酝酿四年的《邪不压正》,究竟有多醇厚?

酝酿四年的《邪不压正》,究竟有多醇厚?

7月13号,《邪不压正》正式公映,对于这部 “很姜文” 的电影,影迷们的评价一如既往地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也不可忽略的,是姜文那颗打造自己最好电影的心。这种「偏执式」的追求在《邪不压正》的拍摄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民国时代」,「北平」,「武打」,「香艳」,这些都是姜文喜欢而又常用的元素,为了致敬心中的至爱,在这「民国三部曲」的最后一曲,姜文近乎偏执地把控了每一个细节,只为还原最真实的场景。

酝酿四年的《邪不压正》,究竟有多醇厚?

灰黑色的瓦顶,像一片定格的浪潮,在电影中「露脸」次数很多,彭于晏饰演的「李天然」就在上面有一段精彩出色的「裸奔」。

为了还原老北京,姜文直接在云南搭建了四万平米的「屋顶世界」,这种高度还原,不仅让电影具备了更为细腻的感观,也使得故事的背景有了更为深厚的质感。

「就是我能用电影的方式,把梁思成哭着喊着没实现的事,我在电影里可以实现,就是说这老北京在。」姜文在此前接受采访时说道。

酝酿四年的《邪不压正》,究竟有多醇厚?

按照姜文惯例,自己参演也是少不了的,此次饰演的「蓝青峰」一角,便是一个塑造得十分现实,有骨有肉的存在,也是一个对应片名中「邪」与「正」两个字的矛盾结合体。

「邪」体现在为了达到自己的抗日目的,这位「蓝爸爸」可以牺牲两个亲儿子,他可以为了安心地 “利用” 李天然,不惜将亨大夫推下城墙。

「正」则是他一心抗日的满腔热血,是他面对朱潜龙威逼利诱的不屈,是他为了保住抗日火种「张将军」而做的一切。

酝酿四年的《邪不压正》,究竟有多醇厚?

酝酿四年的《邪不压正》,究竟有多醇厚?

酝酿四年的《邪不压正》,究竟有多醇厚?

四年一部的[民国三部曲]

四年一部的「民国三部曲」

四年磨一剑,不少「姜文迷」望眼欲穿,为何如此低产?「没有四年,拍不成一部电影,我愿意搭这个时间。」姜文如此解释。

对于电影细节的 “过度” 追求,也便是时间耗费的根源。十分喜欢「讲究」一词的姜文认为对于道具、服饰的选择,也都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讲究”的。

酝酿四年的《邪不压正》,究竟有多醇厚?

酝酿四年的《邪不压正》,究竟有多醇厚?

电影中北平城警察局局长「朱潜龙」有件很有质感的皮大衣,扮演者廖凡也道出了它的来源:「(皮大衣)是从欧洲道具库给借过来的,一穿上非常有质感,人物的感觉都非常好。

就包括系这个腰带,怎么打一个结,怎么掖在这儿,他(姜文)对所有的细节都有清晰的认识,因为他做的准备和研究非常多。」

姜文电影中的台词,往往比较晦涩难懂,因为杂糅了太多的暗喻,同时又要兼顾接地气儿,《邪不压正》中的台词相比以往的作品会显得更直白一些,但也都是经过精雕细琢,一字一字扣出来的。

酝酿四年的《邪不压正》,究竟有多醇厚?

「(姜文)会在拍戏的那天把词发到你手上,在前5分钟才发到你手上,然后这个词还在不断地变化,在修改,在打磨。他有这个习惯,不到开拍的那一刻,他是不会停止修改剧本的,最新修改的台词还没打出来呢,这场戏就拍完了。

他需要的就是你没设想过的,被他记录下来,姜文导演永远希望你有更好的表现,他一定要让这个台词说出来的是滚烫的,这才是最香的。」对于姜导的台词要求,廖凡如此回忆。

酝酿四年的《邪不压正》,究竟有多醇厚?

《邪不压正》的拍摄,除了导演姜文「偏执式」细节追求,演员也大都是「细节控」,彭于晏和廖凡算是典型,在电影中饰演反目成仇的师兄弟,各种肉搏战自然也就少不了。

为了达到姜导对打斗场面的要求,两人在开拍前就在成家班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封闭式训练。廖凡对这段经历还是印象深刻:「魔鬼般的体能训练,各种拉筋、跑步、对决,我和彭于晏还有跟那个专业武术队一起练,他们都是职业的,每天说实在话确实挺乏味的,过程挺辛苦。」

酝酿四年的《邪不压正》,究竟有多醇厚?

正是两人都经过专业的训练,才有影片中精彩的打斗场面,动作十分地干净利落,几乎拳拳到肉,让观众直呼过瘾。

诚然一部卖座的好电影,或者说一部具有独特标签的电影,每次分镜,每个动作,每句台词,甚至于每个不怎么起眼的道具,都需要姜文这种「偏执式」的态度:

一丝不苟,绝不敷衍,就像一杯陈年好酒,终究离不开精益求精的酝酿,少不了时光岁月的沉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