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有些演员取消了秦腔《打镇台》中的冒翅功?

芳芳180145624


秦腔《打镇台》是须生做功和唱功并重的骨子老戏,是本戏《秋江月》的一折。多年来久演不衰,其大量的运用帽翅功,胡须功,非常考验演员的水平,演的好不好往往是衡量一个须生演员好坏的重要剧目,被人们津津乐道。

老一代艺术家温警学,贠宗翰等都是演出此剧的佼佼者,其中贠宗翰的演出被中国戏曲艺术中心录制作为秦腔蓝本加以保存。他们表演的纱帽戏不瘟不火,帽翅功的运用合理规范,堪称典范。

关于取消帽翅功一事,大家可以看看陕西卫视《国风秦韵》播出的渭南秦剧团的赵超峰演出的《打镇台》。在采访花絮中说到其指导老师张彩香认为此剧中大量运用帽翅功拖缓了剧情节奏,脱离剧情,所以坚决不让演员运用帽翅功。这样一来,就让人非常的不解。

戏曲是程式化的表演,帽翅功当然也属于程式表演的范畴,而程式动作的使用讲究“合情、合理、合法”。在此剧中,帽翅功的运用体现出王震面对李庆若的咄咄逼人以及以权压人的官本位思想,王震心里的纠结思绪以及左思右想对此时怎么样处理的艰难。多年来已经成了固定的表演方式,怎么在张彩香看来就成了脱离情节和不符合人物行当特点了,这种全盘否定,不尊重老艺术家表演经验之谈,个人实难苟同。

俗话说得好:先看一步走 再听一声吼。多年来人们在听演员的唱功的同时,都在瞪大眼睛等待观看那耍帽翅的功夫,但按照这些人的逻辑,恐怕不久的将来在这出戏的演出上要于从前要大相径庭了。

其实看完赵超峰表演的《打镇台》,也并不是像他说的完全取消了帽翅,其中有一点点耍双翅的表演,看得出来,这个演员的帽翅功夫还很欠佳,达不到炉火纯青驾驭自然的地步,反而是因为这样,才让人觉得脱离了剧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