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法戰爭是不敗而敗?呵呵,你想少了!

從真實歷史來說,這一場中法之戰並非我們認為的“不敗而敗”,而敗的很慘。 由於部分網友拒絕承認清政府是中國當時的合法政府,所以筆者使用“清法戰爭” 而非“中法戰爭”。

主和派言論

當法軍入侵越南時,自強運動的靈魂人物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反對在中國完成海軍計劃和海防計劃之前挑戰法國。中國既然沒有權利廢止法國與越南的協議,又沒有實力驅逐法國出越南,因此不可輕言戰事,以免釀成大禍,中國只有在遭到進攻時才可應戰。他警告說,即使如此其前景也是黯淡的,因為中方的任何勝利只能使法國重新努力延長戰爭,而法軍的勝利將把中國軍隊驅逐回本國。李鴻章因而主張通過談判迅速解決事端,當時的總理衙門首席大臣和軍機處領班大臣恭親王也同意,中國不應該倉促的挑戰一個西方頭等強國。

清法戰爭是不敗而敗?呵呵,你想少了!

時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

清流黨的干涉和干擾

李鴻章和恭親王的審慎態度,被一批志趣相投的年輕官員抨擊及嘲笑為綏靖與失敗主義。這些人是些優秀的學者,出身翰林,長於奏疏,但在外交和軍事上既無實際經驗,也無真知灼見。他們譁眾取寵,正如在伊犁危機中那樣主張好戰方針。他們自稱為清流黨,其中呼聲最甚的,一為在伊犁危機中博得盛名的張之洞,一為在目前的中法危機中效法張之洞的張佩綸。

清法戰爭是不敗而敗?呵呵,你想少了!

張佩綸

清法戰爭是不敗而敗?呵呵,你想少了!

張之洞

清流黨藐視法國為“強弩之末”,認為它是個瀕臨崩潰的國家。他們主張以戰爭來捍衛中國的榮譽和朝貢國,譴責姑息,認為這樣必然會縱容貪得無厭的敵人提出更多的要求。他們聲稱,中國如果在安南問題上立場堅定,就會遏制日本在朝鮮、沙俄在滿洲,以及英國在緬甸的冒險行動。他們指出,戰爭的勝負主要取決於人在勇敢與美德方面的素質,而非取決於武器:人的精神決定勝負

。他們嘲笑地抨擊李鴻章:“法國奸計婦孺皆知,惟獨李中堂一無所知”;“竊慮李中堂為法人所愚弄,而朝廷又為李中堂所愚弄”。他們還鄙夷地將李鴻章比作臭名昭著的宋代妊臣秦檜(1099 -1155年);並對其他一些主和派大肆恫嚇。李鴻章一位朋友抱怨說:“不當事之徒草率妄言,僕不勝其憂.....彼等輕議政事,繼之臧否人物,大多言語欺凌不堪”。

戰爭爆發

中法又展開了一些談判,卻均無果而終。清廷由於害怕法國進攻中國本土,將清流黨的兩位領袖張之洞和張佩綸分別調往防禦要地:張之洞調任兩廣總督,張佩綸會辦福建海防。8月23日,法國海軍將領孤拔(Courbet)率領十二艘法國船艦對福州發動全面攻擊,在一小時內擊毀十一艘中國兵船,並將1866年由法國幫助建造的福州馬尾船廠全部摧毀。張佩綸在山頂上見此情形率先脫逃。但他給朝廷的奏摺卻以模糊而華麗的言辭歪曲事實,以致北京還以為中國贏得了這場海戰。幾日後,真相大白,張佩綸被戍邊,清廷最終也不再猶豫,向法國正式宣戰。戰局的不利使的朝廷重新起用老將馮子材,打了一場另後代大書特書的“大捷”。鎮南關之戰,是役中國軍隊30000人,法軍1600人。戰爭結果清軍以陣亡1650人的代價後僅僅取得了擊斃法軍74人的可憐戰果。所謂的鎮南關大捷不過是以血肉為代價暫時擊退了法國人而已

,所以其實大清不僅在海上一敗塗地,在陸上也沒有所謂的大捷。如果戰爭繼續進行後果不堪設想,其實後來軍機處發給兩江總督張之洞的電文就表達了這一點:"現桂(軍)甫復諒(山),法即據澎(湖),馮(子材)、王(德榜)若不乘勝即收,不惟全局敗壞,且孤軍深入,戰事亦無把握;縱再有進步,越地終非我有;而全臺隸我版圖,援斷餉絕,一失難復,彼時和戰兩難,更將何以為計?",現在很多網友舉出了“鎮南關大捷的消息傳到法國後,法國議會否決了軍費追加案,總理儒爾·費裡旋引咎辭職。” 的理由,可是沒過多久法國立刻又向越南法軍支付五千萬法郎,國內輿論一片要向清國宣戰之聲,再打下去,後果可想而知。

事件責任

清廷在整個事件中的優柔寡斷與舉棋不定,令人哀憐。清廷並不想進行戰爭,但卻為清流黨所迫,自陷其中。如果從一開始清廷就立場堅定,決意打一場持久戰,那法軍也許就不敢挑釁。如果遵循始終如一的和平政策,福建艦隊與馬尾船塢或許可以免遭摧毀。領導集團庸碌無能的代價,是頓失了前二者並失去了安南這一朝貢國。清流黨集團必須為進行這場不切實際,意氣用事的戰事負很大責任。政治上,他們之中只有張之洞一人的仕途卡受這場災難的影響,其他人卻漸次銷聲匿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