上的铭文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利簋”的主人名叫“利”,是周武王手下的官员,在武王伐纣灭商的过程里有功劳,武王给他的奖励里有青铜,“利”用这些青铜铸造了一些青铜器,包括“簋”,簋的铭文里记载了武王伐纣的重大历史事件。虽然铭文仅有4行33个字,却提到了“甲子日”这天“岁星”(就是木星)在中天的很少见的天象,根据学术界原来达成普遍共识推测武王伐纣的大致年代,推算出武王伐纣是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所以说“利簋”又被称为“武王征商簋”。尽管免不了还是有争议质疑的,但是如此直接的证据还是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认可


立志成虫


现在历史学家大多以公元前1046年为武王伐纣的确切时间,此说缘于司马迁«史记»所载推算时间,但是也有不同的声音,甚至有上溯至公元前1122年的,也有推后的,因为是推测时间,并没有准确无误的文献记载和考古佐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