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復台灣!鄭成功是怎麼做出這個決定的?

收復臺灣!鄭成功是怎麼做出這個決定的?

收復臺灣!鄭成功是怎麼做出這個決定的?

編者按:6月20日至22日,第五屆南安·國際鄭成功文化節在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故鄉——泉州南安舉行。來自海峽兩岸、海外社團(含港澳)及南安異地商會的550多名嘉賓參加活動,其中臺灣島內民眾參加人數達400多人,為歷年之最。

南明永曆十二年(1658),鄭成功在與滿洲人的作戰中遭到慘敗。在大陸上,他控制的地域因而迅速縮小,唯金門、廈門等幾個沿海孤城尚在手中。這幾座單薄的孤城顯然無法支撐起鄭成功規模宏大的反清構想。他的目光落到了臺灣島上。

那個時候,從中國大陸望去,臺灣島的形象模糊而神秘。在明朝人的印象裡,這個孤懸海外的巨島籠罩在有毒的瘴氣之中。曾經去過這個海島的人回來描述,除了斷齒文身的野人之外,就是巨大凶猛的野獸,和望不到邊的亞熱帶原始叢莽。基於這種認識,明朝政府從來沒有把這個巨島納入到關注的視線以內,而是聽任“紅毛夷”——他們一直這樣稱呼荷蘭人——佔領。大明王朝那些短視的文官們幾乎一致認為,這個荒島沒有任何價值。

南明永曆十五年(1661)一月,在一次秘密軍事會議上,鄭成功首次提出了收復臺灣的計劃。

收復臺灣!鄭成功是怎麼做出這個決定的?

據鄭成功的部下回憶,參加會議的大部分部下並不同意鄭成功的提議。他們強烈要求固守殘留在大陸上的老家,以伺機反撲。他們認為這片未開闢的草萊之地,“風水不可,水土多病”。即使得到了,也沒有多大用處。更何況船堅炮利的荷蘭人在臺灣經營了數十年,“炮臺利害,水路險惡”。

漢人向來不喜歡大海。他們熱愛大陸,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的祖墳、親友和家產都在大陸,更是因為這裡也是他們熟悉的文化之邦。在他們看來,海洋是窮途末路,是陌生的充滿險惡的所在,是永遠排在最後的一個不得已的選擇。有人引證歷史,預言離開大陸必然會遭遇滅頂之災。確實,宋元以來,大海都是殘餘政權的不祥的葬身之地。在蒙古人的緊緊追趕之下,南宋君臣走投無路,不得不逃入海中,最終全軍覆沒。陸秀夫揹負著年僅七歲的南宋少帝,投海自盡,用留在海面上的漩渦給南宋王朝畫上了一個倉促的句號。元末群雄紛爭,浙江割據者方國珍不敵朱元璋,選擇了率眾入海這一絕路,在朱元璋的窮追之下,戰船、輜重和部下損失殆盡,最終也不得不屈膝投降。

鄭成功卻並不這樣認為。他對部下說,海洋充滿危險,也充滿機會。“草萊未闢”,意味著艱苦,也意味著巨大的潛力。在鄭成功眼裡,臺灣將是他東山再起的後盾,是他繼續反清大業的堅強堡壘,他對部下這樣分析臺灣的優勢:

田園萬頃,沃野千里,餉稅數十萬。造船制器,吾民鱗集,所優為者。近為紅夷佔據,城中夷夥不上千人,攻之可垂手得者。我欲平克臺灣,以為根本之地,安頓將領家眷,然後東征西討,無內顧之憂,並可生聚教訓也。([清]楊英《先王實錄》)

收復臺灣!鄭成功是怎麼做出這個決定的?

至於“船堅炮利”的荷蘭人,鄭成功說,他們畢竟也是凡人。如果這些荷蘭步槍手們嚐嚐中國弓箭的滋味,他們也許就不會那麼驕橫了。

鄭成功內心深知,荷蘭人不是那麼好對付的。

即將展開的鄭荷之戰,是鴉片戰爭之前中國和西方的第一次大規模海上碰撞。

在鴉片戰爭之前的一百八十來年前,中國和西方的武器裝備差距就已經十分巨大。荷蘭軍隊已經進入熱兵器時代,而中國軍隊還處於冷兵器時代。一切情形,與鴉片戰爭時是那樣相仿。連大臣們嚮明朝皇帝彙報荷蘭人情況的報告,讀起來都容易讓人誤以為是鴉片戰爭時的文件。福建巡撫鄒維璉在向皇帝彙報荷軍情形時,這樣說:“紅毛一番遠去中國四萬裡,晨昏晝夜皆相反。……其人深目長鼻,赤須朱發,其性賊虐,尚仇殺,諸夷畏之。其舟長五十丈,橫廣六七丈,名曰夾板,內有三層,皆置大銃外向,可以穿裂石城,震數十里,人船當之粉碎,是其流毒海上之長技有如此者。”

明末時期,海上霸主的地位還沒有輪到英國,而是被荷蘭牢牢佔據。當時的荷蘭軍隊以武器精良而聞名全球,當時中國人稱荷蘭軍艦為“鐵艦”、“夾板船”。用鄭軍的話說:“夾板船只高大,兩邊遮蓋堅固,火炮利害。”([清]江日升著《臺灣外紀》)這些荷蘭戰艦吃水、載重、船上裝載的火炮數量,都大大超過鄭軍所有的木製帆船。在當時的臺灣海面上,停泊著荷蘭戰艦“赫克託”、“斯?格拉弗蘭”和“威因克”、“馬利亞”等以及多艘小艇。此外,荷蘭人還在臺南海岸修建了一系列堅固的城堡和炮臺,上面安裝了威力巨大的臼炮和大炮。普通荷蘭士兵則擁有先進的步槍、短手槍、榴彈,甚至還有瞄準器。

而鄭成功的軍隊基本上是用弓箭、關刀、刺戟武裝起來的。荷蘭人說:“敵兵使用各種各樣的武器。有的把弓箭掛在背上,有的左手持盾,右手執劍,不少兵士雙手拿著裝在長柄上的大刀。”鄭成功也擁有一些熱兵器,不過中國熱兵器停留在初起階段,製作十分粗糙。“國姓爺擁有大量的火藥和重炮。雖然中國人比歐洲人早好多年就知道了製造火藥和鑄造大炮的方法,但其威力無論如何趕不上荷蘭的產品。”([荷蘭]揆一著《被忽視的福摩薩》)

收復臺灣!鄭成功是怎麼做出這個決定的?

因此,鄭成功知道,他將要面對的敵人,遠非手持弓箭的滿洲人可比。所以,在確知臺灣島上的荷蘭人只有一千餘的情況下,他還是調集了兩萬多名軍人,跨海遠征。南明永曆十五年(1661)三月初一,鄭成功在廈門祭江,禱告上蒼:

本藩矢志恢復,切念中興……故冒波濤,欲闢不服之區,暫寄軍旅,養晦待時,非為貪戀海外,苟延安樂。自當竭誠禱告皇天,並達列祖,假我潮水,行我舟師。

他號召部下不要害怕荷蘭人的炮火,並保證,自己將身先士卒,向大家證明荷蘭人並非不可戰勝。

爾從徵諸提、鎮、營將,勿以紅毛火炮為疑畏,當遙觀本藩鷁首所向,銜尾而進。

作為後世的歷史閱讀者,我讀到鄭成功這段慷慨激昂的講話時,心裡替他捏著一把汗。因為,人數並不是戰爭勝利的保證。歷史的線頭,有時重疊交纏,歧徑紛紜。

因此,鄭成功的決策,是巨大勇氣的產物。

收復臺灣!鄭成功是怎麼做出這個決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