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廣西爲什麼把「餛飩」叫「雲吞」?

雲行雨見聞


關於餛飩和餃子的由來我一直在找破譯得突破口,也確實未完全破譯,但有一些眉目可以分享。

從字面語音看,餛飩與混沌幾乎就是一樣的。我們看混沌很容易發現帝鴻氏混沌與縉雲氏饕餮屬於一個集團。比如山西稱晉,而山西陶寺遺址就是北三苗停留地,分北三苗於三危,就是敦煌。敦煌反念就是混沌。北三苗做了西戎牧羊人,所以饕餮有了無頭羊的形象。從成語看,驚鴻一瞥其實是青鴻一撇,指八字左邊這一筆。也就是內陸支體系。

我們發現青紅兩色在多個民系裡都是主色,包括比翼鳥也是青紅兩色。而且更多的就是內陸支民系的顏色。帝鴻氏和縉雲氏都被認為是黃帝,有可能他們是一體兩面,也有可能是脫離九黎的黃種老大支系N系和老三支系苗蠻。他們又與白種以掃族聯姻聯合,因為以掃族屬於自認除七仙女外剩下六支白種母系為祖先,所以在湖南等地就有了三一如六的說法,同時也是撒旦教的666,最神奇的就是東北的老鐵666。因為鐵最早是指啃噬硬物的大熊貓,饕餮。所以帝鴻氏混沌與縉雲氏饕餮是一個體系。這樣也就清楚了,餛飩和雲飩不矛盾。你看雲紋也是我們的核心紋飾。

混沌是怎麼關聯餛飩、餃子的?首先都是麥苗做的麵食,而不是米麵。關於包食倒簡單,就是因為早期烹飪器皿缺乏,所以採用植物葉子進行包食烹飪,比如粽子就是。所以這才使得包食能發展成餃子、包子、元宵、越南小卷粉之類的。但餃子必須是有了麥面之後的事了。

麥子原產地在中東,現在還有野生品種。不過現在發現,麥子很可能是北三苗被髮配西部後又西進中東,在中東馴化之後帶回來的。

第一、羌人就是由中東埃及返回的北三苗。

第二、藏族說青稞是狗尾巴帶回來的。然而苗蠻古代就是養狼人,犬在古代就代表他們。所以才有犬戎之說,漢族才有兒郎之說。藍與青才是一個顏色。

第三、麥子這個名稱你無法考證出他是外來語言,因為沒有這麼叫的。麥應該出自羊叫聲,這就與漢語的語音產生方法一致了。漢語大量語音是自然之聲或動物叫聲。而北三苗牧羊後就有了羊形象,所以羌字基礎為羊,羌系不是苗蠻的牛角紋,而是羊角紋。羌漢彝等都是。所以撒旦也是羊形象。古埃及阿蒙神聖獸之一也是公羊。

麥子出產於中東,你發現中東有麥加和麥地那兩個地名,奇怪不?與我們所說的麥子一致。關羽敗走麥城,這也奇怪。南方怎麼會有麥城?我懷疑,這個典故是附會了古文化,走麥城這件事是羌人在中東時發生過的,所以中國和中東後來都附會過這件事。就像鴻門宴其實是遠古的一個大歷史事件,被楚漢爭霸的那次宴會給附會覆蓋了。

漢族有一個傳統食品叫燒麥,很奇怪是蒸出來的。我懷疑此食品是繼承古文化,是繼承羌人還在西域時的食品。所以麥子是羌人在中東馴化再帶回來的可能性非常大。


國病


古代中國人認為餛飩是一種密封的包子,沒有七竅,所以稱為“渾沌”,依據中國造字的規則,後來才稱為“餛飩”。


 餛飩發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製作各異,鮮香味美,遍佈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餛飩名號繁多,江浙等大多數地方稱餛飩,在湖北稱包面,在江西稱清湯,在四川稱抄手,在新疆稱曲曲,而在兩廣則稱雲吞。


雲吞最早其實來自廣東。過去因“餛飩”二字在廣東較為少見,從前的人知識水平又有限,關鍵是“餛飩”的粵語發音與“雲吞”相同,久而久之,人們都叫“雲吞”,很少人叫“餛飩”了。

廣西與廣東一衣帶水,兩地交流較多,廣東“雲吞”的叫法慢慢也在廣西普及,最初是白話地區,後來桂柳話地區也開始使用了。桂林市城區在上世紀50年代還是叫餛飩而非雲吞。

“餛飩”的英語單詞“wonton”也源自廣東話,聽起來就是“雲吞”。

日本的“餛飩”應該也是廣東廚師傳自,不僅“ワンタン(wantan)”發音與“雲吞”相同,寫也寫作“雲呑”。


雲行雨見聞


根據中國飲食文化傳播的脈絡,我嘗試提出一些假設,可以相互討論。

清代以前,兩廣民間飲食文化不發達,比不上中原江浙,餛飩傳至兩廣地區時間很短,推算最早不過明晚期,甚至清中期。最早廣州地區將雲吞歸入餅類食物,這種劃分方式同北方明末之前一致。

廣東白話是四大白話中最晚形成的,依次是:韻白、蘇白、京白、廣白。通過民間傳播的事物名稱通常從音,讀音相似即可:文化非常落後的地區或從形,也就是根據自己的想象再取個新名字。餛飩肯定是正統的稱謂,兩廣雲吞這個名字顯然是從音而來的。也剛好趕上廣東白話的誕生時期。

通過文人傳播的事物以文傳為主,比如明代北京文人圈子喜歡的過橋面,因吃法文雅,通過文人官員群體的遷任傳至全國(官員入職須“避藉”),傳至偏遠的雲南演變為過橋米線,其它省份亦同,“過橋”二字始終沒有發生改變。

根據廣東傳統雲吞餡料有不放醬油特點,是另外一個側面推測雲吞產生的時間和途徑。進入清代中期以後,江門和廣州才先後有了用黃豆、小麥麵粉、麩皮釀造的“清醬汁”,也就是現代醬油。清末通過民間從北方傳來的廣東臘腸已經能用到醬油了,豉味來自於本地生產的“河南醬”。江門的更早,是山東師傅。官府菜是家廚可以直接採買北方原產的調料,所以不受限制。

綜上分析,雲吞傳來之時,廣州本地民間沒有醬油可用,因此可推導出大致的傳入時間為清中早期至明末,與廣白時間吻合。由此判斷:餛飩通過民間途徑傳至廣州,由於口白之差體現在文字上,形成了“雲吞”這個稱謂。

以上觀點基於假設,通過已知的周邊資料佐證而來,歡迎善意的討論。


AspTT


雲吞,兩廣一個帶是一種常見且美味可口的食物。聽老人說過,雲吞是由於餛飩普通話近音轉變白話音而得來?也有人說,兩廣的雲吞口味上,個體上,肉餡上也不同於餛飩,主要是口味上講究原汁原味,清淡為主,肉餡上精小為精瘦肉,一口一個,大有龍吞吐祥之勢的說法,而乃稱雲吞。兩廣人的雲吞除了雲吞精小外,更重視湯底是豬骨老火湯的精華。而錕飩講究的是你肉餡的成分多少,聽以餛飩和雲吞就有大同小異之區別。雲吞在玉林石南雲吞較為有名,不論男女老小都很喜歡,且不論春夏秋冬日日有賣。現在還是三文左右一碗,精小美味,且皮脆肉脆,脆而不膩,甚至連湯都吃得一乾二淨。


家和萬事興144188260


廣東廣西把“餛飩"普遍叫“雲吞",來源起因我沒有考究過,也沒有可靠的記載資料佐證。餛飩和雲吞,基本上是同一種食品,和四川的“抄手"一樣,只是各地的做法用料略有所不同,叫法不同,大同小異。我認為把餛飩叫作雲吞,可能是讀音近似,寫法簡單,久而久之形成了大眾接受的俗成叫法。大凡經營者都把名稱及價格用水牌(品種及價目表)標示出來,為了書寫簡便,人們又容易認識,便把餛飩寫作雲吞。如現在市場上往往有人把“韭菜”寫成“九才",把“椰菜"寫成“也才",把“鯪魚”寫成“0魚”等等,只是這種叫法和寫法,還未達到公眾認可的程度。


老叔又出山4


這個問題真未細究過,但一種說法是雲吞源於餛飩的粵語發音,這個本人也認為較靠譜,但也有人說雲吞的餡、皮有別於餛飩,在福建稱扁食,扁食魯西南地區也有這種叫法,可指的是水餃而非餛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