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出游前必须看!常见意外急救TIPS都在这里了

有约君说

暑假一到,不少父母会带娃“齐哇哇”出游欢度暑假,然而,孩子的安全问题、“旅游病”成为家长们最头疼的事。有约君特别请来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广东省应急医院专家来为您支招如何暑期健康出游。

防蛇虫咬伤

很多人喜欢户外运动,选择亲近大自然的徒步露营等旅行方式。而夏季正是毒蛇、蝎子、蜈蚣等蛇虫十分活跃的季节,去户外不可不防。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急诊专家、急诊科主任叶泽兵提示,野外旅游一旦被蛇虫咬伤,应及时采取自救措施。

首先,不要惊慌乱跑。剧烈活动会使血液循环加快,加速人体对毒素的吸收,加重中毒症状;

随后,要迅速用止血带或细绳在距伤口5至10厘米处捆扎,阻止毒素在体内扩散,用清水或茶水冲洗伤口,并迅速送到医院抢救。

防腹泻

约30%的旅游者会发生腹泻,这主要是旅行疲劳、精神紧张,饮食不当、气候变化等导致机体抗病能力下降,容易受某些肠道病菌感染的缘故。医学上将这种腹泻称为

旅行者腹泻,由大肠杆菌引起,主要表现为腹泻、水样便,可伴有腹痛、恶心、呕吐等,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症状。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许鸣提示,外出旅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需格外注意饮水卫生,饮用经煮沸的开水或瓶装水较为安全。

少喝酒、少吃肉食,饮食以清淡为主,以免加重胃肠负担。

晚上睡觉使用空调时,应用毛巾被盖好肚脐,防止受凉引起感冒、拉肚子。

外出应避开雨天,如果淋了雨,最好冲个热火澡,去除寒气,防止感冒、腹泻的发生。

防痛风

在海滨城市或小岛旅游时,很多人会选择尝一下海鲜。但对于肥胖或血尿酸高等痛风高危人群,应少吃海鲜、少饮酒,以防发生痛风。如果已经患有痛风的人群则不宜食用海鲜,更应严格禁酒。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主任医师李天旺说,痛风多发于晚上,患者经常是吃晚饭时还挺正常,但到了夜间突然被剧痛袭击,严重的连路也走不了。

对于已知是痛风的患者应严格戒酒,避免进食高嘌呤食物,少吃肉类、海鲜、动物内脏等。

防中暑

夏季气温高,排汗多,旅游最易发生中暑。老年人、孕妇、有慢性疾病(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者,在高温季节应尽可能减少外出旅行。

现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受到高温天气困扰,去这些地方旅游一定要防止中暑。中暑的发生不仅和气温有关,还与湿度、风速、暴晒时间、体质强弱、营养状况及水盐供给等有关,尤其是在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极易发生中暑。

通常情况下,人们首先出现“先兆中暑”,表现为多汗口渴、头晕眼花、心悸、注意力不集中等,这时应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一旦发生中暑,应将病人抬到阴凉通风处躺下,如果病人昏倒也不要惊慌,让其侧卧,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拨打当地的急救电话,等待救援人员赶到。

夏季出行应早出发。早晨相对凉爽,而中午至下午2时阳光最强时,尽量不要待在户外,应在阴凉处休息,下午三四点钟以后再活动。

不少人到一个地方总想多看看,多玩玩,从而导致过度劳累、出汗流失水分过多,会让人抵抗力下降,导致中暑等疾病的发生。所以,大家一定要量力而行。

多补充水分。应少量多次补水,每次以100毫升至150毫升为宜,间隔时间为半个小时,可适当喝些盐开水,补充盐分。但要尽量避免喝温度过低的饮用水,防止消化系统疾病。

随身携带防暑药物。外出旅游时应带些藿香正气水、人丹、风油精等。藿香正气水不仅可内服治疗呕吐,也可外用防蚊虫叮咬、止痒。

防晒伤

在夏季,不少人会选择去海滨游泳或登高纳凉,但如果日晒时间过长,脸部、颈部、手臂和下肢暴露部位的皮肤便会产生日晒斑甚至晒伤。最常见的症状为皮肤表面出现肿块、荨麻疹、水疱或者红斑,轻者二日左右可愈,重者一周后才能痊愈。一旦发生晒伤,可冷水浴或冷敷也有助于减轻伤口处的疼痛。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温炬提醒,外出时应佩戴太阳镜,涂抹防晒霜,防止紫外线照射引发眼睛的白内障、斑点恶化,不仅是年轻人和老年人,对于儿童也一样要保护好眼睛。穿保护性的衣服。如穿长裤和长袖服装、戴遮阳帽、打防紫外线的伞等,可有效避免日光直接强烈照射。

救护常识知多D

日常生活中,溺水、电击、烫伤、骨折等意外,若第一时间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作为广东省应急医院,针对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意外情况的应急救护做一些相关介绍,帮助大家了解一些日常意外的紧急救护常识。这十大救护常识,值得好好收藏。

1.电击

(1)立即切断电源:如关闭电门或拉闸。必要时可用干燥的木棍、扁担或绳索等拉开电源。

(2)人工呼吸:大部分患者均需进行人工呼吸,首先要松解衣领,人工呼吸必须坚持较长时间,切勿轻易放弃。

(3)心脏按摩:凡有心室纤维颤动或心跳已经停止,应立即做心脏按摩。

(4)拨打120急救电话送医。

2.烧伤烫伤

(1)马上除去热源。

(2)对烫伤的部位进行局部降温,用凉水冲洗是最切实、最可行的方法。冲洗的时间越早越好,不要弄破水疱。即使烫伤造成表皮脱落也同样应以凉水冲洗,不要惧怕感染不敢冲洗。冲洗时间可持续半小时左右,以脱离冷源后疼痛显著减轻为准。

特别提示:如不能迅速接近水源,也可以用冰块、冰棍甚至冰箱里保存的冻猪肉或者其他食品冷敷。对局部较小面积的轻度烫伤,可在家中施治,在清洁创面后,可外涂京万红、美宝润湿烧伤膏等。对大面积烫伤,宜尽早送医院治疗。

3.溺水

(1)检查。将溺水救至岸上后,应迅速检查溺水者的身体情况。

(2)恢复呼吸通畅。由于溺水者多有严重的呼吸道阻塞,要立即清除口鼻内淤泥杂草和呕吐物,然后再控水处理。

(3)控水处理。所谓控水处理,是利用头低脚高的体位,将吸入肺内的水分控倒出来。方法:救护者一腿跪地,另一腿出膝,将溺水者的腹部放在救护者的膝盖上,使其头下垂,然后再按压其腹背部。也可利用地面上的自然斜坡,将溺水者的头置于下坡处,或以小木凳、大石头、倒扣的铁锅等作垫高物来控水。

特别提示:对呼吸已停止的溺水者,应在控水后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将溺水者仰卧位放置,抢救者一手捏住溺水者的鼻孔,一手掰开溺水者的嘴,深吸一口气,迅速口对口吹气,反复进行,直到恢复呼吸。如呼吸、心跳均已停止,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

暑假出游前必须看!常见意外急救TIPS都在这里了

急救者将手掌根部置于胸骨中段进行心脏按压,下压要慢,放松时要快。

4.帮助哮喘病人

(1)哮喘病发作时,应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让其取坐位或半卧位,解开领扣,松开裤带,避免胸腹受压和不必要的搬动。

(2)清除口鼻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3)若为老年病人或有心脏病史,可能是心源性哮喘,应立即舌下含服消心痛或硝酸甘油片1—2片。如果是支气管哮喘,应尽快脱离过敏源,若有器官解痉气雾剂应立即让病人吸入2—3次。

特别提示:一旦心跳、呼吸停止,应尽早行人工心肺复苏,为进一步治疗争取时间。哮喘突然发作要注意:千万不可背送病人去医院急救。背送哮喘发作病人可在一定程度上加剧病情。

5.被狗咬

(1)冲洗伤口。被咬后应以最快迅速,就地用大量肥皂水或清水(10000毫升以上)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若周围一时无水源,那么可先用人尿代替清水冲洗,然后再设法找水。记住:不要包扎伤口!就地、立即、彻底冲洗伤口,是决定抢救成败的关键,切不可忘了冲洗伤口,或者马马虎虎冲洗一下,甚至涂点红汞包扎好伤口就上医院,这是绝对错误的。

(2)涂擦伤口。彻底冲洗后用2%~3%碘酒或75%酒精涂擦伤口。

特别提示:冲洗和消毒后伤口处理。只要未伤及大血管,尽量不要缝合,也不应包扎。必须尽快到医院进一步救治。首次暴露后狂犬病疫苗接种,原则上是越早越好。

6.蘑菇中毒

(1)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呼叫救护车赶往现场,并保留毒蘑菇样品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

(2)催吐、洗胃和导泻。为减少毒素的吸收,让中毒者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随后把手指伸进咽部催吐,可反复多次。

(3)补水。催吐后,为防止反复呕吐发生的脱水,最好让中毒者饮用盐水和加入食用糖的“糖盐水”,以补充体液的丢失,防止休克的发生。

(4)防止窒息。对已发生昏迷的患者不要强行向其口内灌水,防止窒息。

(5)为患者加盖毛毯保温。

特别提示:民间有各种鉴别蘑菇是否是毒蘑菇的方法,但总的看来这些方法并不可靠。最有效的毒蘑菇鉴别方法是形态学鉴定,但这种鉴定方法普通群众难以掌握。所以,不要自行采摘、食用野菇。

7.中暑

(1)搬移:迅速将患者抬到通风、阴凉、甘爽的地方,使其平卧并解开衣扣,松开或脱去衣服,如衣服被汗水湿透应更换衣服。

(2)降温:患者头部可捂上冷毛巾,可用50%酒精、白酒、冰水或冷水进行全身擦浴,然后用扇或电扇吹风,加速散热。有条件的也可用降温毯给予降温。但不要快速降低患者体温,当体温降至38摄氏度以下时,要停止一切冷敷等强降温措施。

(3)补水:患者仍有意识时,可给一些清凉饮料,在补充水分时,可加入少量盐或小苏打水。但千万不可急于补充大量水分,否则,会引起呕吐、腹痛、恶心等症状。

(4)促醒:病人若已失去知觉,可指掐人中、合谷等穴,使其苏醒。若呼吸停止,应立即实施人工呼吸。

8.突然昏迷

(1)将病人放平,解开衣领,保证呼吸道通畅。

(2)进行心肺复苏,将手掌根部置于胸骨中段进行心脏按压,下压要慢,放松时要快。

(3)送医

9.交通事故骨折伤

(1)要注意防止伤员发生休克,不要移动身体的骨折部位,如果脊柱可能受损时,一般不要改变受伤者姿势。

(2)对具体骨折的部位,要小心用消毒胶片包扎,并按发生后的状态保持部位静止。

(3)在没有包扎用品的情况下,可就地取材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以减轻伤者痛苦,便于搬送,同时可以不加重断骨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利于伤肢功能的恢复。

10.野外出血

(1)清洗伤口(只限于较小伤口),对跌倒擦伤或怀疑会沾上污物的伤口,更要注意小心做好消毒程序。

(2)止血:让伤者坐在舒适的地方,安慰患者并提高伤肢,用一块衣物盖住伤口,用手压在敷料上,施以适量压力,协助止血。

(3)包扎:若伤口已经基本上止血,这时就用衣物包扎固定,请伤者休息一下,然后电话寻求援助。

文/广州参考·广州日报记者何雪华 通讯员高龙

图@视觉中国

广州日报健康有约工作室出品

有约君猜

你可能还想看以下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